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承包协议 > [中国上下五千年里的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事件汇总

[中国上下五千年里的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事件汇总

来源:承包协议 时间:2019-08-15 17:44:02 点击:

中国上下五千年里的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里的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里的故事篇一:燕王进南京 明太祖一面杀了一些权位很高的大臣,一面把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分封 到各地为王。其中一部分藩王还拥有军队。明太祖认为这样做,可以巩固他建立 的明王朝的统治,哪料到后来反引起了一场大乱。

明太祖六十多岁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音wén) 以长孙的地位,被立为皇太孙。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炆的叔父,眼看皇位的继 承权落到侄儿手里,心里不舒服。特别是明太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音 dì)一向带兵驻守北平(今北京市),多次立过战功,对朱允炆更不服气。

朱棣在明太祖的儿子中是比较精明能干的。据说有一次,明太祖叫朱 允炆对对子,出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的下联是“雨打羊毛一片 膻(音shān)。”明太祖嫌他对的不好,马上沉下了脸。朱棣正好在旁边,就接嘴说:
“孩儿倒也想了一个下联。”明太祖叫他说来听听。朱棣说:“日照龙鳞万点金。” 原来龙是皇帝的象征。朱棣的对语,无非是想讨明太祖的欢心。明太祖听了,连 声夸奖朱棣对得好。朱棣也就更不把朱允炆放在眼里了。

朱允炆虽然老实,对朱棣瞧不起他,毕竟还看得出来。皇太孙的东宫 里,有个官员叫黄子澄,是朱允炆的伴读老师。有一次,朱允炆一个人坐在东角 门口,皱起眉头长叹气。黄子澄见他心事重重,问太孙为什么发愁。朱允炆说:
“现在几个叔父手里都有兵权,将来怎么管得了他们。” 黄子澄跟朱允炆讲了一个西汉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接着说:“当时 吴楚七国诸侯这样强大,但是到他们发动叛乱,汉景帝一出兵,他们就垮了。殿 下是皇上嫡孙,将来也不怕他们造反。”朱允炆听了,心总算放宽了一点。

公元1398年,明太祖死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明惠帝,历史 上又叫建文帝(建文是年号)。当时京城里就听到谣传,说几位藩王正在互相串联, 准备谋反。建文帝听了这消息害怕起来,把黄子澄找来说:“先生可记得那次在 东角门说的话吗” 黄子澄说:“陛下放心,我怎么会忘记呢!” 黄子澄退出宫门,就找建文帝另一个亲信大臣齐泰一起商量。齐泰认为诸王之中,燕王兵力最强,野心又大,应该首先削除燕王的权力。黄子澄不赞 成这个做法,他认为燕王早有准备,先从他下手,容易打草惊蛇,不如先向燕王 周围的藩王下手。周王朱棣(音xiāo)是燕王的弟弟,他的封地在开封。如果先把 周王除掉,就好比砍掉燕王的翅膀,下一步再除掉燕王就不难了。两人商量停当, 就向建文帝回奏。建文帝听了很高兴,就找个由头派兵到河南把周王朱棣抓起来 押到南京,削去王位,充军到云南。接着,又查出三个藩王有不法行为,把他们 一个个削去王位。

燕王早就暗中练兵,准备谋反。为了麻痹建文帝,他假装发了精神病, 成天胡言乱语,有时候还躺在地上,几天不起来。建文帝派使臣去探病,那时候 正是大热天,燕王却坐在火炉边烤火,嘴里还不停地叫冷。使臣一回报,建文帝 也相信燕王真的病了。

但是齐泰、黄子澄却怀疑燕王装病,他们一面派人到北平把燕王的家 属抓起来,一面又秘密命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带兵逮捕燕王,还约定燕王府的一 些官员当内应。不料张信是站在燕王一边的,反向燕王告密。

燕王得到消息,就把王府里充当建文帝内应的官员全抓起来,宣布起 兵。燕王是个精明人,知道建文帝毕竟是法定的皇帝,公开反叛,对自己不利, 就找个起兵的理由,说要帮助建文帝除掉奸臣黄子澄、齐泰。历史上把这场内战 叫做“靖难之变”(靖难是平定内乱的意思)。

燕王本来有带兵打仗的经验,手下有一支经过训练的精兵。他起兵南 下,很快攻下了一些据点,许多州县的官员纷纷投降。建文帝害怕起来,撤了齐 泰、黄子澄的职,想要燕王退兵。燕王哪肯罢休。

这场内战,差不多打了三年,到了公元1402年,燕军在淮北遇到朝廷 派出的南军的抵抗,打得十分激烈。有些燕军将领主张暂时撤兵,燕王说:“这 次进军,只能进,不能退!” 没多久,燕军截断南军运粮的通道,发起突然袭击。南军就一败涂地 了。

燕军势如破竹,进兵到应天城下。建文帝见形势紧急,一面要将士拼 死守城,一面派人向燕王求和,愿意割让土地,请求燕王退兵,又遭到燕王的拒 绝。过了几天,守卫京城的大将李景隆打开城门投降,京城终于被燕军攻 破。

燕王带兵进城,只见皇宫大火熊熊,正在燃烧。燕王赶快派兵把大火 扑灭,已经烧死了不少人。他查问建文帝的下落,有人报告说,燕兵进城之前, 建文帝下命令放火烧宫,建文帝和皇后都跳到大火里自杀了。

燕王朱棣即位,这就是明成祖。到了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打那时候起,北京一直成为明朝的京城。

中国上下五千年里的故事篇二:杜甫写“诗史” 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毕竟 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这 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 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三十几岁的 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 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 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 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 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 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 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 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 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

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 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 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抓到 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 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宗对杜甫 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个谏官。唐肃宗虽然给杜甫这个官职,可并没重用他的意思。

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肃宗撤了,杜甫认为 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得罪了肃宗, 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 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 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 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 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 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 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 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 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 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 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 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 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 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第二年,他辞去了华州的官职。接着,关中闹了一场大旱灾,杜甫在 那里穷得过不下去,带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靠朋友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 花溪边,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因为他的朋友 死去,在成都没有依靠,又带了全家向东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贫困和疾病, 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 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中国上下五千年里的故事篇三:说实话的高允 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拓跋部人。在东晋初年,拓跋部还是我国东北 的一个游牧部落,后来吸收了中原文化,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经济制度。公元386 年,鲜卑贵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就是魏道武帝,魏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以后, 任用了一批汉族士人当他的谋士。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数崔浩。

崔浩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立了很大功劳,受到北魏三代皇帝的 信任。到魏太武帝即位以后,他担任司徒,掌握了朝政大权,还派了几十名汉族 士人,担任各地郡守。这样,他和鲜卑统治者之间就发生了矛盾。

魏太武帝派崔浩带几个文人编写魏国的历史。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 史一定要根据实录。

崔浩和他的同事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 魏国的国史。当时,皇帝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崔 浩手下有两个文人,偏偏别出心裁,劝崔浩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让百官看了,也 可以提高崔浩的声望。

崔浩自以为功大官高,没有什么顾虑,真的花了大批人工和费用,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还把石碑竖在郊外祭天坛前的大路两旁。

国史里记载的倒是史实,但是北魏的上代文化还十分落后,有些事情 在当时看来,是不体面的。过路的人看了石碑,就纷纷议论起来。

北魏的鲜卑贵族认为这一来丢了皇族的面子,就向魏太武帝告发,说 崔浩一批人写国史,是成心揭朝廷的丑事。

魏太武帝本来已经嫌崔浩太自作主张,一听这件事,就发了火,命令 把写国史的人统统抓起来查办。

参加编写的著作郎高允是太子的老师。太子得到这个消息,着急得不 得了,把高允找到东宫(太子居住的宫),跟他说:“明天我陪你朝见皇上,如果皇 上问你,你只能照我的意思答话,别的什么也别说。” 高允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就跟随太子一起上朝。太子先上殿见 了太武帝,说:“高允这个人向来小心谨慎,而且地位比较低。国史案件全是崔 浩的事,请陛下免了高允的罪吧。” 太武帝召高允进去,问他说:“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 高允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崔浩管的事多,只抓个纲要。具体内 容,都是我和别的著作郎写的。” 太武帝转过头对太子说:“你看,高允的罪比崔浩还严重,怎么能饶 恕呢” 太子又对魏太武帝说:“高允见了陛下,心里害怕,就胡言乱语。我 刚刚还问他来,他说是崔浩干的。” 太武帝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 高允说:“我犯了罪,怎么还敢欺骗陛下。太子刚才这样说,不过是 为了想救我的命。其实太子并没问过我,我也没跟他说起过这些话。”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这样忠厚直率,心里也有点感动,对太子说:“高 允死到临头,还不说假话,这确是难能可贵的。我赦免他的罪就是了。” 魏太武帝又派人把崔浩抓来审问。崔浩已经吓得面无人色,什么也答 不上来。太武帝大怒,要高允起草一道诏书,把崔浩满门抄斩。

高允回到官署,犹豫了半天,也没有写出半个字来。太武帝派人一再 催问,高允说:“我要求再向皇上面奏一次。” 高允进宫对太武帝说:“我不知道崔浩还犯了什么罪。如果仅仅是为 了写国史,触犯朝廷,也不该判死罪。” 魏太武帝认为高允太不识好歹,吆喝一声,叫武士把他捆绑起来。后 来太子再三恳求,太武帝气消了,才把他放了。

事后,太子埋怨高允说:“一个人应该见机行事。我替你告饶,你怎 么反而去触怒皇上。我想起这件事,真有点害怕。” 高允说:“崔浩做这件事私心重,是有错误的,但是,编写历史,记 载帝王活动,朝政得失,这并没有错。再说,国史是我和崔浩一起编写的,出了 事,怎能全推给他呢。殿下一我救心,我是十分感激的。但是要我为了活命说违 背良心的话,我是不干的。” 魏太武帝到底没有饶过崔浩,把崔浩和他的几家亲戚满门抄斩。但是 由于高允的直谏,没有株连到更多的人。据太武帝自己说:要不是高允,他还会 杀几千个人呢。

公元452年,魏太武帝被宦官杀死;过了一年,宋文帝的儿子刘骏即位, 这就是宋孝武帝。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