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就职 > 漫谈《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拉紧生命的弦_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漫谈《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拉紧生命的弦_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来源:就职 时间:2019-10-09 07:48:57 点击:

[2018读后感]漫谈《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拉紧生命的弦

[2018读后感]漫谈《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拉紧生命的弦 拉紧生命的弦 ——漫谈《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原创:
汀上白沙 在中秋的傍晚,翻完了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十余万 字,却长久地成为美国人心中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也同样在我的心底留 下了些许。

最初看到《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个题目,心中本能地衍生出反感—— 又是“鸡汤文”的一贯标题,且“生命的意义”也一直是人们的终极之问、需要用一 生来解答的大命题,普通学者专家皆避而不谈,作者怎会有这样的魄力去触碰这 样的主题? 很快,我就被此书吸引。

他本人的经历就是个奇迹:身为精神、心理方面的专家,二战时被关 入存活率为二十八分之一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并最终幸存。他从科学的角度客观 地观察和描述着折磨他的一切,以此成功超脱出当时的境遇和苦难,他和他的痛 苦都成为自己心理学研究的有趣对象,最终成就了此书。

集中营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是人类历史上罕有的极端环境。在这里, 没有时间、欲望去考虑道德、伦理问题。集中营生活是一种“未知期限的临时存 在”,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知道下一次洗澡时喷出来的是水还是毒气,那些晃 晃悠悠的卡车将会把自己带到哪个黑暗的角落,党卫军诡异的笑和焚尸炉的青烟 有什么联系……此时还裹着战争胜利的热风,下一秒又浸泡在枪炮的冷雨之中, 如同一场望不见终点的变速跑,最是熬人。

历经数千年文明发展的人们,又被逼回了以生存为最高目标的介于人 性与兽性间的角落,徘徊不定。人们在其中展现出的种种生命状态,引人思考。

在集中营里,有以下两种典型状态的人往往会失败。

首先是自我放弃。他们经受了数次精神的冷热交替,如同一个跌跌撞撞仍转会原地的迷路者,大多都会遍体鳞伤地躺下等死。这种状态通常的表现是 精神崩溃,犯人在早上拒绝穿衣洗漱,拒绝一切劳动,任何劝说与威胁都不起作 用,只是缩在自己的躯壳里一动不动,在沾满粪尿的草堆里吸着藏了几个月的香 烟。他们往往会在四十八个小时内死去,同伴没有一点办法。

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投影。我们很难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正是此理。他 们从心底放弃了信念,从而失去了对精神的把握,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

单纯的自我放弃是少数人的崩溃,第二种状态则是大多数人的无奈之 举——沉浸于无休止的回忆。集中营里的人们某种意义上和鼠疫肆虐时被困疫城, 和亲人关山隔绝的人们的心态如出一辙。这种骤然的、全面的、前途渺茫的离别 让人们无所适从,因此适当的回忆与温存本不是坏事,作者也时常在受侮辱时想 起他在集中营另一头的妻,和她的微笑,能让他暂时跳脱出眼前的苟且。

但记忆犹如鸦片,当一个人成天追忆那近如昨日却恍如隔世的音容笑 貌而无力自拔时,在心灵深处会衍生出一种流放感——那刺心的记忆之箭直戳进 空虚的心田上,被回忆勾引出的无处可用的激情,和那希望时间倒流或飞逝的非 理性愿望,正是这种流放感。正如《鼠疫》中所言,“这些日子和回忆犹如飘忽 不定的幽灵,只有情愿在他们的痛苦的土地里扎根才有可能成形。”如此,便形 成了一个痛苦—回忆—更痛苦—再回忆的恶性循环。

回忆诚然可以避免精神崩溃,但实际上也放弃了对于生命现实意义的 追求,如同停滞于深渊和顶峰的半山腰,说他们在生活,不如说他们在漂浮。他 们在没有方向的日子里和毫无结果的回忆中成了命运的弃儿。

而弗兰克尔幸存的主要原因,则是始终坚定地寻求生命的意义。集中 营里他曾接触过的一位女病人给了他很大启发。那位知道自己不久于世的年轻女 子指着窗外道:“这棵树是我孤独中唯一的朋友,我常常和它交谈。”看到这里, 我甚至觉得她是否产生了幻觉,作者问树是怎么回答她的,女人的话令我凝视许 久:“它对我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就是生命,永恒的生命。”年轻女人对 待现实的态度和上述两种截然不同,她选择了像自然寻求慰藉,也可以说,那长 青的树给她植入了生命的象征与目标。

这让我想起史铁生的《命若琴弦》的结尾:老瞎子又把那张空白的药 方重新封在了小瞎子的琴槽里,他此刻才明白师傅当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 弦上。”那药方是真是假已经不再重要,它给小瞎子的生命赋予了价值,让他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 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
拉不紧就弹不响。” 书中一个关于苦难的比喻令我记忆深刻:“一个人的苦难就好比毒气。

如果向空荡荡的毒气室灌入一定量的毒气,气体将完全而均匀地弥漫开来,不管 房间有多大。”苦难无论大小,都完全灌满了人的灵魂和意识,因此很多时候, 尤其是处于绝境中的人们,迫切地需要一种刻意植入的目的,以时刻拉紧自己生 命的弦,从而承受住命运的撩拨。

这让我对于弗兰克尔在书中提出的“意义疗法”由衷地认同。

(www.fwsir.com)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只有人才能着眼于未来。在极端困难的时刻, 这就是他的救赎之道。书中多次提及一句尼采的名言:“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 便能生存。”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 巨的使命。

我先前觉得,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阶段构成的,同时也是递进的过程。

当我们未走到终点前,眼光总是有局限的,在不同阶段会对人生的意义有着不同 的定义,很难找到一个终极奥义来一以贯之。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了解到, 正因如此,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 生命意义。正如书中提到关于围棋的例子,“若离开了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 压根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 是的,我先前一直在错误地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生命的意义,如同 个体的精神和现实结合而诞生的婴儿,且二者无时不刻不在结合着。你无法将意 义抽象,也不必抽象,因为它并非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只有和精神、现实这 两大母体联系在一起,才能定义它的属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他人 无法代替的使命。何况,生命向来只是站在人间之上的发问者,人们需要根据自 己的理解去解决现实的诸多问题、挑战,以此为回答。

原来,我们一直颠倒了生命之意义的问题。意义并非人的需求,而是 生命的需要。它变化多端,亦无影无踪,却切实地定格在生命的每一个瞬间。

这本书也打破了我过去固有的观念。

我一直信奉弗洛伊德所宣扬的人生的最终目的就是内心的快乐。快乐 诚然是生命最高境界的体现,但它不该,也不能成为目的。快乐和其他情愫一样,都是追求每一个意义的过程中的附属品。当我们把快乐作为最终目的时,也就预 示了我们将永远无法拥有真正的快乐。

因为有了奥斯维辛,我们知道了人能够做什么;
因为有了此书,我们 知道了生命应该追求什么。

拉紧生命的弦吧,每一个在追求意义的路上奔跑的人,都——命若琴 弦。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