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代表发言 > 现代科学技术与世界哲学的发展|科学技术哲学

现代科学技术与世界哲学的发展|科学技术哲学

来源:代表发言 时间:2019-11-21 08:46:20 点击:

现代科学技术与世界哲学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与世界哲学的发展 一、二战以来的新科技革命为当今世界哲学的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欧洲、北美、东亚、大洋洲等许多工业较 发达的国家,在复兴民族经济或在发展自己社会的经济时,展开了一场世界性的 新科学技术革命运动,这使许多工业国家的社会面貌又发生了一次巨变,带来了 经济和文化的新繁荣。

这场成功的新科技革命,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科技革命,它用新的 工业群取代着传统工业群,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着社会的产业结构。这种新的工 业群,来自新的科学群。量子电子学、核子学、信息科学、太空科学、海洋工程 学、分子生物学等新的科学理论,产生了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程、遗传 工程和核电工业,这些新的骨干工业群决定着社会经济的进步。

这些新兴工业使社会的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方式和生产者本身 都发生了几乎是全新的变化:
自动控制的机器人逐步代替着许多物质生产部门及精神生产部门的 劳动者;

新能源,新原料逐步代替着传统的生产材料,为核能、风能、太阳能 和化学塑料已广为使用;

劳动者本人一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科学管理技能,有独立创 业和合作创业的精神;

科学技术迅速物化为生产力,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惊人发展,使得劳动 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大减少,支配自身的闲暇、自由时间大大增多,尤其是 微电子技术广泛进入社会生活,带来办公室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这不仅使人的 双手得以解放,也使人的大脑得到解放。这样,社会就能使更多的人去从事精神 文化的生产,去从事科学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为整个 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提供了现实基础。当今的世界哲学就是在 这种新的时代历史背景和新的社会文化的新繁荣中,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的。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本改变了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产品生产之间的 相互关系过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都一直认为,科学是生产实践的副产 品。物质产品的生产与精神产品的生产和科学知识的产生,其主要关系是后者依 赖前者,其总体格局是生产-技术-科学,即从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总结其生产技 术,再从其生产技术中去提炼出科学理论。但是,这种格局后来被电力革命所打 破,因为电动机和发电机技术是在电磁理论指导下产生的,而电磁理论却不是来 自生产,而是来自科学实验。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格局:科学-技术-生产。这 已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这种新的发展格局中,科学实验所回答的问题 不一定和物质生产的实践直接相关,这就从根本上拓宽了人类实践的种类和范围, 它使科学技术成了直接的现实生产力。

在现代社会中,精神产品的生产比物质产品的生产愈来愈重要,愈来 愈走在物质产品生产的前面,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 日益增强,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基础研究,应 用研究、开发研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转换周期日趋缩短,以至融为一体。在20 世纪初以前,当基础研究的成果--科学发现,经过应用研究转化为开发研究的成果 技术发明,大约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这种三段 发展的研究模式,界限十分清楚。一般来说,它们都不能由同一个人或同一组人 甚至同一辈人来完成。到20世纪中叶,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大致为10年。至20 世纪下半叶,尤其是进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基础研究的成果到技术开发的产 品转化,只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一些高技术的实现,其知识因素大大超过r物质 因素,一些研究周期较短的项H,从研究成果到产品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就很 容易由一个人或一组人连贯地完成。还有一些研究可以跳过应用研究直接走向市 场,获取经济效益。

这些新现象促使基础研究的概念和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基础研究在开始时没有目的性,但在进行过程中发现了冇应用价值的 目标,于是转化为应用研究以至开发研究,如受控热核聚变研究;

基础研究可能越过应用研究直接进人开发研究,如光导纤维的研究;

基础研究有可能被发现有商用价值,直接成为产品进人市场,如计算 机软件研究。

由于基础研究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就迫切需要一种组织机构来联系知识和市场,于是科技工业园等一系列新事物就应运而生。知识经济也从理论 探讨进入了实际运行阶段。科学技术在短期内直接产业化并在全世界普及已成为 现实。

三、现代科学技术和发展直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直接驱动了当今世界哲学思维方式和革命 性变革,如现代物理学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现代数学中的概率论、随机过程论、 模糊数学、非标准分析等分支学科的产生,就直接为哲学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材料, 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或直接利用的思维方法,导致人们哲学思维方式的巨大改变。

由于高科技或高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不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不以 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而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 依托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这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由于高科技或高技术具有科学和技术融合的特性,知识高度密集,学 科高度综合,不再以探索系统的数、理、化、天、地、生等学科分类知识为标准, 而是以追求效用为标准,因此,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已成为现代化的究方式。它将 给我们的教Tf和科研带来重大的变革它渗透性强,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再在象 牙塔式的学院中自锁,而是直接迅速地向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社会各个领 域广泛渗透,对人们的观念,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结构都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变 革性的影响谁低估这种影响’就将落后下时代。

与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相适应,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已广为普及c系统 观点和系统方法是系统科学孕育出来的。从思维方式来看,当今的时代思维是以 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为轴心的时代。这种观点和方法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得到了明确界定,在协同论、耗散结构论和超循环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又在系统工程理论中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得到了综合的体现,它已在当今世界的 科技和管理工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系统论教人从系统角度去考察和研究客观对象,从整体及其自身各要 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综合地、动态地、精确地考察对象, 它给人一种更加完备的思维方法。其独特之处在于对“系统”进行结构分析和功能 分析,勾画出现实事物所具有的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功能性、动态性和最 优化,向人们提供了新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价值观和新的世界图景,新的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展现出了广阔天地。系统方法立足整体,统观全局,使整体与部分在动态中协调,并使部 分的功能向总体目标最佳化方向发展。它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方法,采用 了数学语言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定量地、精确地描述对象的状态,揭示其 内在规律。它使人们以实体为中心过渡到以系统为中心,从单值的过渡到多值的, 从线性的过渡到非线性的,从单一的过渡到多测度的,从主要研究横的关系过渡 到研究纵的和纵横交错的关系。运用这种方法论原则作为思维方式,人们对事物、 现象和过程的研究水平都实现了新的质的飞跃。

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与世界相互生成成为各派哲学关注的焦点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人类在迅速发展生产的同时,也使破坏自身 生存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
人们监测和识别环境污染的手段也同步提髙。因此, 环境问题在人类历史中从来没有被提到今天的高度,人们惊呼:“只有一个地球!” 意识到不从现在做起,曰益恶化的环境会影响千秋万代,终归会影响到人类的生 存。环境问题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全球性的国际问题。大气污染,气候变坏,土 壤蜕化,淡水危机,森林锐减,水土流失,旱涝肆虐,许多物种灭绝,人们居住环境 恶化,大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界也不断在向人类实施猛烈的报复。

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环境会议”,使各国政府才重视环 境问题。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开了第二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人类才深 刻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人类要和自然界和解,要保持生态平衡,要追求与自然 的和谐。

这个问题,从哲学上讲就是人与世界相互生成的问题。所谓人与世界 相互生成,突出的是人的活动问题。人在自己的活动中生成,社会在人的活动中 生成,自然界在人的活动中变化焦点是人的活动。‘‘时间”问题成了所有哲学不得 不考虑的因素,“历史”已进入了各派哲学的视野。站在历史观背后的则是人和世 界的前途具有多种可能性的思想,贯穿其历史感的是人们的价值选择。所以,各 派哲学共同关心人与世界相互生成问题的实质是价值问题,是人的价值和世界对 人的价值,是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

在人与世界相互生成问题上,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曾有过较好的认 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是人们长期以来只记得荀子说的:
“人定胜天”!到现代还有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之 说。在“文化大革命”中就流行起了“斗争哲学”。应该承认,马克思很早就对人与世界相互生成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指出:“整个世界不外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 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心人类解放的学说,其核心是唯物史观,而唯物 史观的核心又是科学的实践观,它论证了人和世界通过实践在历史中相互生成, 最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实践是把人、社会和自然界联系起来的纽带。人在实践 中是一种双重存在,一方面要追求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这种人的主观内在尺度与客观环境的外在尺度的统一,是一个曲折漫长的发展过 程。因此,历史规律的实现方式就是多样性的。如果不考虑环境,不考虑生态, 不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哲学,将无存在的价值,因为它不是真正地关心人的。

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产力,对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有着不同的影响。

农业经济的价值体现在对劳力和土地的占有,工业经济的价值体现在对资源和金 钱的占有,知识经济的价值体现在对智力和知识的占有。未来的人才教育,应该 以培养高技术产业化的人才群体为主。

知识经济产生于市场条件之下,又反过来作用于市场经济,引起了传 统市场经济的重大变革。如“网络经济”,电子贸易已引起了传统市场经济的一次 革命,点一下鼠标就可以使资本在世界流动。跨国公司的发展,已不同于传统的 市场竞争,已形成既相互合作又彼此竞争的新局面。宏观调控更为必要,各国如 不联合法禁克隆人,不知会是什么后果。

知识经济的社会消费,应是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 主。在人们的食物中,基因农作物产品的组合将大于传统农作物的产品。在能耗 中,太阳能、受控热核聚变能的组合将大于煤、气、石油。人们的交流,信息网 络终端多媒体机的利用将多于火车、汽车、飞机和电话。

新技术将使产业工具日益小型化,大规模的工业区和人口密集的大城 市,有可能不再新增。社会生产能力使物资财富成百上千倍地增长,却又不得不 控制这种生产能力。产业工人将成为旧产业革命时代的农民。劳动时间减少,家 庭上班将扩大,业余时间增多,人们的劳动意识、生活意识都已经发生和正在发 生改变。一周休息数天,将把人们的价值观的核心从经济转移到文化。信息产业, 知识经济的发展,金宇塔式的等级社会结构将被调整,网状组织结构将使社会成员之间达到更髙程度的平等。

过去,中国长期的小农经济社会,不仅把人的身体拴在自己耕种的土 地上,而且把人的思想也锁在一个小圈子里,仿佛世界就只有几亩地那么大,其 余的既不能了解,也不想知道。生产技术落后,生活方式固定,交通运输极不发 达,信息传递极为缓慢,造成人们的眼界狭隘,看不到浩瀚无垠、气象万千的世 界,也就看不到民族、国家、历史和未来。相当一部分人乐于攀比、嫉妒、磨擦、 勾心斗角,乃至自相残杀。今天,虽然我们已打开了放眼世界之门,但是,能够 真正站在国家,民族立场在观念上放眼世界,看看其他民族前进的步伐,进行远 距离比较,而非计较一已之私的人,还是难能可贵的。

邓小平之所以伟大,重要的一点是他通过改革开放把中国人民带进了 世界发展的洪流,把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进行世界范围的比较和研 究,彻底改变了人们坐井观天的落后状态。他反复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 部分,不准把他们当外人;科学技术是了不起的力量,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 靠科学才有希望;
引导中国走上了科教兴国的道路,使当代世界的哲学思维在我 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在量上更加扩展,在质上 更加提高。

当代的中国哲学,应当急起直追,扬弃传统,赶上时代,摆脱贫闲, 努力创造美好未来。

李开华¥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副教授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