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半年总结 > 内容深刻 [把简单的内容教得深刻以函数的表示方法为例]

内容深刻 [把简单的内容教得深刻以函数的表示方法为例]

来源:半年总结 时间:2019-10-03 07:48:29 点击:

把简单的内容教得深刻以函数的表示方法为例

把简单的内容教得深刻以函数的表示方法为例 摘要: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内容从表面上看并不复杂, 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也能简单运用。但是, 如果站在深度学习、教书育人的角度思考,就要求教师把“简 单的内容”教得深刻。为此,要理解课标与教参的教学要求 和建议,系统认识教学内容(课题),深入分析问题情境, 适当拓展例、习题,充分体现学生自己的理解。

作为数学教研员,笔者经常听评常态的数学课。在听课 过程中笔者经常发现,教师将教材上的内容简单直接地呈现, 按部就班地讲解,让学生一点一点地接受;
整个教学过程体 现不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 理解程度,也缺乏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加工和促进学生深 度理解的方法手段。这样的课听下来,总感觉与学生自己看 书自学没有多大区别,教不如不教。笔者多次在听课后询问 授课教师同样的问题:这节课你讲与不讲、讲与让学生自学 有什么区别?教师的教学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授课教师 多是说一些培养学生能力的套话、空话。这样的课上,教师 把“简单的内容”教得简单了:就知识教知识,没有对教学 内容进行多维度挖掘;
教学目标单一,没有发挥出数学的育 人功能。

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内容从表面上看并不复杂,就是一 个定义、一个公式或一个性质等。对此,学生一看就“懂”, 一学就“会”,也能简单运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但是,这种“对着谜底理解谜面的方法,很容易理解谜面的意思, 却无助于猜谜能力的提高”。比如,对于“函数的表示方法”,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一共介绍了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图 像法、解析式法)和两道例题;
学生理解这三种表示方法, 会做这两道例题,并不是难事。但是,如果站在深度学习、 教书育人的角度思考,“简单的内容”教学并不简单:函数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教材为什么介绍这三种表示方 法?这三种表示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在什么情境下选择 哪种表示方法?它们之间能相互表示吗?本节内容的学习 能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哪些数学能力? 教材给出的例题的功能是什么?还能作怎样的拓展?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理 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把“简单的内容”教得深 刻。

一、理解课标与教参的教学要求和建议 教学需要经验,更需要依据,需要标准。教到什么程度, 如何教,既要根据以往教学的经验来判断,更要依据课程标 准与教学参考书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对教学方式的建议(常 规教学也要考虑考试大纲)来决定。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 容和总体课程目标,对课程标准与教学参考书进行反复研磨 和深入解读,从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 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教师还要习惯于查阅课程 标准与教学参考书,结合教学实践,理解教学。对于“函数的表示方法”,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的要求是:
“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 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通过具体实例,了 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教学参考书提出的更 具体的要求和建议是:“理解同一个函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表示。”“列表法、解析法和图像法是三种常用的函数表示 方法,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举一些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例 子,以加深对函数表示法的理解。”“通过实例,使学生感 受到函数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培养学 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具有内在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师 应根据例题进行适当的示范和讲解。”“了解简单的分段函 数的特点及应用。”可以说课程标准与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和 建议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既明确了教学目标,提出了对知 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也提供了教学方法。不认真阅读 课程标准与教学参考书,很难有如此全面的“经验”。

二、系统认识教学内容(课题) 对于任何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课题),都不能孤立地看 待,而要放入章节、教材中从整体与系统的角度去认识、理 解、把握、设计。“函数的表示方法”是“函数的概念、定 义域、值域及图像”之后,“函数的性质”之前的学习内容。

有了函数的概念,就要研究其表示方法(不会表示函数,其 他一切都无从研究起);
有了函数的表示方法,进而研究函数的性质。就像有了集合的概念,需要研究集合的表示,进 而研究集合的运算(性质)一样,这是研究数学概念(对象) 的基本套路。所以,这一课题的教学时机是自然的、恰好的, 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这种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学会自己进 行思考,提出研究问题。

对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课题),还要“咬文嚼字”, 深入理解;
并且把静态的文本内容(如情境、问题、例子、 结论等)转化成动态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从中学习数学知识 与方法。“函数的表示方法”中,“表示方法”是重要的, 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是三种表示方法,必须理解清楚、掌握到 位;
但是,不会表示何谈方法,有了方法还要会表示,因此 “函数的表示”也是重要的。作为教材,选择最直接的三种 情境,体现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当然是恰当的,但是作为教 学,则不能只呈现教材上的三个例子,还应该给学生更多的 例子,让学生选择方法表示其中的函数关系,理解不同的表 示方法,在不同的表示中概括、抽象出这三种最常用的表示 方法。此外,从整个高中数学学习过程看,学生通常缺乏解 决应用题的能力,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建模能力,而建模能力 主要表现在表示出函数关系上。所以,本节课以及后续教学 中,还要重视“函数的表示”,让学生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表 示函数。

三、深入分析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知识的载体与探究的动因,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因此知识的教学离不开问题情境的设置。问题情 境往往具有比较复杂的内涵,教材设置的问题情境更是隐含 比较丰富的用意。对此,教师需要深度分析,从而引导学生 充分理解、掌握知识。

对于“函数的表示方法”,教材一脉相承地沿用了前一 小节“函数的概念和图像”开头的三个问题情境。第一个问 题情境以表格形式呈现了年份与人口之间的函数关系,如表 1所示;
第二个问题情境以解析式形式呈现了物体下落距离 与下落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即y=4.9x2;
第三个问题情境 以图像形式呈现了时刻与气温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1所示。

第一个问题情境中的列表法简洁明了,对应关系明确, 函数的“输入值”与“输出值”一目了然;
第二个问题情境 中的解析法概括全面,对应关系精确,由任一时刻都可以计 算出距离——这也是学生最熟悉的表示方法;
第三个问题情 境中的图像法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函数值随自变量值变化的 趋势。而且,第一个问题情境可以用图像法表示,但是很难 用解析法表示;
第二个问题情境可以用图像法表示,但是很 难用列表法表示;
第三个问题情境既不好用解析法表示,也 很难用列表法表示。所以,三种表示方法各有优缺点,都有 存在的必要性;
对于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需要,应该选择不 同的表示方法。比如,教材例1呈现的是“购买某种饮料x听, 所需钱数为y元”的问题情境,用三种表示方法都可以。教 学中,要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表示方法表示其他两个函数关系,从而体会各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明白上述道理;
而不 能通过教师的介绍来强调。此外,在三种表示的相互转化为 也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思想,为后续学习“函数与方 程”作好铺垫。

四、适当拓展例、习题 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基于 学生的实际水平,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思维发展的角度 出发,对教材内容(尤其是例、习题)进行适当的变式拓展, 以增强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对于“函数的表示方法”,在学生学习了函数的三种表 示方法以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提出“狄利克雷 函数D(x)=1,x是有理数, 0,x是无理数”的表示方法问题,扩大学生的见识。在 学生学习了教材中的例2“画f(x)=|x|的图像”之后,教师 可以增加变式1“画函数f(x)=|x+1|的图像”。这样做一方 面是为了考查学生能否对函数f(x)=|x|的分段画法进行迁 移(实际上,很多学生对|x|会分x>0,x=0,x<0讨论,但是 对|x+1|不会分x+1>0,x+1=0,x+1<0讨论),从而检测学生 是否真的理解函数f(x)=|x|的分段画法;
另一方面还可以引 导学生发现图像平移的方法,从而由模仿上升到创造。学生 理解变式1后,教师还可以给出变式2“画函数f(x)=x|x-1| 的图像”,让学生发现其是由两个二次函数各取一部分构成 的,从而拓展对分段函数的认识,减少思维定势。学生掌握变式2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要求较高的变式3“画函数 f(x)=|x|+|x+1|的图像”,引导学生基于函数f(x)=|x|与 f(x)=|x+1|图像的画法,进一步分类讨论、去绝对值,欣赏 到不一样的分段函数图像,体会到分段函数中的思想方法。

而且,变式2与变式3中的函数都是后续学习中重要的函数模 型,在此借助分段函数的学习,进行适当的渗透,既有利于 对分段函数的理解,又有利于后续的函数学习。当然,这样 的拓展需要适度,不能偏离目标中心。比如,“已知f(x+1) 的解析式,求f(x)的解析式”的问题不涉及函数表示方法的 转换、比较,只是对解析法的深度认识,而且具有一定的难 度,需要较高水平的抽象、整体思维,因此不合适在本节课 作过多的拓展讲解。

五、充分体现学生自己的理解 教学不只是“教课程”,而且是“教学生”;
要由“教 书”变成“育人”。要把“简单的内容”教得深刻,就要在 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体现学生对学习内 容的理解。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 理解,甚至认为自己讲解过后学生就应该理解,也应该与自 己理解得一样。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学生都有自己不同 的学习经验,有自己不同的认知基础,所以会有自己不同的 理解、个性化理解(即使内容很简单或者经过了教师的讲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理解,使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充分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基于学生的理解及时调整预设,有针对性地 实施教学,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让学生走向深刻。

学生将f(x)=x在x轴下方的图像对折上去;
第三位学生 根据f(x)=|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画;
第四位学生用描点法 画f(x)=|x|的图像。于是,乙教师分别肯定了学生的理解, 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讲解,使学生既肯定了自己的想 法,也理解了别人的想法,更优化了自己的解法。此时,再 让学生画函数f(x)=|x+1|的图像,学生基本没有错误。可见, 虽然教师习惯于用分段的方法解决,但是学生有自己不同的 理解;
而顺着学生的理解展开教学,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