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季度总结 > 最有名的端午节古诗 [端午节的由来]

最有名的端午节古诗 [端午节的由来]

来源:季度总结 时间:2019-09-11 18:20:25 点击: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 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下面是有端午节的由来, 欢迎参阅。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 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 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 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 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 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 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 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 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 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 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 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 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 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岳阳汨罗市屈子祠镇屈子祠 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

在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 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每到端午节,秭归人都要用自己 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每逢端午,华东的江浙一带,老百姓喜欢晚上划龙船,张灯结彩,来 往穿梭,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而贵州的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 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 念古代英雄。

年间,台湾也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 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举行龙舟竞赛。而在香港、 澳门等地,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风俗也十分盛行。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 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 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 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 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
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 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 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 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 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 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 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 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 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 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 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 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 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 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 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 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 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 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 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 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 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 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 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 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 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 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 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 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 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 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 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 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作为中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 中秋之一,端午节毫无疑问是其中最有“热”感的节日。

作为进入盛夏前的一个节气,端午节显然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在城市,端午节的三天假日,可能会让很多人考虑出去找个阴凉的地方散一下心, 而在农村,端午节确是一个忙碌的节日,因为在中国蕴含丰富的农耕文化之中, 端午节代表着夏收秋种。

在过去的北方,每年过端午正是新麦下来的时候,很多人都很期待这 个日子的到来,因为可以吃到新麦做的各种食品。而在过去的南方,端午节却是 另外一种粮食水稻收获的季节,新打下来的水稻碾成了大米,过节的前一天正好 可以包成粽子,然后美美吃上一顿。

现在,南北差异已经没有那么大,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全中国人民的 一大传统习俗。

中国人端午节吃粽子的历史由来已久,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 流传的,那一天人们互相送粽子作为对屈原的纪念。

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据说,早在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不过在当时,包粽子 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晋朝人周处《岳 阳风土记》之中就记载道:“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 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 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 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 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 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在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 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 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 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中国的南北差异也还是存在的。北方多包 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 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