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主持讲话 > 儒家崇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发展策略|崇德重义思想

儒家崇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发展策略|崇德重义思想

来源:主持讲话 时间:2019-10-05 07:52:14 点击:

儒家崇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发展策略

儒家崇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发展策略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不乏精神文化资源的国家,在两千多 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儒家文化传统,对至今乃至后世依然 产生着深远影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以德育人,培育良好的 国民。在一定意义上说,整个古代教育都以德育为基调,并 积累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整理。2014 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 导纲要》,其中提出了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对 青少年进行人格修养教育。“正心笃志、崇德弘毅”是儒家 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尤以其中的“崇德”思想对青少年人 格修养教育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儒家“崇德”思想的内涵及其特征 中国历来崇尚道德,“崇德”二字出自《尚书·武成》, 其中有“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之句,意思 是只要尊崇有德行的人、酬报有功劳的人,何愁国家不能治 理?延伸到德育领域,亦不乏“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等倡 导。儒家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强调知识与道德相统一,以 树人立德为宗旨,强调教化的作用,以忠、孝为是非标准, 强调家国观念。

中华乃文明古国,又称仁义之邦、礼仪之邦,这一美好 称谓,正是由“德”育出来的。教育是人获得“德”的主要途径,育德是教育的灵魂。人类一踏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或 者说自有文字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以文化人,以德育 人”的重要性,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礼记·学记》 写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 学乎”。这些话,明确了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办教育,教 化民众。当前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 修养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 奋发向上,自觉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 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 的中国人。

我国自古就不乏精神文化资源,儒家“崇德”思想代代 相传。传统道德规范有许多基本要求,在立身方面是:诚实 守信、勤劳节俭、中庸平和;在家庭方面是:父慈子孝、兄 友弟恭、夫妻和爱;在社会方面是:公忠、廉洁、仁政。儒 家在提倡道德人本主义的同时,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 极大地促进了人们重情操、讲修养的自觉性。

传统道德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并为我国赢得了文明古 国、礼仪之邦的千古美誉。儒家“崇德”思想的基本特征, 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强调伦理本位。在封建社会里,父慈、子孝、妇 从的家庭伦理观念,是君仁、臣忠、民顺的社会伦理观念之 缩影。儒家提倡“三纲五常”这种由国到家再到身的训导, 其层次由高到低,强调了治国必先修身,从整体效应上看待个体修养。而修齐治平这种由身到家再到国的训导,其层次 由低到高,强调了修身才能治国,从个体修养上求得整体效 应。

其二,怀抱经世之志。历代知识分子怀抱以重政务为特 征的“经世致用”思想,经过历代积淀,转化为普遍的社会 心理。尤其是儒家知识分子那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有着 深沉的爱国激情和浓厚的社会忧患意识。他们抒发了“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把“立德”“立功” “立言”看作为人生的“三不朽”的事业追求,具有强烈的 建功立业愿望。

其三,注重道德修养。无论是儒家的诚意正心、格物致 知,还是道家的少私寡欲、修道积德,佛家的超尘绝俗、去 恶从善,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就是古代文论、画论 中的主张,也无不寓道论物。例如,我们明明知道岳飞的书 法不如秦桧,但人们都说《满江红》不仅词好,而且书法也 好。就是秦桧创制的字体——今天使用的印刷体,人们不称 它“秦体字”,而按朝代说它为“宋体字”,便是一证。

二、对青少年人格修养教育的借鉴 当前,社会转型引发的道德观念转变与价值观冲突,给学校德育带来巨大挑战。社会上频发的道德失范现象,也使 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受到冲击,甚至诱发其走向道德 迷茫之路。儒家“崇德”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 进行人格修养教育具有借鉴作用。

在儒家“崇德”思想中,“仁”是最高德目,其下辅 之“义、礼、智、信、忠、孝、悌、恭、宽、敏、惠”等具 体德目,这些德目共同建构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 范体系。它告诉人们,应该怎样修行自身品德,应该怎样关 爱他人,以达到“君子”境界,进而更好地维持社会关系、 家庭关系的和顺。儒家致力于用仁爱之心唤醒人们内心深处 的道德意识,具有完善自己、替人着想、善待他人的涵义, 含有朴素的“人本”思想。

在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理念的今天,用儒家“崇德” 思想中的仁爱精神充实学校的精神文化具有可行性和必要 性。一方面,我们应弘扬儒家德育的“仁爱观”,培养青少 年自觉对人民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道德品质。要鼓励青少 年树立“博爱大众”的情怀,在日常生活中发扬“尊老爱幼” “患难与共”“成人之美”等优良品德,这正是对他人人性 的尊重,是人本理念的回归;另一方面,学校要本着“以人 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张扬与全面发展。其 中,道德品质的发展无疑是个体发展的核心要义。当我们强 调“仁爱”要从自我做起时,就肯定了青少年个体主体的自 觉性,个体在尊重和关爱别人的同时,也使个人的品德和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这正是学校贯彻人文关怀精神和人本理 念的直接体现。

“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又一重要理念,儒家德 育倡导“尚中贵和”,鲜明地表达了先人对“中和”理想的 追求。讲究人际和谐、家族和谐和社会和谐,是儒家“崇德” 思想的价值理念。在这种价值理念的引领下,友好相处,与 人为善,相互协作,共享祥和,成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处 事之道。当前,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承 接和弘扬儒家传统“中和”理念的合理内涵,充分地发掘其 蕴含的当代价值,来充实学校精神文化的和谐性,对构建和 谐校园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时代在发展,越来越需要群体 协作,只有群体内人际关系处于一种协调状态,工作、学习、 生活才能和顺,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因此,应当用“尚中贵 和”的理念引导青少年,以博大的胸襟包容并接纳不同思想 观念、文化背景的人和事物,学会用中和之道去处事待人, 以推进自己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儒家“崇德”思想的实现途径是重视修养,修身是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根本。曾参在《大学》中写道:“古 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通 过长期道德实践探索,儒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修养方法, 如孔子要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一个人根据这些道德理念,经过长 期而重复的练习,养成了一种道德习惯,便成其内在的道德 品质。

修身为一个人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和实践活 动,古人修身对此非常重视,要求从小做起。如孟子以性善 论为基础,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要求克制自身欲望, 保持人心所固有的善端,不致因外界物欲引诱而丧失。他主 张通过“反身而诚”“强欲而行”的方法,自觉地体验人生 固有的善心善端,养成“浩然之气”。在此,孟子充分肯定 了主体内在的道德意识与本能对人的自我完善,由此设制了 人类走向完善的有序之路,开创了道德修养的“内圣”之学。

他的这种存心养性的修养方法,对历代儒家的修养学说影响 很大。

儒家学者将道德分为“德性”与“德行”,德性乃内在 之德,德行乃德见之于行[1]。一个人高尚的德性,要通过 良好的德行表现出来。儒家不仅提出了修身之道,而且身体 力行,对“崇德”思想及其修养实践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 作用,其中“慎独”是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 自我修身方法。慎独最早见于《礼记·中庸》篇:“道者,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 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综观其文,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时,也能自觉地 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能否做 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能 够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标尺。“慎 独”或“吾日三省其身”之所以古往今来受到德育思想家们 的重视,是因为它作为“入德之方”,在人们修身和群体道 德建设中具有重要功能,对今天的青少年人格修养可资借鉴。

三、创新青少年 “崇德”人格修养教育的路径 儒家“崇德”思想是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去 潜心研究、发掘和借鉴。我们也要看到,儒家“崇德”思想 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包含着许多过时的、 落后的因素。在当前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 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选择 地引入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并以时代精神改造之,以实现 青少年“崇德”人格修养教育的路径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提炼适用于学 校教学的核心内容呢?我们认为,必须抓住爱国、处世、修 身三把钥匙,以此办好青少年电视频道,组织编写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创作青少年喜爱的影视片、音像制品和文学艺术作品,建设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 平台,拓宽适合青少年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同时,要充分 利用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 馆、音乐厅、影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 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 学。还要鼓励各地各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资源,开设专题性的地方课程,并邀请传统文化名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使青少年耳濡目 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下潜移默化,自觉地砥 砺人生、修养品格。

儒家“崇德”思想认为,修身实践不仅可以提升人们对 道德内化的自觉性,也可以使人们对道德规范有更生动、具 体的理解。只有每个社会成员自觉地践行道德规范,其服务 社会的功能才能彰显出实际价值。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定位 是“德育首位”和“全面发展”,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青 少年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为了造 就适应21世纪国际化人才竞争的需要,必须培养他们为祖国 建功立业的使命感,心忧天下、心系百姓的社会责任意识。

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是仅 靠老师的课堂理论灌输就能学到的,也不是只靠书本学习就 可以具备的。只有经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贴近现 实、关注民生和了解社会,才能促进青少年道德和学识的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贯穿着一种积极的入世心态、 进取的道德价值,正如《易传·乾卦·象传》所说:“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体的运行,表现出刚健 有为的特性。君子学习这种特性,就能够使自己做到自我奋 发,永不停息。儒家“崇德“思想中的“积极进取,自强不 息”精神,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品质,当前实 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尤其需要这种精神。青少年是 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学校可用儒家传统“自强观”充 实校园精神文化的进取性,激励青少年养成积极的入世心态, 在成就事业、奉献社会的征程中努力奋斗,永不停息。弘扬 儒家思想的“自强精神”,就要求青少年在任何艰难困苦下 不抛弃、不放弃,以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迎难而上,不断 进取;就要让青少年坚定“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抛弃 胸无大志、贪图享乐、逃避现实的心态,加强学习,充实头 脑,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就要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 精神风貌,激发其主动性,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容懈怠,去 为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而奋勇拼搏。

道德品质作为一种个体现象,“经常表现为一个人某种 持续行为的稳定倾向。”[2]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所反映出 的各种范畴,都有其活生生的内容。这些具体内容,体现了 特定时代、社会、环境和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 以义务、良心、荣誉、幸福、虚荣、自私、虚伪等形式提炼和概括出来,并表现在各种行为之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 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 时强调,要通过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活动,弘扬真善美,传 播正能量,来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3]。因为 在道德模范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集 中反映了引领时代前进方向的中国精神。这些人以“礼仪、 诚信、奉献、友善、和睦”为核心,树立起社会公德、职业 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榜样。创新青少年“崇德”人 格修养教育的另一条路径,是这些将凡人善举故事具体化, 培育青少年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培养青少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转化成实现“中国 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邵汉明,刘辉,王永平.儒家哲学智慧[M].长春:吉 林大学出版社,2005:124. [2]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4. [3]习近平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 [N].人民日报,2013-09-27.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