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承包协议 > 家庭教育怎样规划【农村家庭教育的保男顾女资源规划】

家庭教育怎样规划【农村家庭教育的保男顾女资源规划】

来源:承包协议 时间:2019-11-10 08:00:08 点击:

农村家庭教育的保男顾女资源规划

农村家庭教育的保男顾女资源规划 一、问题意识 城乡二元结构的管理体制,不仅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水平滞后于城市,同时也带来了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城乡差异。

根据2006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显示,在18~69岁的被 调查人群中,非农业户籍的男性与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 别为10.6年和9.8年,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村户籍的男性和 女性平均为7年和5.4年。另外,农村与城镇人口的平均受教 育年限比较显示,居住在农村的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 4.9年,它大约只是城镇女性(9.6年)的一半。由此而言, 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农村女性的受教育问题应该引起社 会关注,它也是体现我们社会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观察指数。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在改变个人社会地位、改善个人生存环 境方面具有的重要性得到认可,因此农村女性社会地位的提 高,也必须从教育入手。但是农村受到经济水平、教育水平 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投资中存在着性 别差异。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归 因于经济因素,但是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男女 教育不公的现象,因此经济因素不是阻碍女孩子继续进学的 唯一因素。

另外,农村地区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不能仅仅只是简单 地归纳为“男尊女卑”的原因,在转型期社会的背景下,制 约女性教育发展的因素呈现复杂性。揭示农村家庭教育策略中的性别意识产生的原因,是本文的探究焦点。为了排除经 济因素的干扰,本文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北部农村 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农村家庭及学校教师的访谈,从影 响家庭教育策略制定的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方面,明确农村 地区家庭内部的资源分配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农村地区教 育发展中两性差异产生的原因。

二、影响农村家庭生育意愿的社会原因 上世纪80年代初,计划生育政策伴随着严格的赏罚制度 在全国范围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为解决部分农民的实际困 难,1984年又制定了面向农村地区的二胎政策。虽然有国家 政策的许可,但是各省市在执行中,针对本地的具体情况又 制订了很多的附加条件,因此各地农村容许生育二胎的政策 条件有不同。例如,在国家的二胎政策中规定,第一胎生育 了女孩的农户,事隔5年可以容许生育第二胎。但是在江苏 农村的计划生育规定里,仅仅只是生女孩还不够,还必须是 三代单传的农户才有条件容许生育第二胎。为了控制生育二 胎,在江苏农村地区实行严格的定期检查制度。计划生育办 公室的工作人员,每月都会带着B超机下到农村基层,让符 合生育年龄的妇女去做B超检查,以防止计划外怀孕。特别 是头胎生育了女孩的妇女,更是重点检查的对象,被要求必 须接受检查。对于生育了男孩的妇女,相对要求宽松些。虽 然有严格的人口管理制度,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采取种种手 段超生的家庭也存在。我们访谈的村民周妈妈是一位13岁男孩的母亲,当她谈到计划生育办公室每月光临的检查时,她 说:“规定所有的育龄妇女都得去,但是我们可以不去。” 问她为什么可以不去?周妈妈自豪地说:“因为我们家是男 孩子嘛,计划生育的B超检查主要是针对生了女孩子的人 家。”周妈妈还给我们讲述了她全家帮助哥哥生二胎的经过。

周妈妈1985年初中毕业时,因为哥哥出外躲避计划生育检查 生二胎,农田没有人耕种,同时要为超生的孩子准备罚款, 家里没有更多的钱供她读书,为此她放弃了上高中,与父母 一起帮助哥哥种田。笔者问周妈妈“:为什么要帮助哥哥家 种田呢?”周妈妈回答说:“因为我只有这一个哥哥。”言 外之意是家里只有这一个男孩子。从周妈妈的叙述中可以得 知,当初她的学习成绩不错,因为哥哥出外躲避二胎,周妈 妈不仅放弃了读高中,而且在哥哥不在家的日子里,一直为 哥哥无偿地耕种农田。笔者问周妈妈:“你当时心里有没有 觉得不公平的想法?”周妈妈回答得很干脆:“没有。”在 这里,生男生女似乎不是个人的利益,而是关系到家庭的整 体利益。在国家近几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农村地区男女出 生性别比严重失调已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在访谈中,老师家长都说没有重男轻女的现象,但 在这一地区流传着一句古老的俗语:“生儿能养娘”。与这 句话相对应,同时还流传的另一句话是“:生女能养娘,抛 灰能泥墙”。在S村小学访谈时,当笔者就农村家庭中男女 性别意识上的差异请教该校詹校长时,詹校长非常含蓄地、借用以上古老俗语给我作了回答。在有两个孩子的村民伍大 姐家访谈时,笔者问伍大姐:“人家都是一个小孩儿,你两 个会不会辛苦点?”伍大姐回答说:“辛苦也高兴呢,农村 谁都想要儿子嘛!”多家访谈中也发现,农村想生男孩的意 愿依然很强,但是通过调查也发现想生男孩的期望不仅仅只 是为了“生儿能养娘”,更多的是反映了与当地农村文化相 关联的一种生育观念。费孝通先生在1946年写就的《生育制 度》中,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评述道:“无后所引起 的不利,倒不一定是祖宗的羹饭无人照顾……,事实上会因 为无后发生缺憾的还是社会的完整,也就是我们个人在分工 结构里生活的顺利进行”。这个社会如果限定为农村的宗族 社会时,对家里有无男孩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可以有真实的 理解。随着农村对修家谱、修祠堂等活动的重视,宗族活动 逐渐成了维系各家社会关系的纽带。按照当地农村的习俗, 每年的清明节都要祭祖,内容主要是祭祀、续家谱和修缮祖 坟。祭祀活动,由同宗同姓的人家采取轮流坐庄的方式举办。

凡是年满16岁至61岁的男子,每人每年都要交份子钱,并负 有举办祭祖活动的义务。这里的俗规是:年满61岁的老人被 称为退休,可以不交份子钱,不担负举办祭祖活动的责任, 只要去参加活动就可以了。试想一下,家中只有女孩的人家, 当父亲达到61岁的所谓退休年龄后,因为家里没有男丁的存 在,只能做祭祖的边缘人士,由此在宗族内部的地位可想而 知。毫无疑问,在以男子为主要参与者的农村各种传统文化 活动中,家有男子与家庭在村里的地位是有密切关系的,想 生男孩,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儿能养娘”之意,更为 重要的是关系到这个家庭在村里的生活和宗族内的地位。以 上也验证了前面访谈对象伍大姐所说的“:农村谁都想要儿 子嘛!”的更深层次原因。

三“、男孩智力优势”论 虽然农村家庭的生育愿望中有很强的性别偏向,但是严 格的人口管理政策及高额的超生罚款,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 突破、都能承担的。学校的男女性别比,可以从一个侧面看 出教育领域中的男女差异,也可以由此一窥家庭对女孩的教 育投资状况。根据江苏省的统计,2004年在江苏省的各级各 类学校中,从小学到大学的在学总人数中,女生都占了一半 或将近一半(见表1)。这是全省的平均值,在农村学校里 女孩和男孩的比例是否也呈现这种分布趋势呢?据笔者调 查所知,在S村小学,独生子女约占60%,在S村中学,独生 子女约占70~80%。通过这些村级小学和村级中学里的独生 子女占有情况,可以知道这一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结 果非常明显。这个地区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在调查中发现, 两个孩子的家庭往往是先生了女孩又想要男孩的家庭,所以 这里的家庭规模也就是1~2个孩子的家庭构成。S村小学的独 生子女性别比是:男孩约占60%,女孩约占40%,这说明家 中只有一个女孩的家庭,随着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加也在增多,是否由此可以推断说:女孩的教育也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有 一个新的变化呢?但是据调查,在当地农村从幼儿园到中学 的男女比例差异很大,各个学校的男女生分布情况大致如 下:(1)S村幼儿园,男女差异不大,总体上男孩稍稍多些;

(2)S村小学,男生约占60%,女生约占40%;
(3)S村中 学,男女大致相同;
(4)镇上的私立C中学,女生大约占全 部学生总数的1/5;
(5)镇重点高中L中学,女生约占1/4。

年级越高女生人数越少,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女生减少的现实 呢?就男女学生比例悬殊的问题,笔者访问了女生比例最低 的镇重点高中L中学的宋老师:笔者:你们学校男生女生的 比例是多少?宋老师: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 男女生比例越来越小,就是男的越来越比女的多。幼儿园大 家都去,到了初中之后,一个是生理因素,到了初三男孩子 越来越聪明,女孩子智力发育早。像我们到了高中,我们这 些班上女孩子一般占1/5。

到了大学里可能就不足1/5了。笔者:会不会是说需要 学费,家里需要保个男孩子?宋老师:这一个就是说智力的 问题,还有就是传统的观念,重男轻女。女孩子就是在农村, 一听说要几千块,不去。所以女孩子上到高中就少点。这样 子无形当中,一部分人才就流失了。宋老师是一位有着30多 年教学经历的老教师,他认为,造成初中之后女生剧减的原 因之一主要还是女孩的自身问题,即智力因素。这个观点, 在这个地区非常普遍,在当地其他学校的访谈中,当笔者问及学校中男女性别失衡的原因时,也被老师们反复地用“男 孩智力优势论”进行归因解释。在农村学校中,作为有文化 阶层代表的老师的意识,会对乡村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男孩智力优势论”会影响到家庭教育策略的制定,使得女 不如男的农村社会传统想法得到强化。与此同时,仅仅强调 智力因素,也会掩盖农村家庭资源中的男女分配不均的问题。

四“、保男顾女”的家庭资源分配原则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男女两性原本是没有差异的, 男女两性的差异是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对男 女两性的性别期待不同,使得男女两性的教育呈现不同的教 育模式,由此形成了教育环境中的不公平因素。因此,“男 孩智力优势论”,仅仅只是两性教育环境中的不平等现象的 反映。但是“男孩智力优势论”的想法,在这个地区似乎已 成为定论,智力因素是导致女孩升学的唯一障碍吗?我们一 般会认为经济因素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但是在S村 中学的访谈中,该校的杨校长谈到了他们学校防止辍学的管 理办法。为了防止因为经济原因辍学的学生出现,学校不仅 从制度上把关,还实施了一系列救助措施。如前文提到的镇 重点高中L中学的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L中学对家庭困难学 生所实施的帮助举措。我们这三年搞了人性化教学,学校内 部搞了个阳光工程,专门辅助贫困生。党员、干部每个人负 责个贫困生,包学、包生活。其他教师就捐款,扶助他们。

这一届高一就有四十几个贫困生,学校首先是学费免掉,生活费学校在特困生的基金中拿出来。食堂里给优惠卡,每周 两到三次荤菜。保证不因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作为 学生直接监护人的家长,对于女孩的教育投资意识又是采取 怎样的措施呢?在农村学校的访谈中,校长、老师都是异口 同声地强调: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很高,家庭的积蓄很 多用于孩子的教育。为了了解家长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意识, 我们访问了有两个孩子的村民柳大姐,柳大姐19岁的女儿初 中毕业后就出外打工了,儿子16周岁在重点高中读高一。就 她女儿最后没有升学的原因,柳大姐做了如下的解释:女儿 出去打工了,女儿读到初中。成绩好呢,不让她读了,没有 这个经济(条件)。笔者:她想读吗?柳大姐:她想读,但 是没有这个经济。笔者:当时参加考试了没有?柳大姐:就 初中毕业吧,没有参加中考,就叫她放弃了。

笔者:她跟你们生气没有?柳大姐:生气,我说妈妈就 这个本事,不能偷给她啊?笔者:不能借点吗?柳大姐:借 不到,我们姊妹家都这样。而且借了要还的,不是一天两天, 没有有钱的亲戚。笔者:你大哥是木匠应该条件还不错吧? 柳大姐:他也有两个女儿,一个读大学一个读高中。笔者:
那你跟女儿说,她有什么反应呢?柳大姐:只好拉到吧, (说)投到你这个胎没有投好。说以上话时,柳大姐流露出 很无奈的表情,她一再强调家里没有钱。对于考入重点高中 的儿子她满怀希望。但是她也知道没有经济能力供儿子读大 学,她希望在外打工的女儿能够资助弟弟的大学费用,将来弟弟工作后再还姐姐的借款。笔者:工作了就好还(姐姐) 了。姐姐说重男轻女的时候,弟弟在不在?柳大姐:我说给 他听的。笔者:弟弟听后怎么说呢?柳大姐:弟弟脾气有些 坏,就说:“你叫她考啊?”我给他说,姐姐成绩好没有让 她上,我们重男轻女。笔者:为什么说给他听呢?柳大姐:
叫他好好学习啊,我们在农村吃了苦了,让他将来不要在农 村受苦。笔者:爸爸怎么说啊?柳大姐:他爸爸什么都不问。

杨善华等学者在对青浦、太仓、宜宾三地农村的调查结 果中指出:“在多子女和家庭贫穷的条件下,按照中国农村 以往重男轻女的习俗,首先剥夺的肯定是女孩子受教育的权 利。”江苏北部的农村经济状况,与同省南部地区相比有差 异,但在全国来说还是属于中上程度。另外柳大姐家,只有 两个孩子的小规模家庭,因为儿子在家庭里的优势地位,为 了保证儿子上学,父母不惜牺牲女儿的受教育权利,这是一 种家庭内部资源分配的权衡之计。在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 流动》研究中,在对1949年至2001年期间我国教育地位获得 的研究中发现:“在各个历史时段,男性都较女性获得了较 多的教育。

这表明,中国人的性别歧视状况是存在的,在家庭教育 策略中,人们会更多地‘安排’自己的儿子获得较高的‘受 教育水平’”。在过去的农村家庭中,因为时代原因和经济 原因,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待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随 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观念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在调查中发现,所有的家长都强调男女一样,都寄予了很高 的期望,但是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教育意识的制 约,最终牺牲的还是女孩子的教育权利。总之“,男孩智力 优势论”的背后,是农村长期性别歧视观念的反映,它掩盖 了家庭内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不平等现象。同时,“男孩智 力优势论”的流行,也使因性别差异带来的教育资源分配中 的不平等现象合理化了。不过,通过调查也发现,虽然有些 农村家庭的教育策略中存在着性别差异现象,但是随着家庭 内孩子人数的减少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 意识的改变,与以前相比对女孩的投入也在大幅增加,所以 笔者认为用“保男顾女”概括农村现阶段的教育资源投资状 况更加恰当。

五、小结 在农村家庭中,奉行家庭利益至上原则。当家庭利益与 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但 是家庭利益的天平往往向男性倾斜。男性对于家庭的重要性, 通过围绕着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地域社会的传统文 化活动,被反复强化,也被反复再认识。受到这种观念影响 的,不仅仅是男性,还包括女性自身。在江苏北部农村地区, 有男性出外打工、女性守家的习俗,母亲是教育孩子的主要 施教者。这些女性虽然在自身的成长中遭遇过不公平、不平 等的待遇,但是现在她们又在延续着家庭利益至上的固有做 法,重新制造着新的不公平和不平等。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农村地区,即使在经济水准相对较高、孩子人数不多的小 规模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教育期望中依然存在着明显的性别 差异,家长们采取“保男顾女”的家庭内部资源分配原则。

儿子在家庭地位顺序的排列中明显的高于女儿,因而在家庭 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往往是牺牲女儿的教育权利和利益,以 保证儿子教育投资的最大化,这对提高女子教育水平不利。

农村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农村整体教育水平和 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因此消除教育资源利用中的性别差异 影响,才能提高农村女性的教育水平。另外,在关注农村家 庭教育中的社会发展因素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农村地域的文 化因素。教育是性别社会化的主要推手,消除学校教育、家 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性别歧视,才能提高农村女性对自身 的认识,改变农村地区性别差异的教育现状。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