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办公室总结 > 从社会保障角度谈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改革 流动人口

从社会保障角度谈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改革 流动人口

来源:办公室总结 时间:2019-11-06 07:53:10 点击:

从社会保障角度谈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改革

从社会保障角度谈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改革 从社会保障角度谈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改革范文 1相关概念界定 本文研究内容限定在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下面有必 要逐层做一下概念界定。所谓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乡 镇或城市市区,异地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或者以生育为目 的异地居住的18至49周岁的育龄人员。①实际上,文中的流 动人口主要是指在流入地从事经商活动的外来人员。按照庄 芙蓉文中定义描述,流动人口子女主要就是指随父母到流入 地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人口。②严格来讲,流动人口 子女一般是指6~15岁左右的适龄上学少年儿童。在家庭范围 内,父母对流动人口子女包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和教 育可以认定为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问题实则可以理解为父 母对子女实施教育、施加影响这一过程的消极结果。

2问题分析视角――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一词从英文socialsecurity翻译而来,该词汇 的官方使用最早出现于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案》 (SocialSe-curityAct1935)。③在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 中,社会保障针对的主要是老年人、遗属和残疾人,为他们 提供现金补助和生活保障,可见社会保障最初就是以生活困 难的社会公民为保障的对象。在中国,学界对于社会保障的 含义看法不一。郑秉文认为,社会保障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体制基础相适应,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④郑功成教授认为,社会保障是 国家依法强制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 会稳定系统;
在中国,社会保障应该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 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医疗保健、福利服务以及各种 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保障等社会措施的总称。⑤可见,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政府为满足社会成员整体全方位的基本 要求而实施的更高层次的保障。而在社会保障这个更高层次 的保障体系之下,存在着子体系――家庭保障。家庭保障是 社会保障的有力支柱,是社会保障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有效 地帮助维护了社会的安定。无论是社会保障,还是家庭保障, 都在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三个层面上保障着社会 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来看, 社会成员在整体范围内很大程度上更需要家庭保障。

可以将社会保障子体系――家庭保障的含义从功能上 进行细化描述。所谓家庭保障,是指由家庭提供的对家庭成 员的生活保障,它包括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慰藉等内 容。⑥中国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先生在研究中西方社会结构之 后,揭示出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结构单元,具有重要的社会结 构功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和基础。

为家庭成员提供包括生、老、病、死等全方位的保障。家庭 可以说是精神的家、物质的家和肉体的家的三位一体。目前,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涌现出大规模的 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在城市组成家庭。在流动人口家庭化形势下,流动家庭这一特殊家庭结构模式应运而生。

流动家庭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冲击下的产物,但是从传统家庭 的角度来看,依然具有重要的保障功能,对于流动人口这一 群体来说,由于流动人口自身存在劣势,家庭保障成为最重 要的保障机制。比如,在流动家庭中,家长及家庭主要成员 在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以及对其生活提供大部分 服务等方面承担着主要责任。然而,在现实情境中,来自家 长的家庭内部障碍性因素影响了家庭教育实施。流动家长并 没有提供给子女有效的家庭保障,家庭保障的缺失突出地表 现在子女家庭教育上,已经成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的最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提到,社会保障就是为 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上有困难的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权 利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然而对于流动人口这一弱势群体来 说,目前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二元结构体制下的户籍制度 将流动人口隔离在社会保障范围之外,突出地表现在购房政 策,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以及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 这些都间接增加了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难度。无论是问 题形成的直接性因素,还是间接原因,社会保障理论都提供 了很好的反面视角,以解析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形成 因素。

3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3.1家庭教育受家庭内部障碍性因素影响 这一点可以理解为,流动家长为子女提供家庭保障能力欠缺,直接影响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为:首 先,在客观条件方面,流动家长提供的住房条件难以满足流 动人口子女的学习环境,大多数流动家庭住房面积狭窄、设 施简陋;
其次,从流动家长方面看,多数流动家长自身文化 水平有限,对待子女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教育 手段,教育观念上极为落后。同时,受经济能力影响,流动 家长难以为子女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对子女缺少必要的教 育投资。比如,据相关调查显示,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子女 没有自己的房间、学习桌,拥有电脑的流动人口子女更是屈 指可数。物质教育投资甚是匮乏,而精神投资亦是微乎其微。

许多流动家长很少会给孩子买书,带孩子去书店、文化宫和 图书馆。迫于自身观念顽固不化和经济能力有限,流动家长 很少会给孩子报辅导班学习,更不会去请家教,自身又难以 辅导孩子功课。这些严重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学习成绩;
第三, 很多流动家长与子女经常缺乏有效性沟通,一是缺乏交流的 时间,也缺乏正式交流的语境,⑦加之教导方式不当,难以 促成良性亲子互动。很多流动家长在沟通中常伴有打骂、训 斥行为,很难做到积极鼓励、引导和培养子女正确的价值观 取向。低效能的沟通使得子女缺乏精神慰藉的家庭港湾,很 多流动人口子女很少会向父母倾吐心中的压力与不悦,而将 想法埋藏心底。此外,多数流动家长的行为没有起到示范和 精神领袖作用。所有这些家庭内部因素显示出,家庭保障的 现状反而阻碍着流动人口子女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教育陷入困境。

3.2流动人口社会保障被户籍制度隔离开来 这一点可以理解为,流动人口在多方面受户籍制度影响, 使得社会保障匮乏,这间接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

影响主要表现为:
首先,受户籍制度影响,流动人口得不到住房保障。目 前,我国仍然是按照户籍制度实行住房的属地化防范式管理, 这是流动人口住房保障的最大障碍。虽然在落户政策上有所 改善,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了外来人口的居住证制度,但是 流动人口在谋求落户目标时,仍然主要是通过购房来落户。

目前,外来人口在购房落户上限制性政策依然很多。比如, 房屋应该达到一定的面积要求,需要在流入地居住多长时间 等等。另外,从目前来讲,我国很多大城市通过哄抬房价来 限制人口流动,对于非户籍的流动人口来说,没有户籍不能 实现房贷,高房价使他们的住房购买力全无,价格的刚性成 为流动人口最大的障碍,大部分流动人口仍然是无房户,住 房得不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不能拥有良好稳定的生活与 学习环境。

其次,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救助存在问题。一方面,受户 籍制度影响,公立学校对待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表现出 教育救助的不公平待遇。很多流动人口子女仍然难以享受学 杂费减免和教育资助。流动人口子女在公立学校学习,只能 借读于公立学校,插班,单独编班或安排在简易班学习,他们心理承受着巨大压力。不仅如此,公立学校还要向流动人 口缴纳借读费、赞助费(也称教育补偿金),某些学校还要 私自收取巨额择校费。这无疑加剧了流动家庭的教育支出承 载力。另一方面,农民工子弟学校又难以提供给流动人口子 女高质量义务教育,教育救助水平低。农民工子弟学校普遍 存在资金发展问题。学校师资水平普遍偏低,学校硬件设施 不完善,很难满足流动人口子女正常的学习、娱乐和生活。

而民办学校由于营利性倾向,费用偏高,同时教育质量亦不 甚良好。

第三,流动人口的就业受户籍制度影响。在现有的用工 制度下,外来流动人口只能是企业或单位的临时工,而没有 日后的晋升机会。户籍的限制使得城乡的福利待遇划有清晰 的界限。外来流动人口的工作性质、形式、待遇与当地居民 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工作强度大,劳动所得收入极不稳 定,工资极度微薄。流动人口的经济能力和地位低下,很难 保证其子女家庭教育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4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解决路径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路径选择是根据问 题形成因素而相应提出来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4.1流动人口自身努力创造良好家庭内部环境 首先,从父母来讲,一定要做到互敬互爱,相敬如宾。

良好的夫妻关系能够促进家庭共同体的营造,和睦的夫妻关 系能够使孩子更专注于学习,不因分心而影响成绩;
其次,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平等对待子女,尽可能做到体贴、爱 护、理解和鼓励子女,在一定程度上给子女自由活动和发表 个人观点的空间,并从中积极引导,而尽量避免专横、责骂 和严厉训斥;
第三,父母要通过自己的劳动,给子女做出榜 样示范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价值观引导,让子女认 识到父母工作的艰辛和劳动的意义,使子女能够对父母的职 业持有正确的认知,促发他们主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情。通过流动家长的自身努力,更好地为子女提供家庭保障 的精神慰藉,进而有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

4.2发展流动人口教育 4.3建立完善新型户籍制度和住房保障制度 城乡二元结构对立状况下的户籍制度仍然是束缚城市 流动人口的桎梏,它突出地表现出对流动人口住房保障的限 制。建立完善新型户籍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适当转 变针对流动人口的住房防范式管理方式,放宽外来人口落户 政策,普及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来辅助户籍制度。在流动人 口购房以谋求落户目标时,应该适当降低购房落户限制。同 时,市场应发挥经济调节功能,兼顾效益与公平原则,考虑 流动人口购买力,适宜降低房价;
其次,应该尽力排除户籍 制度的阻碍,使达到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条件并且持有居 住证的流动人口能够与当地居民同样享受住房保障制度,切 实稳定流动人口住房,从而保证流动人口子女拥有良好的生 活与学习环境,流动人口能够居有定所,最终也提升了家庭教育质量。

4.4提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救助水平 教育救助可看成是社会保障的一个子部分,教育救助水 平的提高体现在义务教育质量上。首先,公立学校应该发挥 主力军作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规范公立学校办学标准, 强化学校建设的同时,保证学校充足的建设资金。同时,公 立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增开流动人口子女班, 满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需求;
其次,规范和扶持农民工子弟 学校。国家应该加大学校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学校硬件设施 条件,加强学校师资力量建设,制定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到农 民工子弟学校任教。同时鼓励公立学校,增多与农民工子弟 学校的交流,帮扶其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发展民办学校, 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国家政府应该加大力 度,坚决查处、取缔不符合办学标准,以欺诈手段引诱流动 人口子女入学并骗取钱财的非法教育机构,维护流动人口子 女的受教育权利;
第四,增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救助渠道。

公立学校除免收义务教育学费之外,对流动人口子女还应该 进一步降低诸如餐饮费、班车费等费用,严格执行规定,明 令公立学校取消借读费,禁止收取择校费,减轻流动人口子 女就学经济压力。同时,普遍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救助保 障制度,使流动人口子女能够不因户籍影响与当地的孩子享 有同样的教育救助。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如中国青少年发展 基金会,应该扩展救助范围,增加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项目,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最终推动家庭 教育顺利进行。

总之,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作为一种社会问题, 家庭保障的缺失是问题形成的直接因素。而在户籍制度影响 下,导致的社会保障范畴内多方面保障的欠缺或失调,则是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形成的重要间接原因。政府对流 动人口的管理和建设,包括民政、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 制度政策的不合理或不完善,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 配合共同来解决。社会应该积极关心和重视这一问题,流动 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若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 我国经济和社会将很难真正实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