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个人总结 > 开放新格局_优化顶层设计打造开放办学新格局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自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开放新格局_优化顶层设计打造开放办学新格局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自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来源:个人总结 时间:2019-10-19 07:59:40 点击:

优化顶层设计打造开放办学新格局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自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优化顶层设计打造开放办学新格局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自 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常青一中”)是武汉 市教育局直属单设高中,成立于 2001 年。

在短短的 17 年 内,学校两易校址、超常发展,实现了从一般普通高中到市 级示范高中、再到省级示范高中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初步形 成了“美丽常青、活力常青、个性常青”的办学特色。学校 的课程改革和全员聘用制改革,在省、市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进出口比看,高考完成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奋斗 目标,重点率、本科率稳步提升,向北京邮电大学、武汉大 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 学等省内外著名学府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在艺术、传 媒、体育等方面搭建成才立交桥,学生考入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湖北美术学 院等名校,学生培养呈现出多元成才、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学校国际化办学迈出实质性步伐,2012 年正式引进德语课 程,2015 年承办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国际友好城市中 学生来汉交流学习项目,2016年与德国、韩国、英国的 3 所 高中结为友好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

近年来,学校以实现学生培养模式多样化为导向,以革 新课程体系为突破口, 着力打造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 教育范式,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效。

一、自主课程体系的建构逻辑wwW.DYlw.NeT 2013 年 3 月, 在全市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 的大背景下,我们在分析学校培养目标、办学理念、文化传 统、发展定位、学生特点、教师优势的基础上,决定对原有 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整体设计能满足我校发展定位和育 人目标的课程体系, 并开设适合我校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 校本课程, 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源头上破除瓶颈。

我校建构的自主课程体系是以国家课程纲要、 课程方 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学校办学方向、育人 目标、 课程需求和已有基础等整体设计并创新实施新课程 的课改实验。

该实验探索的内容不仅包括必修课程的校本 实施、选修课之间的整合并进、校本课程的动态生成以及三 级课程之间的有机整合, 更重要的是探索如何建构基于学 校发展定位、育人目标的学校课程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培育 学校的课程特色和课程文化, 支撑学校实现特色发展。

二、自主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依据培养目标(培养“品行高雅、身心健康、素质全面、 特长鲜明”的现代公民),我们确立了多元开放的“6+1+1” 课程体系,并在此框架下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以促进培养目 标的达成。

学校的自主课程体系结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 分是“6+1+1”课程体系中的“6”,主要安排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和必选课程, 培养目标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是课程体系中的第一个 “1”,主要安排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主要以年级内 选课走班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 培养目标重在发展学生个 性,使学生学有所长;
第三部分是课程体系中的第二个“1”, 主要安排素质培养、兴趣拓展和特长培养三大系列选修课程, 这一部分课程按照素质培养模块、社团兴趣小组、学生特长 方向(音乐、体育、美术及传媒等)等组织教学活动。

三 大系列课程的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各有不同。

素质培养课 程由“文明与礼仪” “演讲与口才” “国学”三大模块组 成,主要目标是培养“品行高雅”的学生;
兴趣拓展课程涵 盖科技、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主要目标是培养“身心 健康”的学生;
特长培养课程主要针对音乐、体育、美术、 传媒等发展方向的学生开设,主要目标是培养“特长鲜明” 的学生。

这一部分课程也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分类培养, 促 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多元成才的重要载体和渠道。

三、自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经过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使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 和基于已有的教学管理经验都很难完全适用于推动自主课 程体系的有效运行。

因此,在前期的课改实验中,我校主 要在课程选修、课程开发、课程管理、课程评价四个层面探 索和积累自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是尊重多元化选择。

我国从 2004 年开始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实践, 其中最为核心的改革理念就是强调课程的 多样化和选择性, 鼓励学生在学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的 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潜能和未来发展意愿进行课 程的选择学习。

为保障选修课程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发展 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遵循“双向互 动、两轮选修、体现多样、凸显个性”的操作策略推进课程 选修。

在我校四大系列选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都有 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我们设计的目标是既能够保证所 有人受到教育, 又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进而实 现从“补短式”的教育转向“扬长式”的教育,鼓励学生按 自己的优势方向发展,成为某一方面(领域)的拔尖人才。

二是组织多层面开发。

有什么样的课程资源,就有什 么样的课程校本化程度和实施效果, 课程资源的特质直接 决定了课程的品位和特色。

由于课程是实施自主课程体系 的载体和保障,为保证课程的可选性,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丰 富多彩的的选修课程。

为此,我校遵循“以生为本、多方 开发、公开招标、择优选用”的策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在 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的课程开发主体并未局限于校 内,而是主动整合区域内的资源,采取“专业引进、借用外 力”的方式进行开发。

例如 2014 年以来,我们整合湖北 楚天卫星广播电台、 武汉教育电视台的优质资源,开设传 媒专业课程,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 誉。三是实行多维度管理。

自主课程体系的运行最显性的 特征就是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最大的难度就是教学 管理和质量检测。

课程选修并非“一选就灵”,对此我们 有着清醒的认识。

为此,我们在实践中遵循“走班授课、 全程指导、多元检测、适时调节”的原则对选修课程进行管 理。

学校建立了课程指导委员会、学科指导组、备课组和 任课教师四级管理体系, 各层级从不同层面保障课程选修 的顺利开展。

另外,学校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的实施,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

我们根据学生的发展 需求对学生进行科学、 合理的分类, 成立了学习共同体, 并有针对性地选配“学生成长导师”。“学生成长导师制” 的实施,进一步丰富了自主课程体系的管理维度,确保了自 主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行。

四是实施多元化评价。

传统的、单一的评价制度很难 适应自主课程体系运行过程中多元化课程的评价需要。在前 期的改革实验中, 我们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 依照“立足发展、注重激励、师生参与、多元立体”的原则, 探索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评价方式,力图从评价环节体现新 课程的理念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现学校在评价环节 的“校本实施”。

在评价的方式上,除了进行传统的纸笔 测试外,我们还引导教师采用课题汇报、才艺展示、作品布 展等方式开展评价。

在评价的主体上,我们注重评价主体 的多元化,采用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方式, 只要学生真学真干, 学有所得,我们就给予 激励和肯定。

四、自主课程体系的积极效应 建构自主课程体系实验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是,课程的 结构创新是否带来了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效应。

通过前期 的改革实验, 我们认为自主课程体系的实施对我校学生个 性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积极效应主要表现 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成才逐渐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格局。

2014—2016 年,我校在“一批”上线人数逐年攀升的基础 上, 大文大理和艺体上线人数的比例出现进一步优化。

二 是拔尖人才培养的效果明显,实现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 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基于自主课程体系的精细化培养, 我校在大文大理方向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学生代 表层出不穷。在艺体生培养方面,自主课程体系也展现出了 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强大助推作用。截至 2016 年,中国美 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顶级学 府都有了常青学子的一席之地。

作为一所武汉市教育局直属高中、 一所新晋省级示范 高中、 一所满足武汉临空港经济开发区教育需求的新兴名 校,常青一中自我超越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互联网 +时代 来袭和新高考改革大潮来临的背景下, 常青一中将抢抓机 遇,谋求发展。

2017 年,常青一中将与武汉外校以联合办 班为平台,整合两校优质资源,实现师资共享、课程共享、教研同步、管理同标。

同时,通过建设基于现代教育技术 的校际同步课堂等形式, 实现常青一中教育教学理念和方 式的变革发展。

最高层次的合作办学,是合作双方的教育 文化融合。

常青一中除了引进武汉外校名师,更将学习武 汉外校的管理制度和办学策略作为工作重点,努力培育现代 名校的文化基因, 实现教育文化的提升与创新,最终实现 学校大视野、大格局下的内涵发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