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半年总结 > 人文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历史教学|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历史教学|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

来源:半年总结 时间:2019-11-06 07:52:18 点击:

人文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历史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历史教学 一、历史教学在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学科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人文学科包括文学、历 史、哲学、艺术、伦理等领域,一般认为人文教育包括人文 学科的传授、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启迪。从各高校 实际看,重理轻文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不仅表现在学 科建设的经费投入上,还表现在教师科研经费的分配上。学 科发展离不开长期的积淀,同样也离不开优势学科的优先发 展,没有统筹规划,没有重点建设,任由学科自由发展,无 疑会延缓学科发展的速度。目前,人文教育已经被教育主管 部门列入行政纲领性文件,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重点指的 就是人文教育。人文学科不仅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还在个 体生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学、历 史、哲学和艺术等诸多方面的人类文化遗产教育,可以使传 统文化内化为个体精神,进而影响和指导学生世界观和人生 观的形成,但这种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人格的感染、校园文 化氛围的熏陶和优秀人类文化的影响来塑造的。鉴于历史等 学科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历史 学科,就显得很有必要。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在人文 教育方面具有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历史本身就是一部 曾经鲜活的人类生活史,里面既有人类自身的成功经验和智 慧的结晶,也有许多失败和教训。学习历史,从中得到的不 只是具体的知识,还有修身做人的道理,还能使人们学会思考,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

教育部明确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校的重要工作,西北大学 名誉校长、著名思想史家张岂之认为:大学开设的各种课程 或多或少包含有人文教育的内容,但某些学科与人文精神的 关系更密切,它们的内容更直接也更多地体现了人文精神的 内涵。[4]当代大学不能没有人文精神,而要把人文教育 落到实处,就不能不充分发挥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人文社会 学科的教育功能。

二、各类高校历史教学的现状 自1995年以来,在高等院校学生培养中加强了人文素质 教育,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就高等学 校历史学科的现状看,由于学校建制的原因,许多高校在设 立时没有历史专业,像一些理工科及单科类型的学校。历史 专业主要分布在综合性院校和各级师范类院校里。综观当今 历史学科的地位,学科的强化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学研究型和 研究型的综合类大学,这类大学由于这些传统学科基础较好, 在新一轮学科建设中,都加大了建设力度,尤其在历史上以 文科见长的一些高校,在人文教育的落实上相对较好,如北 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历史上有着优秀的人 文传统,当年的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 陈寅恪和赵元任是当时声名显赫的教授,尽管清华国学院只 存在了四年,却培养出许多大师级人物。1952年的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理分家,使得清华大学成了一所工科院校。为实 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 逐渐恢复了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许多人文学科,其建设力度 为高校所罕有。复旦大学和山东大学则一向以文史见长,在 传统文史学科面临挑战的形势下,它们不但没有削弱文史学 科的地位,反而进一步加强了文史学科,并且山东大学还在 原先文史哲研究所的基础上,于2002年4月组建了文史哲研 究院,2012年2月又进一步整合成儒学高等研究院,进一步 凸显了人文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复旦大学在传统的文 史哲学科以外,于2007年3月成立了文史研究院,它是该校 “985工程”二期支持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之一,原清 华大学教授葛兆光出任首任院长。无论是复旦大学文史研究 院还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都致力于在文史哲交融的 基础上,开展高精尖的文史哲创新型和交叉型学术研究,而 这无疑代表着文史研究的最新发展方向。在这些院校,传统 的历史学科并没有弱化,而是在原有学科之外,积极参与组 建新兴交叉学科,保证了人文教育的较好开展。在一些教学 型高校,由于这类学校以本专科教育为主,而不像教学研究 型和研究型大学那样有着学士、硕士、博士多级办学层次, 学科优势不明显,也没有名牌大学那样雄厚的经济实力,容 易受到就业因素的影响,急功近利,导致历史专业的办学规 模不断萎缩,学科不断被边缘化。一些学校的历史学科遭到 削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校完全按市场需求办学,在人才培养上,只重视短期效应,而缺乏长远眼光。在这类高校中, 历史学有的拥有独立建制,有的被整合到人文学院等,这类 学校中虽然有的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点,历史学科实力较强, 但由于受学校层次和编制的影响,其整体实力与教学研究型、 研究型综合大学相比,仍显得逊色。尽管其师资基本能够满 足开展人文教育的需要,但这类高校在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 度、课程的顶层设计和监测体系的科学化方面依然存在很大 的欠缺。和以上两类高校相比,一些理工类高校文、理、工 等学科发展不均衡,历史学科师资较少,尤其缺乏学术名师, 历史学科一般隶属于人文学院,有的甚或没有人文学院建制, 个别从事历史研究的教师分散在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 无法面对全校开设历史课程。湖北工业大学2008年对本校所 做的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功利主义 的不良倾向。由于人文素质课程的功效不是立竿见影的,很 多学生在思想上没有给予人文课程以足够的重视,大家普遍 认为学好自己的专业更为重要。在回答‘你选修人文素质课 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时,21%的人选择‘只求学分完成任 务’,38%的人选择‘扩充知识,提高素质’,选择‘适应 未来社会需求’的占41%。在回答‘是否选修人文素质课’ 的问题上,超过50%的人回答没有选过人文方面的,一部分 选修过人文课的同学表示,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学分。”[5] 这种状况在理工类院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一提的是超 过半数的学生没有选修过人文课程,就更不要说选修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历史学的课程了。可见,高校加强历史教学, 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依然任 重而道远。

三、高校历史教学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途径 通识教育强调文理兼容、文理渗透,在美国通识课程中, 人文与社会学科占了80%左右。在中国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 育中,也明确规定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文教育,人文教 育不仅在于使大学生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还要形成以人文 精神为核心的内在品质。在高等教育中,需要真正贯彻人文 教育的理念,切实实现“启智”、“兼能”和“成人”等诸 多方面的培养目标,但由于各高校的特点和人文积淀的不同, 历史学科在高等教育中应该准确定位,积极有为,探索符合 自己特点的路子,在提高自身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利用学科 优势,在大学生“成人”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文理 学科发展较为均衡的教学研究型、研究型、教学型高校,历 史学科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不仅应在历史专 业学生的培养中担负教育功能,还应在非历史专业教育中发 挥积极的作用。这就需要历史学教育不仅要致力于专才教育, 还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整个高等教育人文教育方 面扮演重要角色。对于理工类院校来说,要切实加强历史学 科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和自己培养等方式,尽快 形成学术梯队,并成立负责全校人文教育的人文学院。这类 院校一般基础较好,其不足在于人文学科较弱。利用学校自身优势,只要学校重视,解决好人才引进、编制待遇等方面 的一系列问题,就能扭转各学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为了充 分发挥历史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还需要在课程建设、 教学方法和课程考评等方面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和各校 特点的新路子。第一,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对列入全校人 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进行广泛听证。高校各学科都具有自身的 特点,就一个具体专业而言,其课程往往由基础课、专业基 础课、专业课等部分组成,合理安排各种课程的比例,是人 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日本高等教育工程改革为了使学生了解 日本和世界历史,以及当代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 育现状,十分重视人文教育。要求学生从人文教育课程中至 少选修20个学分,占学生4年必修、选修总学分(136学分)的 15%。[6]在中国,对于专门的人文教育课程占多少学分比 较适宜,各校往往有着不同的规定。但在人文教育中,课程 设置中心要明确,培养目标要一贯,要处理好“博”与“精” 的关系。由于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疲于接受应试教育,缺乏基 本的人文素养,而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人文素养,却 是个体生命所不可缺少的。列入通识教育的历史课程,应具 有挑战性、创新性和一定的知识深度、理论厚度,而不是浅 层次的知识传授,这些课程必须与国情教育、思想和人格养 成教育相关,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这些 课程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母体,融知识性和思想性于一炉, 既有鲜活的历史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既使学生受到知识的洗礼,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历史教学的开展, 不能简单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还要利用前人的经验教训和历 史眼光分析、解决现实疑难,为大学生认识社会、自然、人 生价值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第二,改革课堂形式,可通过 名师专题讲座等形式,倡导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值得 注意的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流 于形式。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教条化的复 制不是教改;教师千人一面、没有个性,也不利于教学质量 的提高。历史学科不仅是知识教育的重要课程,而且蕴涵着 巨大的人文精神资源,教师的“史识”往往决定着人才培养 的质量。教师要让学生接触第一手的材料,在可感、可知的 材料基础上,史论结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大学历史课程具有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双重属性,历 史知识中丰富的资源是体现人文关怀、加强人文教育的主渠 道之一。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个个人大致都懂得他们所认 为是历史的东西,也懂得他们所赋予历史的各种活动的意义 以及所赋予其整个生命的意义”[7]。在教学中通过知识 的传授把人文精神内化为个体品质,避免了空洞说教色彩, 从而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开 放、争鸣的课堂氛围,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 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视野要宽, 眼光要准,教学应该达到这样几个目的:知识的传递、能力 的拓展和精神的提升。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的个体素质和努力程度决定着教育过 程的成败。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教师人格魅力的耳濡目染, 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养成和能力的拓展。在一学期教 学中,作为通识教育的历史教学,可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 用教学团队取代具体某个教师。课堂设主持人和评论人,每 个教师就若干专题做相关讲座。讲座题目应提前公布,教师 对讲座内容要精心准备,学生对讲座内容要提前预习,讲座 后学生提问,教师回答,主持人系统地进行评论,使每堂课 对学生都有吸引力,让学生充满期待。采取讲座形式,是由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这也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改变固有意 识,支持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就目前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 看,存在着以下现象:教师不能根据不同对象调整角色定位;
跨学院的选课导致学生不好管理;学生选了课,却不去听, 混学分现象比较突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 重视,这里有学生工具主义意识的因素,也有通识教育课堂 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历史教学 的课程没有打出名气,所教授的内容和现实严重脱节,教师 疏于管理,对选而不修现象缺乏强有力的惩罚措施。但需要 注意的是,在教学实际中,要做的并不是把学生赶入课堂, 而是要把学生吸引进课堂,让学生既有知识的收获,也有思 想的启迪,更有智慧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升华。学校、院系不 仅要选配责任心强、学识丰富的教师施教,还要注意营造浓 郁的人文氛围,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走进课堂,通过讲座形式,使学生能够与顶尖学者直接对话,激发他们的求知 欲望和创新意识。第三,逐步探索学科之间的整合,建设新 兴交叉学科以适应通识教育的新要求,并积极探索多样化的 课程考评形式。在高校教学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课程设置 过多和重复现象。针对通识教育中的历史教学而言,应积极 鼓励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在课程评价上,应减少 临时性背诵式的考查,使教学重点放在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形成健全人格上,从而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从目前高校教 学实际看,仍存在着过分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人文精神和 科学精神培养的现象,再加上考试方式传统,那些积极参加 课堂互动、课下为拓展知识付出了大量劳动的学生最后未必 能得高分,这也削弱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历史等课程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是功利思想的影响。为了保 证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各高校主要通过必修考试的方法进 行考核,而对于历史等通识教育课程则采用选修考试的方法 进行考核。英国“过程哲学”创始人怀海德曾说过这样一句 话:“我确信在教育中,你排除了专精,则你摧毁了生命。” [8]这句话就道出了专精教育的重要性,但一味致力于专 精教育而忽视博雅教育,也不是科学的态度。鉴于考研的需 求,有些学生对考研课程较用功,而对作为通识教育的选修 课往往采取应付甚或逃课的方式。可以看到,一些老牌名校 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做得较好,学生综合能力较强,而一些 二、三流高校,学校缺乏长期稳定的定位,容易跟风,在学生的培养上,不能正确平衡“专”与“博”的关系,容易走 极端,再加上受师资水平的限制,导致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 不高。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不能盲目沉醉于中国源远流长的 史学传统,而应有清醒的危机意识,这不仅是因为世界性的 通识教育空间日益被压缩,而且历史教学还受到工具理性思 想的严重冲击。个体综合素质的外在化,是人文精神的外在 展现,课堂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但如果把人文教育仅 仅看作历史、文学、哲学、伦理等文科的职责,则未免有失 偏颇。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成人”教育,这种教育要通 过人文教育课程的引导,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历史学科作 为一门人文学科,在传授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大学生健全人 格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作为人文教育重要组 成部分的历史学科,在高等教育中要积极有为。应从根本上 转变历史与现实应用关涉不大的认识,发扬历史学“经世致 用”的优良传统。在搞好学科建设的前提下,积极组建前沿、 交叉学科,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为大学生 解决社会、自然、人生问题提供智力支持,使历史学在当今 重新赢得人们的尊重,而不仅仅被视为“营养学分”。为此, 需要决策者具有宽阔的视野和过人的学识,还要克服唯科学 主义,摈弃工具理性主义,这样才能把人文素质教育的各项 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而真正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在教育 过程中,只有完成了“启智”、“兼能”向“成人”的转变,具有中性价值的科学才能成为人类的福祉;只有个体拥有了 必备的人文素养,才能迎来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在今天大 力倡导人文教育,有着切实和深远的意义。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