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公司总结 >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来源:公司总结 时间:2019-11-16 08:17:59 点击: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新的研究热点之一,已成为世界性的 心理运动。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以 及应用积极心理学理念重新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并从转变教育 理念、调整教育内容、重新建设队伍及拓宽教育途径四个角度论述了积极心理健 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理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

作者简介:黄建春,长沙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湖南长沙,410100。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众多热门词汇之一。自1997 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理念以来,愈来愈多的心理 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涉足此研究领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流派,积极 心理学以人的发展潜力和积极品质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充分挖掘人类固有的、 潜在的正向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走向幸福。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面上的 积极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等积极主观体验,以及积极情绪和身心健 康的关系等,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 地感受当下及乐观地面对未来;
二是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 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 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这方面研究的共同点是将人类看作是自我管理、 自我导向并具有适应性的整体;
三是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致力于 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以培养公民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 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等[2]。

各种研究和实践表明,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可以使心理学研究的各个分 支领域更加注重于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力量,从而使得教育、培训、管理、 人际交往、咨询、治疗等更为有效和顺畅[1]。在心理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高 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和应用这一理念,积极心理学得到了广泛的青睐。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均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准。在教育模式上,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 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卫生 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 〔2005〕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等文件精神为教育依据, 以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 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解析心理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等为主要任务,帮 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 悦纳自己、善待他人。在实际操作中,重视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防治,尤其是 心理危机的预防,围绕这一工作重心,开展课堂教学、日常心理咨询与辅导、心 理健康主体活动宣传和讲座等等。这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得大学生的心 理健康意识得到了大幅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得到了有效预防。然而,这种以预防 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为主要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把关注点聚焦在大学生心 理问题上面,是一种“消极心理学”取向。这种取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从 心理学的学科使命来说,还是从教育的主要宗旨而言,均有不合理之处,也不再 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3个使命:(1)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患;

(2)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
(3)鉴别和培养天才[3]。从现状来看,当前 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完成了三项使命中的第一项,而未做到后两项。此外, 由于偏重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使得工作重心集中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 上,大部分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发展需求得不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惠及面 太窄。“教育的使命不应是将自己变成一把神圣的扫把来打扫世界和人们的心灵, 而应是对精神的守望、援助和发展”[4]。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教育的主 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这种幸福,这一点当 然是毋须质疑的。”从应然价值的追求来看,教会学生避免心理疾病和走出心理 困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教会学生获得幸福,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 终极目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防治, 更要重视学生积极人格和幸福能力的培养,让教育的内涵目标得到平衡发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高度发达的美国,现已达成了一个共识:普遍的干预 既能治疗早期有心理症状的人,又能阻止未来心理疾病的产生。他们呼吁公众要 支持新兴的积极心理学,改变传统的以心理问题的个体为主要研究目标的策略。

通过对客观的健康幸福建立可衡量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特征,建立个人和公共的 评价体系,以鼓动促进“感情接种预防”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5]。迄今为止,美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在我国,研究积极心理学的教 育工作者也越来越多,构建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的趋势。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模式的构建 构建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是要树立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其次是要把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最后 是要建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拓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全面、系统的进 行构建。

(一)树立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形 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是教育主 体在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 求。它约束并引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向,体现出对教育未来发展状态的期待,是教 育行动的思想先导。

在传统主流心理学的背景下,以及随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增多,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消除和缓解心理问题。在这种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 一级目标定位于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预防,是一种典型的问题取向,以至于人 们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构成,心理健康就是等同于 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心理健康课就是一门让学生知道鉴别和处理各种心理 问题的课程;
而二级目标心理咨询辅导关注问题的解决,只有出现了心理问题的 个体才得到关注和对待,人们通常会认为寻求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学生就是有心理 问题的学生;
三级目标则是心理诊断和治疗中偏重病态的诊断和症状的消除。在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一般认为心理诊断和治疗是由专业的医院进行,采取的 是医学模式[6]。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是让师生把关注点转向个体和群体 积极的一面,注重发掘人类潜在的、固有的积极力量,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积 极心理品质和积极人格的培养,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来帮助他们过得更幸福。

显然,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需要从消 极走向积极。

教育理念的转变包括知识观的转变、教育观的转变和课程观的转变。

知识观的转变,需要对全校师生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让师生们知道积极心理学是什么,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相应技能以及知道谁能做 积极心理学能做的事。教育观的转变,需要师生们重新定义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 以及通过相应的举措重新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课程观的改变,需要师生们 重新去认识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课程要求,以及课程的组织形式和评估方式等等。

高校应该通过大量的培训、广泛的宣传以及教学等方式,逐步让师生接受积极心 理学的理念,进而践行这一理念。

(二)增设积极心理学教育内容 人类的神经活动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种模式所支配,潜意识的特点是 如果长期接受同一类信息,潜意识就会接受它。如果在教学中过多的强调心理问 题等消极的内容,则潜意识会接受大量的消极信息。反之,强调积极的内容,则 会给潜意识带去积极的信息。选择什么来关注,选择怎样的视角,往往决定事物 的发展走向。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的标准、常见精神 疾病和心理障碍的防治、自我认识、挫折和压力的应对、人际交往、生命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等,整体上偏重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问题的防治,对积极心 理学提倡的主要内容涉及不多。因此,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调整内容,除 了心理问题防治和心理危机预防等基本内容,还应增设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或课程, 并以此为主,强调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幸福能力的获得以及积极人格的培养。

积极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 愉悦感受的情绪,包括快乐、满意、兴趣、自豪、感激和爱等。积极情绪能够提 高主观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积极情绪也有利于身体健康,对疾病具有预防和 康复作用[7]。高校应通过多种举措,让大学生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尤其在 课堂上,教师应多采取体验教学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 验,进而掌握调解情绪的方法,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发生持续的积极的改 变。

在网上广受欢迎的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课公开课,第一次讲课只有8 个人选修,但第二个学期听课人数猛增至几百人,第三学期这门课便成了哈佛开 课史上的奇迹。其成功经验在于它不是简单的理论传授或是励志演讲,而是引导 和要求学生以严谨的态度思考幸福是什么,如何追求幸福,并通过大量的作业, 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幸福,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发生持续的积极的改变。这对 我国的多数高校来说,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高校应改变当前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获得幸福的方法。

积极人格的培养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培养大学生的积 极人格,主要是培养他们在人格的两极或两面中选择正向的、向上的一面。根据 塞里格曼为核心的“价值在行动(VIA)”项目组所展开了“重要优势品质”的研究, 乐观、有活力、勇敢、社会智商等24项被确定为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最优化的24 项人格品质。积极人格作为人格中的动力,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 还能够促进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维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8]。因此,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在积极人格理论的引导下,通过新生适应辅导、课堂教 学、课外活动、咨询辅导等多种形式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三)建设积极心理学教育队伍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 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是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的人力资源保障。《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提到:当代心理学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 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 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 称心如意。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也承担着同样的使命。这支队伍由专兼职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院系心理辅导员、辅导员(班主任)、专业任课教师和教辅人 员以及朋辈心理辅导员构成。目前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还停留在消极心理 学层面,只有重新培训和学习,树立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掌握积极心理学教育 方法,才能适应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潮流。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他们所承担的 任务不一样,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不一样。但基本前提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 每一员都需要认同及接受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并在工作生活中践行积极心理学, 提升自身的积极能量和积极品质,打造阳光形象。在此基础上,不同的教育角色 对应着相应的要求。

首先,要加强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的队伍的规模建设,使专兼职心理咨 询师的人数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为小班授课及咨询辅导创造条件。建 立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加强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质量建设,让他们掌握 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其次,制定相关 机制,支持辅导员和班主任报考心理咨询师,参加专题培训,掌握心理咨询和辅 导的基本内容,使其能够在班级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把心 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灵活使用个体辅导、主题班会、团体 辅导等多种手段,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第三,要加强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专题培训,发挥他们的补充作用,使他们具备除了在课堂上发现和帮助少数有 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能力外,还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潜移默化地 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人格。第四,要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同是学生的身份使朋辈心理辅导员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从严筛选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培训过程中,注重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培养和积极情 绪的体验以及积极人格的培养,让他们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以及必要的心理 健康的知识和朋辈心理辅导技能。

(四)拓宽积极心理学教育途径 建立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模式,需要课堂内和课堂外、校内和校外多渠 道入手,从课堂教学、心理咨询与辅导、朋辈互助、校园文化以及家庭等多种途 径实践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1.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一条最主要的渠道。抓好积极心理健康教 育课堂,首先,在教学目标上,应定位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生活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建立抵御挫折和创伤的预防机制,消除问题行为、 践行积极行为,掌握培养积极心态和提升幸福感的方法,拥有改变现状追求卓越 的心理资本,用正向的积极的心态看待个人和组织、社会的关系,力促学生成为 优秀的社会公民。在教学组织上,改变当前大课堂的方式,创造条件小班授课, 从而有利于师生互动,课堂体验,改善课堂效果。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讲授法、 案例法、体验法、小组讨论法、团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掌握积极心理 学理论的同时,践行培养积极品质和提升幸福指数的方法,并取得一定成效。在 教学评估环节,改变以往只重知识测试的方式,而侧重考察学生幸福感的提升程 度及积极心理品质养成情况的测评。

2.突出发展性心理咨询辅导的地位。

通过日常宣传和咨询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知道心理咨询不仅包括障碍 性咨询,还包括发展性咨询,让他们走出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充分利用团体 咨询与辅导的普及性、体验性、探索性等特点,广泛开展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团 体咨询与辅导系列活动,使个体在封闭性的团体交往活动中认识自我,改变自我, 从而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人格。3.发掘朋辈资源,建立互助模式。

在校级和院系级层面,建立朋辈互助中心,给朋辈互助提供场地和设 备支持;
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尤其是校系心理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及宿舍心理信息 员加强培训和指导,使朋辈互助成为一条践行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渠道。

4.营造积极心理校园文化氛围。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校园物 质文化中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个实体之间的相互联系,都反映了相对应的教育 价值观。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说,应该在校园的整体布局及配套设施方面,融入 积极心理学元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 建设与学校人际关系氛围营造上,抓住“积极”这个特性,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积极完善人格为落脚点,建设积极的校园精神文化。

完善相关制度,健全相应的组织结构,提升文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将 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5.加强学校与家庭及社会互动。

每个学生经验的积累和潜力的拓展不仅受到校内因素的影响,还受到 家庭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且后者的影响更加持久和广泛。显然,建立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为达到这一教育目的, 学校可以在迎新时针对新生家长开展积极心理学的主题宣传及讲座活动
在日常 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保证与家长沟通的次数和 质量,注意发现和表扬学生的积极面,帮助家长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孩子, 为家长与孩子的积极互动创设条件;
邀请家长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适当融入积 极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学校可加强与附近社区及学生实习单位的互动,在社会实 践活动中,注重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利他精神等积极心理品质。

可以预见,构建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是高校心 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对积极心理学进行更多的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渗 透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势必给高校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造出全新的局面。本文 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杂志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