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季度总结 > 什么是路径 [探求法律教育长效实现路径]

什么是路径 [探求法律教育长效实现路径]

来源:季度总结 时间:2019-11-27 07:52:44 点击:

探求法律教育长效实现路径

探求法律教育长效实现路径 探求法律教育长效实现路径范文 一、培育正确法律价值观 法律教育的长效性应该首先表现在法律价值观教育的 实际效果,即对法的构成要素、结构、功能、属性、作用等 的稳定的、长期的看法。因为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事物的价值 有着正确的理解,才能对此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深刻的 感情,才会对该事物的实践表现出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基 础上才能形成对该事物的坚信不疑的态度,最终形成对该事 物的信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于1993 年写入我国的宪法,而法治的根基则是法律信仰,如美国法 学家伯尔曼所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我国法治建设进程艰难,学者公认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国民 的法律信仰的缺失。因此,国民的法律信仰的培育是社会主 义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大课题之一。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 虽然公认地入“大众阶段”,大学生不再被视为社会“精英”, 但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仍然是少数群体,为此,社会对大学生 仍然赋予更多更高的社会责任,其法律信仰的状况将对我国 的社会主义建设法治进程有重大影响。由于我国几千年来 “人治”思想和实践的长期熏陶、法律在当今实践过路出现 的偏差、走样的消极的影响,大学生中倾向于人治的不在少 数。法的存在,因人们的需要而产生,也因人们的需要得到 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在进行法律教育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法治对社会及个 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特别是要强调法治对个体自身价值 实现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而认同法律, 坚信法律的权威性,从而为其形成法律信仰进入积极的内部 准备状态。其次,教学重点应该是灌输法律精神和原则。《法 律基础》从一门独立课程到与《思想道德修养》合并为一门 课程后,能用于法律教育的学时非常有限,为此,在实践中, 有些老师把有限的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具体的法律条文和法 律操作等“有用的”的内容上,淡化甚至忽略法律理论教学。

我国现行的法律有上百部,教材中具体涉及14部法律,要把 所有的法律条文逐一讲透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只知道几部 法律的一些具体规范,不了解法的精神、价值等理性知识, 这不利于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现实里多样复杂的法律现象, 这将会影响学生参与法律实践的热情,也不利于形成对法的 信仰。为了充分能使该课程的法律教学效果最大化,重点应 在于向学生灌输法的精神和原则,让学生通过对法律现象的 最基本的共性问题有比较透彻的理性认知,在此知识基础上, 对在课堂上没有触及到的具体的法律规范、现实生活中的各 种法律现象就能够触类旁通、深刻、正确的领悟,也就能够 以成熟、积极的态度参与法律实践。

二、培育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教育的长效性的第二突出表现在于法律教育的实 际效果,大学生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法治社会的实现依赖国民的法律信仰,而法律思维方式成为最基本思维方式,这是 实现法律信仰的标志,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这正如著名 法律学者郑成良教授所说的“法治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

因而,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即面对问题时,能积极运用法律, 能自觉地运用法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法律思维方 式,这是法治社会国民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我们大学法律 教育的目标。大学的法律教育就要促使学生具备进行法律分 析、法律思维的基本素质,使学生能够在进入社会后能依靠 学校教育培养起来的法律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面对的法律问 题。为了在有限的学时里达到培育学生法律思维的目标,首 先就必须突破法律学科的系统性,在教学实际中,教学内容 采用“以点带面”方式来组织,不受学科的整体性系统性限 制,不遵循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或层次,而是以某一主题或 专题为焦点,结合某一个法律观点或某一个法律原理,选用 一个到二个有思想性、教育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典型案例 进行教学。其次,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每节课的 信息量。第三,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律 思维,我们改变传统的单向式教学方式,采用了灵活多样的 双向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关注与参与。如“知识竞赛式” 教学,这种教学主要包括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布置学生课 外阅读有关的章节;
第二环节,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编 写竞赛题目;
第三环节,学生课堂进行竞赛,得出问题的正 确答案;
第四环节,教师对竞赛题的答案进行分析和知识引申。如《宪法》一章,我们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出了这么一 道题: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A、吴某,40岁, 在美华侨;
B、何某,18岁,在德华裔;
C、卡尔,60岁,具 有英国国籍,长期在我国居住;
D、李某,8个月,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出生,父母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从这个问题, 就可以引申出以下知识点:什么叫公民?公民的国籍如何确 定?公民与人民、国民有何区别?什么叫华侨?什么叫华 裔?又如“自问自答式”教学,这种教学主要包括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一个问题;
第二环节, 教师将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
第三环节,把学生分 成若干小组并指定责任人,每组负责解决某一类问题,要求 每组针对问题查找资料,进行讨论,制成课件。第四环节, 每组派一位学生上讲台,用课件的演示形式论述本组的对问 题的看法,其他组的同学可以针对该组的论述提出质疑,展 开辩论;
第五环节,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实践中,运用 多样地参与式教学方式,既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同时也 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其次,充分利用考试的“指挥棒” 功能。考试不仅是检查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而且对学生的 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培育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因此,为 了培养学生法律思维,配合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改革,积 极探索课程的考试办法。基于这个目标,我们尝试考核办法 的改进,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把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提问及讨论发言等作为平时成绩,这就把考试 贯彻到了教学的全过程,更促使学生注意从法律的角度思考 问题。期末考试的每个考题着眼于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的思想 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而不是书本上基本理论、所列的法律 条文的简单再现。期末的考试采用“分组+开卷”,学生自 由组合成考试小组,试题在小组内可以充分讨论,自己最后 决定答案,期末成绩由个人成绩与小组平均成绩决定。这样 的考试改革有助于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促使形成积极的法律态度 法律教育的长效的表现之三在于法律知识传授的实际 效果,即使大学生对法律产生积极的态度。法律态度是人们 在对法律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律行为倾向性。法律态度是 人们的法律行为的心理基石,法律态度一经形成,就成为一 种比较稳定的力量,将长期地支配人们的行为,从而影响人 们法律信仰的形成过程。为了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法律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突出和强调法治社会的公民权利 的广泛性与保障性,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法律情感体验去克服 消极的法律情感,促使学生对法律产生亲切感。其次,教学 方法上,实行情景教学,吸引学生对法律的关注与参与。情 景教学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就是结合某一个法律观点或某一 个法律原理,在课堂上通过音像、图画、实物、学生自编自 演、等手段设置形象直观的法律环境,再通过提问、讨论、 点评等方式。这种课堂上的情景教学能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手段中存在的直观性差,信息量少,只能对抽象的理论进行 简单生硬的论述等问题,使学生及时、真实、全面地获得学 习中所需要的大量丰富的信息,使法律变得鲜活、具体而又 丰富,进一步加强了法律情感的体验,使学生更容易形成积 极的法律态度。另一种情景教学,就是依托于社会实践,在 课外、校外组织各种法律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将法律知识 送下乡活动、组织学生旁听典型案件的庭审、邀请法律界的 一些知名人士来校进行法学专题讲座等,使学生实实在在地 去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对课堂理论学习中所形成的认知得到 验证、运用和扩展,在真实的法律环境里产生积极的法律情 感,形成法律行为动机与法律行为意志,最后是转化为学生 有意识的法律行为。这种学生通过社会生活经验获得自己的 法律认识和法律情感,才能有坚定的积极的法律态度。

总之,大学非法学专业的法律教育不同于法学专业的教 育,它重点不在于法律规范和法律技术的培育,而在于培养 学生的法律素养,把法律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价值准则 和人格的核心,使大学生形成法律信仰。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