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护士总结 > 季羡林是谁_季羡林长篇散文随笔欣赏

季羡林是谁_季羡林长篇散文随笔欣赏

来源:护士总结 时间:2019-09-23 08:44:12 点击:

季羡林长篇散文随笔欣赏

季羡林长篇散文随笔欣赏 季羡林长篇散文随笔欣赏:黄昏 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 有个黄昏。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 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 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 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 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 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 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 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 他们却茫然了。

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崖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 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 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 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 说不清。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从东方么东方是太 陽出的地方。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从南方么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 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 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 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 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 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 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 的暮色*溶入(cheng)淙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 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 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以后,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我 能想象: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像─一像什么呢是不是应当像一阵灰蒙的白雾或者像一片扩散的云影跑了来,仍 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 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 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 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 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 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流动里。它带来了阒静,你听:
—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么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 变成坟墓般地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粘 粘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象—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 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 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 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壳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 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 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给人们关在门外,是我这样说么我要小心,因为所谓人们,不是一切 人们,也绝不会是一切人们的。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常常呆在天井里等候黄昏的 来临。我这样说,并不是想表明我比别人强。意思很简单,就是:别人不去,也 或者是不愿意去,这样作。我(自然也还有别人)适逢其会地常常这样作而已。常 常在夏天里,我坐很矮的小凳上,看墙角里渐渐暗了起来,四周的白墙上也布上 了一层淡淡的黑影。在幽暗里,夜来香的花香一阵阵地沁入我的心里。天空里飞 着蝙蝠。檐角上的蜘蛛网,映着灰白的天空,在朦胧里,还可以数出网上的线条 和粘在上面的蚊子和苍蝇的尸体。在不经意的时候蓦地再一抬头,暗灰的天空里 已经嵌上闪着眼的小星了。在冬天,天井里满铺着白雪。我蜷伏在屋里。当我看 到白的窗纸渐渐灰了起来,炉子里在白天里看不比颜色*来的火焰渐渐红起来、 亮起来的时候。我也会知道:这是黄昏了。我从风门的缝里望出去:灰白的天空, 灰白的盖着雪的屋顶。半弯惨淡的凉月印在天上,虽然有点儿凄凉;但仍然掩不 了黄昏的美丽。这时,连常常坐在天井里等着它来临的人也不得不蜷伏在屋里。

只剩了灰蒙的雪色*伴了它在冷清的门外,这幻变的朦胧的世界造给谁看呢黄昏 不觉得寂寞么 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隐的诗说:“夕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不正慨叹黄昏的不能久留吗它也真地不能久留,一瞬 眼,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 了。

走了,真地走了。现在再让我问:黄昏走到哪里去了呢这我不比知道 它从哪里来的更清楚。我也不能抓住黄昏的尾巴,问它到底。但是,推想起来, 从北方来的应该到南方去的罢。谁说不是到南方去的呢我看到它怎样走的了。

─—漫过了南墙;漫过了南边那座小山,那片树林;漫过了美丽的南国。一直到辽 旷的非洲。非洲有耸峭的峻岭;岭上有深邃的永古苍暗的大森林。再想下去,森 林里有老虎。老虎黄昏来了,在白天里只呈露着淡绿的暗光的眼睛该亮起来了罢。

像不像两盏灯呢森林里还该有莽苍葳蕤的野草,比人高。草里有狮子,有大蚊子, 有大蜘蛛,也该有蝙蝠,比平常的蝙蝠大。夕陽的余晖从树叶的稀薄处,透过了 架在树枝上的蜘蛛网,漏了进来,一条条的灿烂的金光,照耀得全林子里都发着 棕红色*,合了草底下毒蛇吐出来的毒气,幻成五色*绚烂的彩雾。也该有萤火虫 罢。现在一闪一闪地亮起来了,也该有花;但似乎不应该是夜来香或晚香玉。是 什么呢是一切毒艳的恶之花。在毒气里,不止应该产生恶之花吗这花的香慢慢溶 入棕红色*的空气里,溶入绚烂的彩雾里。搅乱成一团;滚成一团暖烘烘的热气。

然而,不久这热气就给微明的夜色*消溶了。只剩一闪一闪的萤火虫,现在渐渐 地更亮了。老虎的眼睛更像两盏灯了,在静默里瞅着暗灰的天空里才露面的星星。

然而,在这里,黄昏仍然要走的。再走到哪里去呢这却真地没人知道 了。─—随了淡白的疏稀的冷月的清光爬上暗沉沉的天空里去么随了瞅着眼的小 星爬上了天河么压在蝙蝠的翅膀上钻进了屋檐么随了西天的晕红消溶在远山的 后面么这又有谁能明白地知道呢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 丽走了,像一丝微,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走了。─—现在,现在我再有什么可问呢等候明天么明天来了,又明 天,又明天。当人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 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又仿佛有什么东西压在他们的心头, 他们又渴望着梦的来临。把门关上了。关在内外的仍然是黄昏,当他们再伸头出 来找的时候,黄昏早已走了。从北冰洋跑了来,一过路,到非洲森林里去了。再 到,再到哪里,谁知道呢然而,夜来了:漫漫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月光的夜, 浮动着暗香的夜……只是夜,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 存在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季羡林长篇散文随笔欣赏:年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当它走来的 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但是究竟什么是年呢 却没有人能说得清了。

当我们沿着一条大路走着的时候,遥望前路茫茫,花样似乎很多。但 是,及至走上前去,身临切近,却正如向水里扑自己的影子,捉到的只有空虚。

更遥望前路,仍然渺茫得很。这时,我们往往要回头看看的。其实,回头看,随 时都可以。但是我们却不。最常引起我们回头看的,是当我们走到一个路上的界 石的时候。说界石,实在没有什么石。只不过在我们心上有那么一点痕。痕迹自 然很虚缥。所以不易说。但倘若不管易说不易说,说了出来的话,就是年。

说出来了,这年,仍然很虚缥。也许因为这—说,变得更虚缥。但这 却是没有办法的事了。我前面不是说我们要回头看吗就先说我们回头看到的罢。

─—我们究竟看到些什么呢灰蒙的一片,仿佛白云,又仿佛轻雾,朦胧成一团。

里面浮动着种种的面影,各样的彩色*。这似乎真有花样了。但仔细看来,却又 不然。仍然是平板单调。就譬如从最近的界石看回去罢。先看到白皑皑的雪凝结 在杈桠着刺着灰的天空的树枝上。再往前,又看到澄碧的长天下流泛着的萧瑟冷 寂的黄雾。再往前,苍郁欲滴的浓碧铺在雨后的林里,铺在山头。烈陽闪着金光。

更往前,到处闪动着火焰般的花的红影。中间点缀着亮的白天,暗的黑夜。在白 天里,我们拼命填满了肚皮。在黑夜里,我们挺在床上裂开大嘴打呼。就这样, 白天接着黑夜,黑夜接着白天;一明一暗地滚下去,像玉盘上的珍珠。…… 于是越过一个界石。看上去,仍然看到白皑皑的雪,看到萧瑟冷寂的 黄雾,看到苍郁欲滴的浓碧,看到火焰般的红影。仍然是连续的亮的白天,暗的 黑夜─—于是又越过了一个界石。于是又─—一个界石,一个界石,界石接着界 石,没有完。亮的白天;暗的黑夜交织着。白雪、黄雾、浓碧、红影、混成一团。

影子却渐渐地淡了下来。我们的记忆也被拖到辽远又辽远的雾蒙蒙的暗陬里去了。

我们再看到什么呢更茫茫。然而,不新奇。

不新奇吗却终究又有些新的花样了。仿佛是跨过第一个界石的时候 ─—实在还早,仿佛是才踏上了世界的时候,我们眼前便障上了幕。我们看不清 眼前的东西;只是摸索着走上去。随了白天的消失,暗夜的消失,这幕渐渐地一 点一点地撤下去。但我们不觉得。我们觉得的时候,往往是在踏上了一个界石回 头看的一刹那。一觉得,我们又慌了:“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到我身上吗”其实, 当这事情正在发生的时候,我们还热烈地参加着,或表演着。现在一觉得,便大惊小怪起来。我们又肯定地信,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中到我们身上的。我们想, 自己以前仿佛没曾打算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实在,打算又有什么用呢事情早已给 我们安排在幕后。只是幕不撤,我们看不到而已。而且又真没曾打算过。以后我 们又证明给自己: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了。于是,因了这惊,这怪,我们也似 乎变得比以前更聪明些。

“以后我要这样了,”我们想。真地,以后我们要这样 了。然而,又走到一个界石,回头一看,我们又惊疑:“怎么又会有这样的事情 发生到我身上呢”是的,真有过。“以后我要这样了,”我们又想。──个界石,就 在这随时发现的新奇中过下去,一直到现在,我们眼前仍然是幕。这幕什么时候 才撤净呢我们苦恼着。

但也因而得到了安慰了。一切事情,虽然都已经安排在幕后,有时我 们也会蓦地想到几件。其中也不少缺少一想到就使我们流汗战栗喘息的事情。我 们知道它们一定会发生,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而已。但现在回头看来,许多这样 的事情,只在这幕的微启之下,便悠然地露了出来,我们也不知怎样竟闯了过来。

回顾当时的流汗,的战栗,的喘息,早成残象,只在我们心的深处留下一点痕迹。

不禁微笑浮上心头了。回首绵绵无尽的灰雾中,竟还有自己踏过的微白的足迹在, 蜿蜒一条长长的路,一直通到现在的脚跟下。再一想踏这路时的心情,看这眼前 的幕—点一点撒开时的或惊,或惧,或喜的心情,微笑更要浮上嘴角了。

这样,这条微白的长长的路就一直蜿蜒到脚跟。现在脚下踏看的又是 一块新的界石了。不容我们迟疑,这条路又把我们引上前去。我们不能停下来;
也不愿意停下来的。倘若抬头向前看的时候─—又是一条微白的长长的路,伸展 开去。又是一片灰蒙蒙的雾、这路就蜿蜒到雾里去。到哪里止呢谁知道,我们只 是走上前去。过去的,混沌迷茫,不知其所以然了。未来的,混沌迷茫,更不知 其所以然了。但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向前走着,时时刻刻这条蜿蜒的长长的路向 后缩了回去,又时时刻刻向前伸了出去,摆在我们面前。仍然再缩了回去,离我 们渐远,渐远,窄了,更窄了。埋在茫茫的雾里。刚才看见的东西,一转眼,便 随了这条路缩了回去,渐渐地不清楚,成云,成烟,埋在记忆里,又在记忆里消 失了。只有在我们眼前的这一点短短的时间─——分钟,不,还短;一秒钟,不, 还短;短到说不出来,就算有那么一点时间罢;我们眼前有点亮;一抬眼,便可以看 到棹子上摆着的花的曼长的枝条在风里袅动,看到架上排着的书,看到玻璃杯在 静默里反射着清光,看到窗外枯树寒鸦的淡影,看到电灯罩的丝穗在轻微地散布 着波纹,看到眼前的一切,都发亮。然而一转眼,这一切又缩了回去,渐渐地不 清楚、成云,成烟,埋在记忆里,也在记忆里消失罢。等到第二次抬眼的时候, 看到的一切已经同前次看到的不同了。我说,我们就只有那样短短的时间的一点亮。这条蜿蜒的长长的路伸展出去,这一点亮也跟着走。一直到我们不愿意,或 者不能走了,我们眼前仍然只有那一点亮,带大糊涂走开。

当我们还在沿着这条路走的时候,虽然眼前只有那样一点亮,我们也 只好跟着它走上去了。脚踏上一块新的界石的时候,固然常常引起我们回头去看;
但是,我们仍要时时提醒目己:前面仍然有路。我前面不是说,我们又看到一条 微白的长长的路引到雾里去吗渺茫,自然;但不必气馁。譬如游山,走过了一段 路之后,乘喘息未定的时候,回望来路,白云四合,当然很有意思的。倘再翘首 前路,更有青霭流泛,不也增加游兴不少吗而且,正因为渺茫,却更有味。当我 翘首前望的时候,只看到雾海,茫茫一片,不辨山水云树。我们可以任意把想象 加到上面。我们可以自己涂上粉红色*,彩红色*;任意制成各种的梦,各种的幻 影,各种的蜃楼。制成以后,随便按上,无不适合。较之回头看时,只见残迹, 只见过去的面影,趣味自然不同。这时,我们大概也要充满了欣慰与生力,怡然 走上前去。倘若了如指掌,毫发都现。一眼便看到自己的坟墓。无所用其涂色*;
更无所用其蜃楼,只懒懒地抬起了沉重的腿脚,无可奈何地踱上去,不也大煞风 景,生趣全丢吗然而,话又要说了回来。──虽然我们可以把未来涂上了彩色*, 制成了梦,幻影、和蜃楼;一想到,蜿蜒到灰雾里去的长长的路,仍然不过是长 长的路,同从雾里蜿蜓出来的并不会有多大差别;我们不禁又惘然了。我们知道, 虽然说不定也有点变化,仍要看到同样的那一套。真地,我们也只有看到同样的 那一套。微微有点不同的,就是次序倒了过来。──我们将先看到到处闪动着的 花的红影;以后,再看到苍郁欲滴的浓碧;以后,又看到萧瑟冷寂的黄雾;以后,再 看到白皑皑的雪凝在杈桠着刺着灰的天空的树枝上。中间点缀着的仍然是亮的白 天,暗的黑夜。在白天里,我们填满了肚皮。在夜里,我们裂开大嘴打呼。照样 地,白天接着黑夜,黑夜接着白天。于是到了一个界石,我们眼前仍然只有那短 短的时间的一点亮。脚踏上这个界石的时候,说不定还要回过头来看到现在。现 在早笼在灰雾里,埋在记忆里了。我们的心情大概不会同踏在现在的这块界石上 回望以前有什么差别吧。看了微白的足迹从现在的脚下通到那时的脚下,浮笑浮 上心头呢浮上嘴角呢惘然呢漠然呢看了眼前的幕一点一点地撤去,惊呢惧呢喜呢 那就都不得而知了。

于是,通过了一块界石,又看上去,仍然是红影,浓碧,黄雾,白雪。

亮的白天,暗的黑夜,一个推着一个,滚成一团,滚上去,像玉盘上的珍珠。终 于我们看到些什么呢灰蒙蒙;然而不新奇。但却又使我们战栗了。─—在这微白的 长长的路的终点,在雾的深处,谁也说不清是什么地方,有一个充满了威吓的黑 洞,在向我们狞笑,那就是我们的归宿。障在我们眼前的幕,到底也不全撤去。我们眼前仍然只有当前一刹那的亮,带了一个大浑沌,走进这个黑洞去。

走进这个黑洞去,其实也倒不坏,因为我们可以得到静息。但又不这 样简单。中间经过几多花样,经过多长的路才能达到呢谁知道。当我们还没达到 以前,脚下又正在踏着一块界石的时候,我们命定的只能向前看,或向后看。向 看后,灰00,不新奇了。向前看,灰,更不新奇了。然而,我们可以作梦。再要 问:我们要作什么样的梦呢谁知道。─—一切都交给命运去安排罢。

季羡林长篇散文随笔欣赏: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按我出生的环境,我本应该终生成为一个贫农。但是造化小儿却偏偏 要播弄我,把我播弄成了一个知识分子。从小知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中年知识 分子;又从中年知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老知识分子。现在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 耳虽不太聪,目虽不太明,但毕竟还是“难得糊涂”,仍然能写能读,焚膏继晷, 兀兀穷年,仿佛有什么力量在背后鞭策着自己,欲罢不能。眼前有时闪出一个长 队的影子,是北大教授按年龄顺序排成了的。我还没有站在最前面,前面还有将 近二十来个人。这个长队缓慢地向前迈进,目的地是八宝山。时不时地有人“捷 足先登”,登的不是泰山,而就是这八宝山。我暗暗下定决心:决不抢先加塞, 我要鱼贯而进。什么时候鱼贯到我面前,我就要含笑挥手,向人间说一声“拜拜” 了。

干知识分子这个行当是并不轻松的。在过去七八十年中,我尝够酸甜 苦辣,经历够了喜怒哀乐。走过了陽关大道,也走过了独木小桥。有时候,光风 霁月,有时候,-阴-霾蔽天。有时候,峰回路转,有时候,柳暗花明。金榜上也 曾题过名,春风也曾得过意,说不高兴是假话。但是,一转瞬间,就交了华盖运, 四处碰壁,五内如焚。原因何在呢古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实在是见道之 言。“识字”,当然就是知识分子了。一戴上这顶帽子,“忧患”就开始向你奔来。

是不是杜甫的诗:
“儒冠多误身”“儒”,当然就是知识分子了,一戴上儒冠就倒 霉。我只举这两个小例子,就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们早就对自己这一 行腻味了。“诗必穷而后工”,连做诗都必须先“穷”。“穷”并不一定指的是没有钱, 主要指的也是倒霉。不倒霉就做不出好诗,没有切身经历和宏观观察,能说得出 这样的话吗司马迁《 太史公自序 》说:“昔西伯拘羑里,演《 周易 》;孔子厄 陈蔡,作《 春秋 》;屈原放逐,著《 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孙子 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 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 》、《 孤愤 》;
《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算了一笔清楚的账。世界各国应该都有知识分子。但是,根据我七八十年的观察与思考, 我觉得,既然同为知识分子,必有其共同之处,有知识,承担延续各自国家的文 化的重任,至少这两点必然是共同的。但是不同之处却是多而突出。别的国家先 不谈,我先谈一谈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中国有五六千年或者更长的文化史,也 就有五六千年的知识分子。我的总印象是:中国知识分子是一种很奇怪的群体, 是造化小儿加心加意创造出来的一种“稀有动物”。虽然十年浩劫中,他们被批为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修正主义”分子。这实际上是冤枉的。这样的人不能说没有, 但是,主流却正相反。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证明,中国知识分子最关心时事,最关 心政治,最爱国。这最后一点,是由中国历史环境所造成的。在中国历史上,没 有哪一天没有虎视眈眈伺机入侵的外敌。历史上许多赫然有名的皇帝,都曾受到 外敌的欺侮。老百姓更不必说了。存在决定意识,反映到知识分子头脑中,就形 成了根深蒂固的爱国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管这句话的原形是什么样 子,反正它痛快淋漓地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声。在别的国家是没有这种情况 的。

然而,中国知识分子也是极难对付的家伙。他们的感情特别细腻、锐 敏、脆弱、隐晦。他们学富五车,胸罗万象。有的或有时自高自大,自以为“老 子天下第一”;有的或有时却又患了弗洛伊德( )讲的那一种“自卑情 结”( inferioritycomplex )。他们一方面吹嘘想“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气魄贯 长虹,浩气盈宇宙。有时却又为芝麻绿豆大的一点小事而长吁短叹,甚至轻生, “自绝于人民”。关键问题,依我看,就是中国特有的“国粹”——面子问题。“面 子”这个词儿,外国文没法翻译,可见是中国独有的。俗话里许多话都与此有关, 比如“丢脸”、“真不要脸”、“赏脸”,如此等等。“脸”者,面子也。中国知识分子 是中国国粹“面子”的主要卫道士。

尽管极难对付,然而中国历代统治者哪一个也不得不来对付。古代一 个皇帝说:“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真是一针见血。创业的皇帝决不会是 知识分子,只有像刘邦、朱元璋等这样一字不识的,不顾身家性*命,“厚”而且“黑” 的,胆子最大的地痞流氓才能成为开国的“英主”。否则,都是磕头的把兄弟,为 什么单单推他当头儿可是,一旦创业成功,坐上金銮宝殿,这时候就用得着知识 分子来帮他们治理国家。不用说国家大事,连定朝仪这样的小事,刘邦还不得不 求助于知识分子叔孙通。朝仪一定,朝廷井然有序,共同起义的那一群铁哥儿们, 个个服服帖帖,跪拜如仪,让刘邦“龙心大悦”,真正尝到了当皇帝的滋味。

同面子表面上无关实则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处世问题,也就是隐居或出仕的问题。中国知识分子很多都标榜自己无意为官,而实则 正相反。一个最有典型意义又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他高 卧隆中,看来是在隐居,实则他最关心天下大事,他的“信息源”看来是非常多的。

否则,在当时既无电话电报,甚至连写信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怎么能对天下 大势了如指掌,因而写出了有名的《 隆中对》呢他经世之心昭然在人耳目,然 而却偏偏让刘先主三顾茅庐然后才出山“鞠躬尽瘁”。这不是面子又是什么呢 我还想进一步谈一谈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非常古怪、很难以理解又似 乎很容易理解的特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贫穷落魄的多。有诗为证:“文章憎命 达。”文章写得好,命运就不亨通;命运亨通的人,文章就写不好。那些靠文章中 状元、当宰相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且中国文学史上根本就没有哪一个伟大文 学家中过状元。《 儒林外史》是专写知识分子的小说。吴敬梓真把穷苦潦倒的 知识分子写活了。没有中举前的周进和范进等的形象,真是入木三分,至今还栩 栩如生。中国历史上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有面团团的富 家翁相。中国诗文和老百姓嘴中有很多形容贫而瘦的穷人的话,什么“瘦骨嶙峋”, 什么“骨瘦如柴”,又是什么“瘦得皮包骨头”,等等,都与骨头有关。这一批人一 无所有,最值钱的仅存的“财产”就是他们这一身瘦骨头。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后的 一点“赌注”,轻易不能押上的,押上一输,他们也就“涅”了。然而他们却偏偏喜 欢拼命,喜欢拼这一身瘦老骨头。他们称这个为“骨气”。同“面子”一样,“骨气” 这个词儿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要举实际例子的话,那就可以举 出很多来。《 三国演义》中的祢衡,就是这样一个人,结果被曹操假手黄祖给 砍掉了脑袋瓜。近代有一个章太炎,胸佩大勋章,赤足站在新华门外大骂袁世凯, 袁世凯不敢动他一根毫毛,只好钦赠美名“章疯子”,聊以挽回自己的一点面子。

中国这些知识分子,脾气往往极大。他们又仗着“骨气”这个法宝,敢 于直言不讳。一见不顺眼的事,就发为文章,呼天叫地,痛哭流涕,大呼什么“人 心不古,世道日非”,又是什么“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种例子,俯拾即是。

他们根本不给当政的最高统治者留一点面子,有时候甚至让他们下不了台。须知 面子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皇帝们的命根子,是他们的统治和尊严的最高保障。因此, 我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 “理论”: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史至少其中一部分就是最高 统治者皇帝和大小知识分子互相利用又互相斗争,互相对付和应付,又有大棒, 又有胡萝卜,间或甚至有剥皮凌迟的历史。

在外国知识分子中,只有印度的同中国的有可比性*。印度共有四大 种姓,为首的是婆罗门。在印度古代,文化知识就掌握在他们手里,这个最高种姓实际上也是他们自封的。他们是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受到普遍的尊 敬。然而却有一件天大的怪事,实在出人意料。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印度古典戏 剧中,少数婆罗门却受到极端的嘲弄和污蔑,被安排成剧中的丑角。在印度古典 剧中,语言是有阶级性*的。梵文只允许国王、帝师( 当然都是婆罗门)和其他高 级男士们说,妇女等低级人物只能说俗语。可是,每个剧中都必不可缺少的丑角 也竟是婆罗门,他们插科打诨,出尽洋相,他们只准说俗语,不许说梵文。在其 他方面也有很多嘲笑婆罗门的地方。这有点像中国古代嘲笑“腐儒”的做法。《 儒 林外史》中就不缺少嘲笑“腐儒”——也就是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地方。鲁迅笔 下的孔乙己也是这种人物。为什么中印同出现这个现象呢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研 究课题。

我在上面写了我对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看法。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 写历史,连鉴往知今一类的想法我都没有。倘若有人要问:“现在怎样呢”因为现 在还没有变成历史,不在我写作范围之内,所以我不答复,如果有人愿意去推论, 那是他们的事,与我无干。

最后我还想再郑重强调一下:中国知识分子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 统,是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也不能望其项背的。尽管眼下似乎有一点背离这个传统 的倾向,例证就是苦心孤诣千方百计地想出国,有的甚至归化为“老外”,永留不 归。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只能是暂时的现象,久则必变。就连留在外 国的人,甚至归化了的人,他们依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依然要寻根,依然爱 自己的祖国。何况出去又回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呢我们对这种人千万不要“另眼 相看”,当然也大可不必“刮目相看”。只要我们国家的事情办好了,情况会大大 地改变的。至于没有出国也不想出国的知识分子占绝对的多数。如果说他们对眼 前的一切都很满意,那不是真话。但是爱国主义在他们心灵深处已经生了根,什 么力量也拔不掉的。甚至泰山崩于前,迅雷震于顶,他们会依然热爱我们这伟大 的祖国。这一点我完全可以保证。只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就足够了。如果不 爱自己的祖国,巴老为什么以老迈龙钟之身,呕心沥血来写《 随想录》呢对广 大的中国老、中、青知识分子来说,我想借用一句曾一度流行的,我似非懂又似 懂得的话:爱国没商量。

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 灰也还是爱国的。可是我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我从来 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 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再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弄成知识分子。季羡林相关散文文章:
1.有关季羡林的优美散文随笔 2.季羡林随感散文作品推荐 3.季羡林经典散文作品推荐 4.季羡林的散文推荐 5.季羡林优美散文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