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办公室 > 爰国小故事简短 爱国的小故事

爰国小故事简短 爱国的小故事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19-08-03 15:39:48 点击:

爱国的小故事

爱国的小故事 在中国建国前和建国后有很多爱国人士的事迹感动着一代代的人们, 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爱国的小故事 爱国的小故事:清朝名将张青云英勇保卫广州 张青云,字衢九,号楠亭。生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2月1日, 今陕西省富平县薛镇宏化村马张寺堡人。自幼好学,喜爱兵法。早年苦心钻研《孙 子兵法》,对武功勤修苦练。于清嘉庆五年(1800)22岁时,中武进士,殿试一甲 三名。嘉庆14年(1809)赐进士探花及第。乡人邻里称其“张探花”。因被皇室看中, 选留清宫值警多年。期间,张青云常以武班夜余,自学深造。据《清宫卫琐》记 载:“进士张有暇,每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誉抄杜牧诸家选本,授行于人,” 由此可知,张青云在清宫多年执勤的重任下,学习古代兵书,并抄写孙子十三篇 及诸家注本,熟悉并传授他人。

嘉庆十八年(1813),河南、山东连年匪患,民无宁日。据《中国大事 纪年》记载,滑县(属河南)天理教首领李文成、林清等人,利用宗教迷惑群众, 组织“义军”反叛,气势雄猛,一下扩展到长垣、东明、定陶、曹县一带,其中一 支曾攻人北平(北京),直接威胁皇室安全。张青云奉命剿灭。他经过分析认为, 教乱纯系乌合之众,完全是以“神权”盲目纠集而来,无组织纪律和战斗经验。他 以自己的指挥才能,很快平息了患乱,因功受任兖州游击,旋又升任台庄营参将。

时隔许久,山东匪患又起,响马呈凶,刀光剑驽,烧杀掠夺,兵连祸 结,百姓怨声载道。道光六年(1826),兖、沂、曹州一带,民不聊生,张青云加 紧平叛安民,道光帝因他捕获响马大盗功高,调升他为胶州副将。又继升为兖州、 曹州各镇总兵官,使州治民安,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嘉庆末年,大和卓木的孙子张格尔,勾结英帝国主义分子在阿富汗组 织反动力量,伺机分裂叛乱。道光六年(1826)张格尔进入南疆,杀人放火,掠夺 财物,引起维族人民反对。清政府于道光七年(1827)初派张青云协同率兵镇压, 在维族人民配合下,于这年12月,消灭了这支强劲而有后盾的叛乱。张格尔被生 擒,押到北京处死。

道光十五年冬季(1835),张青云奉诏补授广东高州镇总兵。道光十七 年(1837),两广总督邓廷桢以勋高奏升张青云为高州陆路提督。工作两年,盗平民安,高州一派升平好景。道光十九年(1839)四川地区动乱,张青云又调任四川 川北镇总兵。

道光二十年(1840)6月,鸦片战争爆发。次年(1841)虎门失陷,广州危 亟。张青云奉诏从川北率兵星夜兼程直驱广州增援,任行营营务义长,兼守西炮 台。临阵身先士卒,英勇坚毅,置生死于度外,保卫了广州的安全。广州人民欣 庆张将军为国为所民立了大功。

张青云在中国人民抗击外强入侵立下了赫赫战功,贡献杰出。他敢于 怒视强敌,用土炮打败洋枪洋舰,有胆有谋,治军严谨,民间久传,乡人皆知。

相传,张探花状貌魁伟,气度不凡,他以忠心报国、不怕牺牲而著称。因之皇帝 擢升他为广东陆路提督,为他赏戴花翎,加封振威将军。他的英勇事迹,至今在 广东人民中还传为佳话。

道光二十八年(1848),张青云因腿疾辞职回到故乡,居家七年,于咸 丰五年(1855)8月2日病逝,葬于故居马张寺村西。这位当年的抗英勇将,国之骄 子,想不到百年之后,在“史无前例”的年代,他的英骨忠魂于九泉不安。1966 年秋“文革”肆虐,造反飙起竟遭挖墓毁尸。据已故前县政协委员孙子武老人,专 函提供的线索(见总11期《富平地方志通讯》)称:
“张氏后裔张运禄,见状酸痛 不忍,遂抱其曾祖生平事迹抄本——《张青云武略序》,赴当时陕西省革命委员 会各有关方面申诉,以无人理采而还。” “四害”扫除之日,人民政府和家乡人民为了怀念民族英雄,重新为张 将军树碑题词,“一代名将,永垂不朽!” 爱国的小故事:全军唯一用左手敬礼的军人丁晓兵 出征——为了祖国 1984年,边陲的一场重要军事行动。

刚刚19岁的丁晓兵,冒冒失失地撞进了指挥帐篷:“这次任务该有我 的份儿吧” 他被推出来:“新兵蛋子,哪儿轮得着你”丁晓兵恼了!凭什么轮不上我 他哭着再次冲进去,拔出侦察兵专用的匕首,冲着自己的左手就是一 刀! 就着自己突突直冒的青春热血,丁晓兵在靶纸上挥就自己第一份血红 色的入党申请书:“敬爱的党组织,我坚决要求参加战斗,打头阵、当尖兵,请 党在战斗中考验我!” 丁晓兵如愿。成为执行任务的战士中的惟一新兵。

战况惨烈。一个手雷砸在他身上。

丁晓兵想也没有想,抓起手雷就扔了出去。一团火光,他失去了知觉。

几秒钟后,丁晓兵睁开眼。右手使不上力气,侧头一看才发现,右胳 膊已经被炸断了,骨头一下子插到了泥土里,动脉鲜红的血液,一股股地往外喷! 受伤的这一天,是丁晓兵当兵整整一年的日子,老天竟送来了这样一 个黑色的“礼物”!也因为这个沉重的礼物,人们才得以知道,这个年轻的合肥小 兵,在紧急关头表现出如此的凛凛大义! 战友给丁晓兵简单包扎了伤口。包括他在内的7个战士,背着一位牺 牲的战友后撤。

那是南方一层又一层,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和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头的 热带丛林!只连着一点点皮的右臂一次次挂在树枝灌木上。

英雄身上是有特质的。刹那间,丁晓兵身上潜藏着的英雄品质,被一 颗手雷激发出来,迸发出了灿烂的光芒! 他拔出匕首,把右臂与身体之间仅仅连着的一点皮割断,割下来的右 臂,被他插在自己的腰带上——丁晓兵想把炸伤的右胳膊再缝上去。

整整在山里跑了近4个小时,一看到迎面跑来的接应人员,丁晓兵一 头栽倒在地上!受重伤后又扛着重物拼命奔跑,小伙子身上的血几乎流光。鲜血 洒在绿色山林中,绵延了一条3公里多的血路!呼吸没有,脉搏没有,血压没有,心跳没有……心脏起搏器无效,强 心针无效!因为没有血压,丁晓兵全身的血管都瘪了,连血液都无法输进去。

担架停在了小溪边,有人开始为“烈士”丁晓兵换衣服、用清水擦拭他 脸上化装的绿色油彩…… 战友们把着担架,疯了似的,不许将“牺牲”的丁晓兵抬到烈士陵园:
“他没有死,刚才还和我们一起跑回来……” 天不绝英雄!擦拭脸颊的棉花擦到了丁晓兵的鼻孔下,棉花丝被吹动 了! 野战医疗队的一位老医生切开了丁晓兵小腿上的静脉,强行压进去 2600毫升血浆。

两天三夜后,丁晓兵睁开眼睛,看到了医院的白色天花板。然后,他 发现了自己右大臂上包着一大团还在渗血的纱布…… “我的手呢” “你们把我的手弄到哪儿去了” “带我去找我的手!!!” 大夫护士站在他的床边,望着那张年轻英俊的面孔垂泪。

右肘关节被炸碎了,根本无法再接上去,只好从右大臂端清创缝合。

医生们怎么忍心说出口呢一个大男孩,为国立了大功的功臣,要终生面对没有右 臂的生活! 按照人们本能的判断,这个年轻人的军旅生涯要结束了——一个失去 右臂的人无法打枪;甚至于,无法完成一个军人每日必做的动作:连右手敬礼都 无法完成! 全国优秀边陲儿女金质奖章,整100枚,是那一年为嘉奖边疆儿女的 突出贡献而设立的。受奖名单已经确定,颁奖仪式即将举行。为褒奖丁晓兵的壮 烈表现,上级为他颁发了第101枚金质奖章,这是为断臂的壮士特意增设的一枚 奖章!一战成名,丁晓兵成为全国知名的独臂英雄。

爱国的小故事:爱国故事-徐特立的故事 【学而不厌 讲究方法】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 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 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 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岁的时候,他准 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 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 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 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 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 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

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 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 《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 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
“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 “定量”,一是“有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 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生的 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 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 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 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长 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 化。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 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那时, 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毛泽东。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 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 阅读。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 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于是, 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 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但 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 入了这个行列。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勤工俭学 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 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到了60岁,还同43岁 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到了 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 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诲人不倦 忠诚事业】 徐特立60岁的时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传里,提到自己“一生都是教 书。从蒙馆、初小、高小、师范、一直到高等师范,我都担任过教员。在高等师 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小学校职务,因为我爱教小学生。”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 范毕业以后,怀着“创造事业”的理想,就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梨 江高等小学堂。半年以后,徐特立应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辛亥革命以后,为 了发展小学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办起了长沙师范。当时,为解决家乡农民子 弟求学问题,还自费办了一所五美小学。后来,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参加 革命以后,他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培训扫盲骨干,开展扫盲 运动;又艰苦创业,办起了中央列宁师范。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徐特立也没有忘 记自己教育家的职责,抓住每一个机会,教战士们学文化,他的热情、耐心使战 士们深受感动。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向历史的偏见挑战。过去,学校 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人的闲言碎语,有人嘲笑他 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徐二镥锅”。徐特立反而很高兴、很自豪。在 教学实践中,他平日最喜欢贫苦学生,他办过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知道他们并不缺乏聪明才智,从他们中间是可以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张教育民主,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在长沙师范 当校长的时候,当时14岁的田汉和几个喜欢文学的同学,经常在自修室的窗户上 贴一些打油诗,逗得人们捧腹大笑。其中两首是学习藏头诗的作法,把校长徐特 立、老教师首之龙和黄竹村的姓名也嵌了进去。一首说:“特立狂涛骇浪中,宝 刀血溅首之龙。”另一首写道:“黄竹村中鸡犬喧。”两位老教师看后气得浑身颤 抖,要求校长严斥学生。徐特立安慰了两位老教师后,就立即找来学生。田汉说:
“我们对黄先生和首先生毫无恶意,是一时兴起,开开玩笑,逗大家快乐。”徐校 长确信他讲的是真话,又觉得诗句中透露着学生的才智,便和气地告诉他们:喜 欢写作是一件好事,只是不要把时间、心思花在游戏笔墨中,最好写些有意义的 文篇,锻炼自己的才干。校长的谈话鼓励了学生们办《窗户报》的积极性。一时 像雨后的春笋,几乎每个自修室的玻璃窗上都贴出了窗户报。田汉办的《祖鞭报》 尤为突出,他用痛快淋漓的笔调,抒发了爱国爱民的思想。徐特立便经常把《窗 户报》上的优秀诗文,转载到自己编的《教育周报》上,老教师们的态度改变了, 学生们更是高兴。

徐特立不喜欢用强硬的方法管理学生。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 校校长的时候,他明确提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 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为了实行“诗教”, 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一块大黑板,专门用来写诗。有一次, 他得知有一个姓汤的学生和一个姓余的学生,拼命读书,影响了身体健康,觉得 很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大家敲一下警钟。诗是这样的:
“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

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徐特立很注意节俭治校。有些教师上课,粉笔头总是随手扔掉。而徐 特立见了,总要捡起来,留着自己上课、写黑板诗时用。有些学生说他“小气”。

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黑板诗:
“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读了这首诗,说他“小气”的学生明白自己错了。发现有同学浪费饭菜, 徐特立就找她们谈话,并且写诗教育大家;看到有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突出, 徐特立就写诗鼓励她们,说明女生智力并不比男生差……同学们每天都要去读读 黑板诗,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规劝,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徐特立给黑板 诗起了一个总题目,叫做《校中百咏》。

徐特立也有严厉的时候,却又与众不同。一次,一个叫粟福基的学生 闹事,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决定给予开除处分。徐特立开始是赞成的,可是事后 心里总不踏实。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门不管,他想到这个同学学习 不错,也有组织才干,不该轻率开除。他马上派人把粟福基从家里找来,跟他做 了一番严肃、诚恳的谈话,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继续上学。粟福基十分感动, 后来成了长郡中学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没有字的教科书】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 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徐特立断指血书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1906年,他 在周南女校教书,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 物,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指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1909年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无所不 至的侵略,列举了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 声泪俱下。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 节手指。他用鲜血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 愤恨和雪耻的决心。因为流血不止,他晕倒了。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著 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徐特立的爱国壮举教育了各界人士,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 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 质,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就 是全校闻名的。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 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都要坐轿子,显示绅士派头。可是徐特立却从来不坐轿子。他在 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

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一些教 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子了。

1937年,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党中央刚进驻瓦窑堡 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所学校。一天,徐特立去听课,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 子,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 冯雪峰一起去听课。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 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有两首小诗描述他在延安时的俭朴 生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少 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建国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了,他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

他常对亲属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 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他的衣被鞋帽都是从延安时 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补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后来,他同意添置一套料 子服和一双皮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宴会和参加外事活 动的需要。他在饮食上也十分简单,一直爱吃五谷杂粮和蔬菜。开始,他和中央 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很旧,也较挤,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 地板上。1952年,组织上要给他盖几间房子。他几次表示不同意,说等将来生产 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虑。后来经过多次说服,并将修建费减去了1/2, 他才勉强同意。他住在香山时,很少一个人坐小车。他跟警卫员算过一笔帐:汽 车、汽油是用实物或黄金从国外进口的,从香山到城里,来回几趟就把一个中农 的全年收入跑掉了。后来进城居住了,他还常常以步代车,保持了优良传统。

1968年11月28日,91岁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伟大的师 表,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永远为人们缅怀,被人们称颂。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