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仪式 > 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民意表达背景表征与应对策略

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民意表达背景表征与应对策略

来源:仪式 时间:2019-10-07 07:54:49 点击:

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民意表达背景表征与应对策略

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民意表达背景表征与应对策略 民意表达,即“个人及群体针对一定事物所具有的思想、 主张、意见、情感传递至外部社会的言语性流露和行为性表 现”。[1]当前,学术界对民意表达问题的研究,已积累了 一些成果,且部分理论成果达到了较高水平。但这些成果多 集中于网络民意调查、社会舆情分析、重大民意事件解读等 议题,研究侧重于为政府等国家强力机关提供决策参考,重 点解决各级政府如何执政为民、取信于民的问题。而大学, 作为人才集聚的智库、知识传播的殿堂,对经济社会发展乃 至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近年来,有关大学办学活 动和管理活动的民意表达现象也不断增多,但学术界对大学 民意表达的系统研究则呈现明显不足,有关大学视域内民意 表达的意蕴、表征、规律等基本问题仍需要研究者深入探究。

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拟从三方面构建研究框架,即,揭示现 阶段大学利益相关者民意表达呈增长趋势的具体原因;
分析 大学利益相关者民意表达的主要特征;
从应然层面回答大学 应如何摆脱与超越民意困境,积极、理性地应对各种民意表 达。

一、大学利益相关者民意表达的背景解读 当代大学拥有众多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与大学 之间形成的各种“天然”联系,促使他们能影响大学的生存 发展或被大学的办学活动所影响和制约。以大学为对象的民 意表达,其主体实质就是大学利益相关者有关大学的民意表达。从总体而言,中国社会大环境与高等教育子环境的变革 和相互交织,构成大学利益相关者民意表达不断彰显的特定 时代背景。

(一)社会转型夯实了民意表达的思想基础 众所周知,转型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就性质而言, 社会转型涉及政治转型、经济转型、文化转型等诸多方面。

而构成民意表达思想基础的社会转型,主要包括政治生态转 型和社会生产方式转型。首先,从政治生态看,改革开放三 十多年来,我们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 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民主理念已植根普通百姓心中。由 民意所构建的社会舆论环境,已深刻影响到各级管理者的认 知和决策,进而深入影响到政策设计、资源获取、组织内部 管理与组织形象塑造等具体环节领域。由实践层面观之,社 会舆论力量的积聚和迸发,促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愿 意借助各种渠道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彰显自我价值观点,抑 或借表达追索相应权益。

其次,从社会生产方式看,人类社会有农业社会、工业 社会、信息社会之分。近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在从传统的 农业社会逐步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发展过渡中,因区域发 展不平衡性的长期存在,而出现多种生产方式交错并存的格 局,由此集聚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 会的诸多特征和矛盾。多重社会属性的叠加,既带给生活于 其中的人们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和压力,又促使人们形成开放、主动、自信与功利、焦虑、不满并存的复杂情绪。从 现实情况看,这种由各种积极与消极因素交错构成的普遍性 社会心理特征,形成了一个包容性相对较小、批评向度相对 较多的舆论导向,它促使普通民众对社会之中的他人、它事、 它物持有较高的要求、标准和期待,也更愿意借助各种平台 和媒介表露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总之,社会转型深刻影响到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所思所想, 显著增强了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民主意识和表达自觉,促使他 们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大学事务持更为积极的应对和表达态 度。

(二)高等教育变革型塑了民意表达的主要动因 近二十年来的高等教育变革,首先,表现为高等教育由 精英阶段向大众化、乃至普及化阶段的发展过渡。高等教育 规模扩张所导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幅提升,意味着多数 普通民众家庭都有子女接受或即将接受大学教育,由此引发 的变化有二:一是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逆转,即推动高等教 育走下“神坛”,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渐致过渡;
二是大 学功用的进一步改变,大学愈发远离“闲逸的好奇”,而其 作为职前教育的特征更为凸显,几乎所有家庭都寄希望其子 女通过接受高质量的大学教育,继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 作。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大学教育事实上 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作为高等教育的“顾客”和 产品购买者,普通民众对大学的品头论足,乃至挑剔、批判和指责也就自然而然了。

其次,表现为高等教育受教育者的显著变化。众所周知, 人的发展,既受到遗传因素的制约,更取决于社会、家庭、 学校等多重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较之以往的大学受教育者, 当代大学生所依存的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这种变化主 要源于家庭结构的改变。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实施 的计划生育政策造就了庞大的独生子女家庭,目前我国的独 生子女人口群体总量约为1.1 亿,独生子女已从少数群体过 渡成为社会青年一代中的主流群体。[2]与此同时,即便是 非独生子女家庭,也普遍呈现出少子化特征。人口家庭结构 的变化,推动了教养方式的改变,多数研究表明,现有的家 庭教养明显呈现以子女为中心、溺爱和偏爱等特点,在这种 家庭背景下养育成人的大学生,则普遍表现出勃勃生机、思 想活跃、善于表达、行为表现成熟、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等 优势;
同时又存在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不足,功利性、 虚荣心强,多以自我为中心,务实精神不足等缺点[3]。这 也就意味着,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中心、重自我利益追索的个 性心理倾向及善于敢于表达的个性心理特征,会促使他们在 接受大学教育过程中,对于涉及到自身利益的高等教育事件, 通常不是消极退缩、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寻找各种渠道表达 自己对大学具体管理问题的态度、意见和观点。

(三)大学管理的固守和静滞助推了民意表达诉求的高 涨当前,大学管理的固守与静滞可以从理念和体制两方面 加以识读。第一,从理念上看,大学管理者虽已关注到了民 意与民主管理的重要价值,但在主观认识上仍对民意时代民 意诉求、民意力量的强大缺乏应有估计,也对民意表达信息 传播的快捷性和广泛性缺乏足够认识。具体表现为,在办学 过程中,仍坚持传统的自我中心理念,对外,依旧固守封闭 办学模式,不善于展示自我,宣传自身的办学业绩和亮点, 同时又对外界有关自己的质疑、批评与评论缺乏积极、快速 的释疑和应对。对内,虽已明确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的要义, 但在办学活动中依旧坚持行政取向,重管理而轻服务,重压 制而轻疏导。换言之,大学依然在沿袭传统思路办学,很少 能主动去塑造社会舆论环境,很少能主动去回应民意诉求。

从现实情况看,大学对民意表达认识的不到位,及由此导致 的应对行为滞后,很容易引发民意的反弹,进而加剧大学与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立情绪。第二,从体制上看,相应的组 织机构及其维系组织运行的必要制度,是构建大学内部管理 体制的两大基本元素。有研究者认为,当代大学的内部管理 体制依然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体制的衍生品,在市场经济 体制格局下,大学往往成为最隐蔽的腐败场所。这一结论虽 有言过其实之处,但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僵化却是不争的事 实,具体表现在:组织机构的传统静滞,大学的内部组织设 置始终条块分割,重管理的垂直效应,轻组织功能的统整, 轻组织之间的相互横向联系;
管理制度的更新迟缓,大学的诸多制度规定没有顺应时代发展而作出相应调整,没有考虑 到师生的诉求变化以及大学内外部环境的改变。

从实践层面审视,正是由于体制的僵化呆板,许多大学 利益相关者认为,大学的诸多规定存在但不透明、合法却不 合理,被迫借助民意表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也正是由于组 织机构的条块分割,面对庞大的民意表达,大学内部却各自 为阵,多为事务性工作所困扰,没有形成应对民意表达的“组 合拳”力量,由此导致一些负面民意表达在短时间内的扩散 和升级。

二、大学利益相关者民意表达的表征分析 我国社会转型与高等教育发展所引发的“人”的变革, 极大地激发了大学各类利益相关者的民意表达意识。大学利 益相关者的民意表达意识,既可借助传统表达手段外化为主 体的言行,又可借助与信息技术时代新型表达技术手段的有 机结合,进而构筑起影响和制约中国大学发展变革的强大舆 情环境。从总体而言,当前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民意表达,既 有其他民意表达的共性特点,同时也因表达对象的差异,而 呈现出一些特殊表征。

(一)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首先,传统的民意表达方式依然能发挥重要作用。这些 方式包括面对面的交流、质疑、对话等直接民意表达和邮件、 书信等间接民意表达。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 进了新型民意表达方式的推陈出新,从目前来看,微信、QQ、微博、论坛等新型表达工具已成为大学利益相关者民意表达 的主要载体。

(二)传播速度的快捷性 民意表达的传播既指表达内容在表达者与表达对象之 间的传播,也包括表达内容在大学各类利益相关者同一群体 内部或不同群体之间的传播。当前,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 信息传播与扩散的速度和范围是空前的,借助网络新媒体等 新型表达工具,各种有关大学的民意表达信息以前所未有的 速度传播,其信息的收受者会以几何级增量快速膨胀。

(三)主体参与的广泛性 从广义上讲,大学拥有众多利益相关者,在外部,有学 生家长、新闻媒体、普通民众等;
在内部,有管理者、教师、 学生等。当前,民意表达的参与主体不仅限于个别当事人, 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有关大学的各种民意表达,尤其是 负面民意表达,不仅会吸引当事人所属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响 应和参与,也可能会吸引众多校内外其他具有相似立场的利 益群体的围观、吐槽、点评、转发和响应。

(四)信息传递的开放性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民意表达信息不仅其传播 渠道是多元的,传播方式还是开放的。在公开、透明的信息 传播环境中,任何人都无法通过黑箱操作有效阻止信息的扩 散,抑或切断信息传播的渠道。有关大学的民意表达信息也 是如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信息传播通常是公开的,诸多大学利益相关者可以借助传播平台便捷地获取民意表 达信息。

(五)主体影响的深刻性 大学既是社会特定组织机构,也是发展中的责任主体, 民意表达及其所构筑的社会舆论环境,通常会带给大学较大 的舆论压力,进而深刻影响到大学的具体行为选择。从现实 情况看,有关大学的各种民意集合,其中既有积极正面的民 意表达,也有消极负面和抗争索取型的民意表达。积极正面 的民意表达,无疑有利于给大学营造适切的发展氛围,促使 大学争取到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而面对林林总总、 立场各异的消极负面和抗争索取型的民意表达,大学则可能 因为被动、自信不足和缺乏合理应对而导致各种发展危机, 具体包括:第一,大学传统形象的坍塌。主要表现为,一些 大学的负面事件被曝光后,引发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口诛笔伐, 促使大学传统的经典形象在声势浩大的民意表达潮流中猝 然落地。大学经典形象的坍塌,其深层是普通民众对大学、 对大学师生信任的暴跌,由此损坏的不仅仅是大学的美誉度, 更严重的是引发了大学的社会信任危机,继而会制约大学吸 引优质生源、影响外部环境的能力以及获取更多资源的途径。

第二,利益相关者的群体对立。大学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大 学的各种办学活动和管理活动存在视角、立场差异,这些因 素通常会与人之本性弱点——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交织 在一起,从而促使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某些具体问题,持有不同见解甚至完全迥异的价值判断。由此,因民意表达 而可能产生的群体对立的一般进程是:自我感觉正当利益得 不到有效保护甚至受到侵害的一方,借助多种民意表达手段, 直接呈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或要求大学给予相应解决,或 要求大学内部侵害利益的对立方给予赔偿,同时借助媒介推 动民意表达的扩散,促使其负面效应在支持方和反对方的群 体中不断升级,并最终导致利益相关者的群体对立现象。第 三,大学运行的无序和失范。主要表现在:其一,大学基层 管理者经常被处理民意表达的事务性工作所缠绕。对于各种 正式的民意表达,大学管理部门均负有核查情况、寻找原因、 解释说明、做出处理等责任。然对于大学某些组织机构的基 层管理者而言,其工作通常面向的是整个学校或整个学院的 师生群体,而个别或少数利益相关者的反复表达和反复纠缠, 促使其“燃尽”的现象是令人深刻的。其二,大学管理底线 和原则的丧失。一些已感受到买方市场压力、尤其是触摸到 生源危机的地方大学,往往秉持学生“垂头丧气”进来却又 要千方百计让其按时“高高兴兴”毕业的办学思路,同时也 出于对利益相关者事后“纠缠”和无理取闹的忌惮,学校的 某些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往往对各种过度的正式民意表达 行为,采取息事宁人的措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断违 背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和触摸大学管理的底线,以稀释矛盾, 平息事态。

三、大学利益相关者民意表达的合理应对民意表达的凸显是时代变迁的结果,理性面对民意表达, 大学应有骨气和底气。所谓骨气,意味着大学在转型变革的 躁动时代能经受住各种外来压力的考验,保持适度的张力, 能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坚守高等教育的办学原则。所 谓底气,是指大学不能盲目自大、不能自欺欺人,应能根据 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改进,以 适应民意时代生存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大学可采取以下 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充分认识民意表达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首先,大学管理者要正视民意表达的积极意义。民意表 达虽时伴有逆耳之言和不合理诉求,但承载了人们对大学教 育教学等办学活动的各种观点、意见和态度,承载了人们对 如何实现利益整合的期望,包含了基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立场 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诉求。合理回应民意表达可以推动利益相 关者理性参与大学内部的办学活动,借助决策者、管理者与 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协商,从而改善、弥补决策的有限理性, 以减少和降低决策、执行的代价。

其次,大学管理者也要充分认识到民意表达的局限性。

情绪并非就是理性,民意表达也并非完全就是民主意志的体 现。当前,许多国家在理论上把多数人的意愿视为民主的基 本结构,在实践上把民主定义为少数服从多数,而没有考虑 到多数人意见只表明程序公正,并非就是实质公正。因为, 民意表达首先受制于表达主体的能力和条件,即表达主体对高等教育领域相关事件的理解能力;
民意表达也受制于表达 主体的视角和立场,当表达主体就是直接利益相关方时,易 导致因利益追求而出现群体性情绪表达;
民意表达还“受制 于表达主体所获得的信息是否全面,被操纵的、不真实的民 意并非民主”。[4] 总之,建立在真实、理性的表达意志基 础上的多数裁定才是民主的,对于纷繁复杂的民意表达,大 学管理者应有自己的理性判断,能准确把握其中的合理性和 非合理性因素。

(二)正确构建应对民意表达的基本原则 在民意表达时代,大学应确立积极、长远、稳定的民意 表达应对策略。杨吉曾认为,在新媒体时代,面对各种民意 表达必须“坚持不能敌对思维,不能围追堵截,不能避之不 及”。[5]事实上,就是传递了一种积极应对的态度。基于 对大学利益相关者民意表达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积 极应对民意表达的基本策略是:坚持不变与变的基本原则。

不变,即大学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要始终保持清醒 的头脑。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 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大学办学遵循的 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对于民意表达所传递的利益诉求, 大学要明确其中的可为和不可为,对于那些保障高等教育质 量的红线,确保大学健康发展的基本制度准则,不得违反和 逾越。

变,即大学要有理性变革自我的意识和行动。大学的理性变革,是大学根据需求、事实和理想所做的变化。对于如 何变,大学管理者要以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为基础,而不应 依赖于经验、习惯和想象,要从民意表达中识别其合理性, 给予正确、积极的回应,及时对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前瞻性,能紧密把握社会发展和高等教 育发展的脉搏,深刻认识到大学现行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的 不合理之处,要通过构建大学教师标准、规范教师的专业行 为、提升大学教学管理和毕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等措施,以 更好地促进大学发展。

(三)提升大学办学的开放性和透明度 当前,许多有关大学的具体事务,之所以触发大学利益 相关者民意表达的增多,与各方信息拥有上的不对称密切相 关。一些被大学视为一以贯之、且理所当然的规定、安排和 举措,在利益相关者看来却一无所知,以致大学的某些做法 难以获得广泛的理解和认同,也促使大学办学过程中的某些 不合理设计得不到及时纠偏。由此,大学管理者要重视推动 大学办学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开放是一种态度,一种方式, 也是一种策略。“开放不仅仅只是思想层面的颂歌或是哲理, 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严密方法,是整个系统的组织架构”[6]。

大学要营造开放办学的文化。开放办学不仅是对内向师生开 放,也蕴含着对外开放。大学开放办学文化的形成,需要大 学管理者自觉转变角色意识,成为开放式领导,把开放区别 于一般意义的“走出去、请进来”,敢于把学校人、事、财、物的使用置于阳光之下;
大学开放办学文化的形成,还需要 大学管理者充分展示开放办学的态度,能通过各种制度的建 立,鼓励大学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多元参与大学管理事务, 积极监督大学的办学行为。

大学要增加办学信息的透明度。为促使利益相关者能快 捷、全面了解大学的办学信息,以避免误读和误解。大学要 做好办学管理、教育教学等相关制度、规定的公布公开与及 时更新工作;
要不断拓展宣传渠道,加强网站建设,多方利 用公共媒介,及时宣传报道学校办学的最新信息;
要主动搭 建大学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多层次互动平台,注重 利用各种微信、微博等新型交流工具发布大学最近的办学信 息。

(四)建立健全大学民意表达应对机制 为合理应对有关大学的各种民意表达,既保证回应效率 又确保回应效果,大学可考虑从组织和制度两个层面建立健 全民意表达的应对机制。首先,从组织层面看,为避免大学 内部不同组织机构应对民意表达时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相互 推诿,大学可考虑成立统一、专门的民意表达应对机构,同 时建立和培训一支素质高、业务熟、善沟通的专业队伍,集 中力量负责处理大学内外部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民意表达事 件。其次,从制度设计视角,为避免由于处理民意表达的简 单化和形式化而可能导致的矛盾扩散,大学应在程序、方式 方法上对民意表达的应对进行具体规定,并确保相应的制度安排得到执行;
同时大学应建立健全合理的民意沟通渠道, 促使对立双方能坦诚相见,实现有效沟通,有效交流,共同 致力于相关问题的解决。

———— 注: [1]李昌昊.权利与权力之沟通、协调与合意——当代中 国民意表达法治保障机制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7. [2]王广州.中国独生子女总量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估 计[J].人口研究,2009(1). [3]张宝君.9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及对策[J].思想 理论教育导刊,2010(4). [4]胡东,李雪沣.关于民意的民主性思考[J].政治学研 究,2006(2). [5]杨吉.新媒体时代,想捂是捂不住的 [EB/OL/].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2-03/14 /nw.D110000zhdsb_20120314_4-12.htm?div=-1). [6] 查伦·李.开放:社会化媒体如何影响领导方式[M]. 李金樯,忻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