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领导讲话 > 价值的概念 [数学实验在概念教学中的价值引领]

价值的概念 [数学实验在概念教学中的价值引领]

来源:领导讲话 时间:2019-10-31 08:01:16 点击:

数学实验在概念教学中的价值引领

数学实验在概念教学中的价值引领 孙冬梅(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文昌校区,225001) 摘要: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数学 实验是数学家研究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 学初步感知、深度理解、巩固应用、形成系统等环节引入数 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材料的支撑下循序渐进地抽象 概念,从而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

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从数学本身 的发展来看,一般认为数学概念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直 接从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反映而得;
二是在抽象 的数学理论基础上经过多次抽象而得。数学实验是数学家研 究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G·波利亚提出:数学不仅是逻辑 推理,还有实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引入数学实 验,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材料的支撑下循序渐进地抽象概念, 从而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下面,笔者以小学不同学段 的概念教学为例,谈谈数学实验在其中的价值。

一、在数学实验中初步感知——经历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概念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思维过程中 最复杂的部分。布鲁纳认为,学生获得一个数学概念的过程 是以线性方式,从动作表征过渡到图像表征,最后到抽象思 考。从这个意义上看,数学实验以其鲜明的操作性让学生经 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可以在动手做的同时逐步完成 对概念的初步建构。比如面积的概念,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没有具体下定义, 而是用“黑板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课本封面的大小是 课本封面的面积”这样的描述性语言,让学生感知什么是面 积。学生虽然对面和面积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种 认知是零散的、模糊的、感性的,缺乏全面、体验、抽象的 过程。如何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面积这个 抽象的数学概念,形成一个面积表象,建构一个模型呢?我 们可以先设计一个“铺一铺”的数学实验,让学生选择正方 形或圆形的纸片,铺出课桌面的面积。交流时,教师提问:
“你选择的是哪种纸片?为什么?”学生会发现选择圆形的 纸片铺时有空隙,不能铺满;
而选择正方形纸片可以正好铺 出桌面的面积。在铺的活动中,学生感知了“面积必须覆盖 完整的面”。再设计一个“涂一涂”的数学实验,让学生在 纸上围出自己的手掌面,并涂出它的面积。在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逐步认识到封闭的图形才有面积,还有意识地区分 了面积与周长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这样的数学实验中,学生 可以逐步建立“面积就是一块区域大小”的表象,在后续学 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及大小比较时就会轻松一些。

又如百分数的概念,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给出的定义是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作百分数”。

百分数是在分数的基础上产生的,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时,应该将二者进行关联,使学生懂得百分数与“求一 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本质相同。这里,可以设计一个数学实验:“我眼中的百分数”。以“目前我国的残疾 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中的“6%”为例,教师先提出要求:
“这里的6%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用文字、图形或者其他方式 表示出6%的含义。”学生独立活动后,汇报交流:可以把一 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将其中的6份涂色表示6%;
也可以 画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就是全国总人口数,然后平均 分成100份,取其中的6份表示6%;
还可以直接用文字表示为 “我国残疾人数占全国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六”。教师接着追 问:“这些不同的表示方法,其实都是表示哪两个量之间的 关系?什么关系?”再出示几个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分别 说一说这些百分数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百分数的意 义就水到渠成了。

二、在数学实验中深度理解——贴近概念的本质 概念的理解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 抽象、概括的过程。因此,教学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 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概念的本 质特征。数学实验以其具体、形象的特质解释抽象的数学理 论,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意义,增强学生的概括 抽象能力。

比如乘法的概念,小学数学教材中没有明确的定义。各 版本教材都是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 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体会引入乘法的必要性。乘法概念 的建立与同数连加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数连加算式的意义也是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相同 加数的概念、同数连加的意义,可以设计一个“分一分”的 数学实验。教师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四道加 法算式(有加数相同的,也有加数不同的)。接着,教师提 问:“比一比,你能把这四道算式分成两类吗?怎么分的? 为什么这么分?”学生小组讨论后根据加数相同与不同分类。

教师追问:“这两道算式都是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这道算式 中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一起数一数,从而揭示“相 同加数”的概念,数出“相同加数的个数”。为了让学生进 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还可以设计一个“画一画”的数学实 验。以“3个5的和”“5个3的和”为例,教师提问:“写出 的乘法算式相同吗?算出的‘和’相等吗?你能画一幅图既 能表示3个5相加,也能表示5个3相加吗?”经历了这样的学 习过程,学生对乘法概念的本质特征无疑会有更丰富的理解。

又如除法的概念,小学数学教材中同样没有明确的除法 定义。各版本教材也都是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 中分东西时,可以按份数平均分,也可以按每一份的数量平 均分,在积累大量等分的基础上引出除法。除法的本质是平 均分。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知 道分的是什么,怎样分,分的结果如何。这里可以设计一个 “分一分”的数学实验,给学生提供12根小棒,按要求分别 动手操作:12根小棒,每()根一份,可以分成()份;
12 根小棒,平均分成()份,每份()根。学生操作后,汇报交流:这些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体会到被除 数是要分的总数,除数是平均分的份数或每一份的数量,商 是平均分的结果,从而理解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 算方法。

三、在数学实验中巩固应用——认同概念的价值 概念的巩固应用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

学生能够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才会巩固学到的概念,进 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应用技能。数学实验体现了动手操 作与思维生长的有机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有 效实现“思”的提升。

比如圆的概念,小学数学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 是列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来说明圆。圆在生活中 随处可见,不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方便舒适,还将我们周围 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其价值集中体现在“一中同长”上。

怎么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体会“一中同长”呢?我们 可以设计一个数学实验,提出要求:同学们要玩传球的游戏, 站成圆形,怎样在操场上画一个圆?请根据提供的材料模拟 画圆,并提供一些材料,如图钉、线圈、回形针等。学生有 的用线圈绕着图钉画出一个圆;
有的固定线圈的一端后旋转 一周画出一个圆;
还有的用铅笔绕着回形针画出一个圆。此 时,教师提问:“这些画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如果想要使 传球的同学传给每个人的距离相等,应该站在哪里?”这样 的实验,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利用圆的特征可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又如平均数的概念,教材提供的是过程性定义——“总 数除以总份数所得的结果就是平均数”。为了突出平均数在 统计中的价值,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还增加了“平均数能较 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描述。因此,教学的重点 不仅在于怎样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 据的状况和特点,或者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教学时,我们 可以设计一个“估一估”的数学实验——出示某水果店星期 一至星期三卖出苹果情况的条形统计图,卖出的苹果分别是 5箱、6箱、7箱,提问:“根据前三天的销售情况,你能估 一估星期四可能卖几箱吗?根据什么估计的?”学生回答后, 教师继续追问:“如果要使4天卖出的苹果平均数是7箱,星 期四可能卖了几箱?把你估计的结果画在统计图上。如果要 使4天卖出的苹果平均数是5箱呢?”学生操作后交流自己是 怎么估的。经历这样的实验,学生不仅感受了平均数的作用, 还感受了“平均数和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都有关”的特点。

四、在数学实验中形成系统——理清概念的脉络 概念的系统化是指在对概念的理解、运用和深化的过程 中,把相关联的知识联系起来,以纲带目,以点带面,形成 知识网络。每一个数学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把它 放在一个系统中去看待,去组织教学。我们可以利用数学实 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帮助学生理清新旧概 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比如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在平面图形的认识 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 形,平行四边形又是研究三角形、梯形的基础。教学时,我 们可以在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征后,设计一个验证 型数学实验。教师先提出猜想:“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一 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木框)验证。学生活动后展示验证方 法:当木框的邻角是直角时,就形成长方形,这时还符合平 行四边形的特征,所以猜想是成立的。接着,教师出示集合 图,提问:“你能在集合图中表示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 四边形的关系吗?”交流时,引导学生结合它们的特征说一 说。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提升了对概念的理解,在系统化 过程中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

又如质数和合数的概念,不同版本的教材均给出了明确 定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使学生能够根据概念判断一个数 是质数还是合数,而学生往往对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 概念混淆不清。教学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圈一圈”的数 学实验,借助数学实验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清相关概念的 区别与联系。教师出示1~20的自然数,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 号圈出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学生活动后,教师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吗?所有的合数都 是偶数吗?”学生交流后,教师追问:“刚才圈质数和合数 时是依据什么判断的?圈奇数和偶数呢?如果把这些数分分类,你想怎么分?”学生不仅发现了质数中有一个偶数, 合数有可能是奇数,还明白了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的分 类标准是不一样的,从而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化、系 统化。

以上案例,既涉及小学数学教学的不同学段,又涵盖小 学数学课程的不同领域。由此可见,数学实验在概念教学中 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数学实验的行为方式和思考习惯可以让 学生对概念的学习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吴正宪,刘劲苓,刘克臣.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 念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 董林伟.数学实验在概念教学中的运用[J]. 数学通报, 2015(8).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