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公司总结 > [教学例子的应用途径分析] 范例教学法的例子

[教学例子的应用途径分析] 范例教学法的例子

来源:公司总结 时间:2019-10-27 07:54:55 点击:

教学例子的应用途径分析

教学例子的应用途径分析 数学和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课堂上可以 没有美妙的声音、漂亮的图片、生动的动画,但不能没有例 子。毫不夸张地说,例子是数学课堂的灵魂! 最近听了外校教师两节课,一节是三年级上册“周长的 认识”,另一节是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两位教师 的课在精彩之余有几点遗憾,其中例子的筛选与应用值得商 榷。而用好例子主要包含“善用例子”和“用好的例子”两 层意思。

一、课堂善用例子 学生课前收集、课堂生成的例子,以及错例,用好了, 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善用学生汇报材料,及时筛选分类 “周长的认识”这一课第一环节要求学生用手指出或者 用彩笔描出“自备材料”的周长。

学生汇报,众说纷纭,参与人数超过10人。

学生汇报的例子很多,丰富且全面,既有展示自己描画 图形的周长,也有用手指出自带物体的周长。学生汇报结束 后教师快速贴出周长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 长。

然而没有任何小结就匆匆结束此环节。这些以学生为 主体的汇报课我以前也听过,并做了一些追踪访谈,调查发 现“课后”比“课前”更迷糊的人还真不少。

建议教师在听完汇报后,口头小结如下:刚才同学们准备的材料有些是实物,有些是图形,我们通过摸一摸实物, 或者描一描图形等这些活动认识了他们的周长。这样小结, 学生在汇报学习环节后就能获得周长概念的清晰认识。

然后请学生对所汇报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抽取有代表 性汇报材料板书在黑板上,如下:
接着引导学生领会学习的核心:围成“周长”的线可以 分为曲线和直线两种, 还有些图形是直线和曲线组合围成 的。

学生认识周长经由几个层次:①实物认识(摸周长) — — ②图形认识(描周长)—— ③定性定量认识(测量和计 算周长)。从“实物”到“图形”,从“摸”到“描”到“算”, 体现了具体到抽象、生活到数学的过渡。

及时筛选材料并分层、分类,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曲 线围成图形的周长和线段围成图形的周长计算和测量方法 相同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周长是曲线围成的呢?曲线 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如何测量? 在此环节教师如能用好学生的材料,及时分类,适当小 结,下一环节“周长的测量和计算”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 完成。听课时看着执教教师让学生的例子如同T台模特一样 匆匆“秀过”,颇为遗憾! (二)关注学生的质疑,善用错例 “认识周长”一课中测量和计算环节,教师给学生准备 了材料纸,第一个内容如下:我一直期待教师介绍“软尺测量”和“化曲为直”的方 法,看到教师在测量和计算周长环节准备了树叶图形,倒责 怪自己担心早了! 下面记录学生汇报的方法:测一边是35毫米,然后计算 35+35=70(毫米)。该学生的汇报出乎我意料,但很快意识 到这是个好的错例!教师表扬了该学生并把这个答案板书 到黑板上。有学生抗议,说量出是32毫米,教师把35改成32, 另一学生嚷嚷着问:叶子两边是完全一样的吗?教师没有理 会。

我观察到了那个质疑的学生有一种被无视的愤懑情绪, 下课后我赶紧追上去和该学生聊起来,其他一些学生也围上 来了。

“教师,你说叶子两边是完全一样的吗?”“叶子是对 称图形吗?” “ ‘看似相等’就可以‘认定相等’吗?” “叶子一边是32毫米,这个32毫米是如何测量出来 的?” 孩子,谢谢你们心中的疑惑!正是你们的疑惑促使我反 思,并提笔写下此文! 多么有用的一个错例就这样被错过了!该教师没有用 “这个例子”研究曲线围成图形的周长测量和计算方法,也 没有用“这个例子”教育学生认识事物必须坚持严肃科学的 态度!错例用好了就是“好例子”,没用好就沦为“教学错误”。虽然执教教师后来用“透明胶”介绍了“滚动法”测 量,但与这么好的错例擦肩而过岂不遗憾! 二、课前选择好的例子 例子,如何才谓之好,好在哪里?我主要思考两点:
(一)好例子要贴近教学目标,为目标服务 和那些游离在教学目标之外的例子相比,贴近教学目标 的例子才是最好的。如在 “测量和计算周长”环节教师给 学生准备的材料除了叶子外居然是等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 形,记录如下:
这两个例子直接把学生的关注力导向了讨论等边三角 形和平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关注了特例而忽略了周长 本质认识。本课教学目标主要是:(1)理解周长的含义;

(2)掌握各种图形周长的测量和计算的一般方法。

(二)好例子导向要清晰、快捷 “积的变化规律”一课,为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 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个规律,教师在 “发现规律”环节准备如下例子:
这两组例子,教师忽略了一个问题,本课计算不是重点, 发规律才是关键!8个算式都需要计算,尤其是对于4×48、 4×96、12×15、12×25这些算式,三年级学生不能口算完 成,当然可以用计算器,但看出192是96的2倍、384是192的 2倍也是有难度的。这样的一组例子能促使学生产生联想、 积累更多的表象吗?能方便学生认识规律吗?不能!认识规律离不开猜想和验证。猜想,直观感觉非常重要。如此繁 琐的计算无情地消磨了学生的直观感觉,让人遗憾! 猜想和验证,不仅例子要充分,而且例子要有代表性、 生成性和直观性,拒绝导向规律的过程漫长曲折,争取快捷 直观!教材的一组例子很好,见如下:
“用好例子”能为数学教学保驾护航,保证数学教学科 学准确,促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