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活动方案 > 【试析新时期非公经济对青年发展之影响】

【试析新时期非公经济对青年发展之影响】

来源:活动方案 时间:2020-01-18 07:46:33 点击:
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强劲动力。据亚洲开发银行2003年3月出版的《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介绍:2002年,非公经济产值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超过2/3。进入新世纪,连续发生的三个引人注目的事件为中国非公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强的发展动力并提供了更有利的社会环境。一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允许非公经济组织的所有者加入中国共产党。二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三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因此,非公经济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将越来越广泛而深入。作为新兴并不断迅速成长的经济形态,非公经济以其勃发的创造力和焕发的生命力吸引着广大青年,并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成长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发展。同时,非公经济对青年组织和青年工作的影响也是非公经济影响青年发展的重要方面。

非公经济对青年发展的影响

非公经济对青年发展既带来了广泛的积极效应,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非公经济对青年发展的积极效应

青年发展所涉及的主要方面是就业创业、素质培养、社会流动和参政议政等。非公经济对于青年发展的影响主要也就表现在这四个方面。

1、非公经济组织已经成为了青年就业创业的主战场。国家给予非公经济许多优惠政策,并鼓励青年积极创业。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许多青年改变了就业观念,积极到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或者以非公经济的形式自主创业。

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难题。对于青年来说,就业、再就业与创业已成为他们最具体、最现实、最紧迫的需要。2002年统计表明,16-36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人数的70。非公经济组织中的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68.l,达到1.3亿多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占了近70。另据估算,2003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近1000万,需再就业的劳动力数量达1150万人,使全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达1400-1500万人,且农村尚有1.5亿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青年占据其中的大多数,而非公经济组织将成为吸纳这些劳动力的主要场所。非公经济组织为青年就业所创造的机遇,已经与国有企业、行政部门或事业单位平分秋色。据亚洲开发银行2003年3月出版的《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介绍:私营企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提供就业岗位的源泉。

2、非公经济组织促进了青年素质的提高。非公经济之所以成功,在于其经营理念务实、市场反应灵敏、敢于承担风险、工作高效等不同于其他经济类型的独特优点。在用人上,非公经济组织比之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更加务实,更加注重工作人员与岗位的适应性;较少盲目招聘高学历人才来为企业装门面,而是有针对性地因岗找人。招聘人才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最大化为宗旨,打破了户籍、学历等局限,只要企业需要或者说对企业的发展有好处,他们都会聘用。非公经济组织鼓励员工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并做出正确决策,以促进企业发展,表现出非常强的进取与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身处其中的青年,在这种非公经济的理念与精神的熏陶下,培养和形成了“务实、高效、自立、进取、合作”的良好素质。

3、非公经济的兴起加速了青年的社会流动和群体内的阶层分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青年的社会流动不断加快。在国有企业占据绝大多数的“单位制”情况下,整个社会的社会流动非常少,青年更不具备社会流动的条件。非公经济的重新兴起并不断发展,为青年的社会流动提供了条件,促进了青年在不同行业、职业间流动。由公有制经济组织向非公经济组织的流动成为青年社会流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社会流动的加剧,就会促使同一群体内的阶层分化;不断的阶层分化,又促进着社会流动的加剧。所以,群体与阶层分化既是社会流动的结果,又是社会流动的动力。因此,非公经济组织的成长与崛起,极大地改变了青年群体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加速了青年在单位性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群体分化和阶层分化。这种分化促使青年不断加强自身修炼,提升自身素质,使自己在社会流动过程中不断地向上流动,获取更好的社会地位、财富和社会声望。正是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促使青年加强竞争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客观上也必然会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4、非公经济的兴起加强了青年的参政议政能力。青年的社会主体地位体现为在社会结构中所获取行政权力和政治资源的多少,具体表现为参政议政能力。非公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青年在经济实力上的提升、管理能力的增强,从而既为青年参政议政提供了人力资本的前提,又为社会结构吸纳青年参政议政提供了历史的必然性。到2002年底,非公经济从业人员中已有各级人大代表19998人,各级政协委员30668人。2002年底完成的“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表明,私营企业主中79的人加入了工商

联,17.4是各级人大代表,35.1是各级政协委员,29.9是中共党员。种种情况说明,私营企业主正逐渐被纳入现有政治体制。非公经济组织中的企业主参政议政,使我国政坛出现了新的政治力量,为现有政治格局提供了新的政治群体。

二、非公经济对青年发展的消极影响

1、非公经济组织的自身不足限制了青年的发展。成长中的非公经济尚存诸多局限,其不足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非公经济组织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较低、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致使青年不能持续有效地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到2001年底,非公经济组织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分别占33.76、40.54、11.26,三者共计85.56。《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说:非公经济组织在员工培训方面普遍投入不足;大多数受访组织都是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上运营。59的受访组织表明他们没有获得过任何专利,有18对研究和开发没有任何投入,46将年销售收入的1-5用于研究和开发。第二,非公经济组织的中小企业比例过大,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且容易倒闭,使青年经常面临失业的危机。在非公经济组织中,90以上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同时,个体、私营企业的出生率很高,平均每天产生新企业约900家,但每天死亡约500家。第三,用工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权益难以保障,严重制约着青年的可持续发展。从2002年发生的安全事故来看,80以上发生在非公经济组织。在部分非公经济组织中,存在严重超时加班现象。为职工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的私营企业,比例仅为20.6,而个体户仅为6.3。据《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披露:私营企业给一般员工提供的保险远远低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水平,医疗、事业和养老保险基本没有。一些企业甚至采取给少数人买保险,出了问题就采取冒名顶替的方法进行骗保。

2、非公经济组织因分布不均而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非公经济在地区分布、行业分布、规模分布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地区分布。一般说来,东部地区的非公经济组织远远多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更多地聚集了技术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的非公经济组织;中、西部地区则依次递减。据统计,2001年东部地区私营企业户数占全国的83.54,其中苏、浙、粤、沪、鲁等五省私营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比例在60以上;东部地区个体工商户占总数的73。截至2002年,全国流动人口共计12107万人,其中,从乡村流出8840万人,占73;跨省流动约4000多万,占35;从年龄构成看,16-45岁的占82.7;从文化程度看,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以上。正因为非公经济组织因地区分布不均,导致了青年在东部地区的聚集与西部地区的缺乏,也导致了非公经济青年数增多与国有企业青年数减少,致使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也使国有企业在吸引人才与增进效益上遭遇更大的困难。

非公经济对共青团与青年工作的影响

青年在非公经济组织中的不断聚积,必然要求青年组织和青年工作必须根据非公经济组织的组织性质、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以及青年的不同需求,进行适时调整,以适应非公经济组织以及青年的需要。共青团作为党和政府委托管理青年事务的机构,同时作为核心的青年组织,受到非公经济的影响最大。

一、共青团与青年工作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已经取得的成效

1、非公经济组织中团建工作全面启动、团员人数有所增长。各地共青团组织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原则,构建党工团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独立建团、联合建团、依托建团、公寓建团、社区建团、行业建团”等方式,开创了非公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新局面。截至2002年底,全国已有16.3万个非公经济组织建立了团组织,占应独立建团的非公经济组织的57.2。非公经济组织中团员青年的组织覆盖率和工作覆盖率大大提高。同时,非公经济组织中团员人数大幅增加。到2002年底,全国非公经济组织从业团员为496万名,占各经济类型中团员总数的1/4。与1997年相比,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团员增加208万名,达到342万名,增长2.6倍;从事个体经济的团员增加113万名,为154万名,增长3.5倍。在团员人数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团员流失的情况。2002年全国流入各地团组织的团员为327万名,流出各地团组织的团员为530万名,近1/3的流动团员未重新纳入团组织管理。而其中流失最多的去向是非公经济组织,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2、共青团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建立和巩固阵地的成功经验。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开展工作,与单位体制下的工作有很大不同,在组织形式、运行机制、资源整合、干部编制等方面都有本质区别。共青团组织在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处理好与企业主、企业发展、党组织、青年以及其他青年组织等五个方面的关系。企业主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团组织能否建立和开展活动。而要争取企业主的支持,最佳方式就是团组织的建立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为此,团组织就要充分调动青年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发展。同时,又要处理好与其他青年组织的关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共同维护青年职工的合法权益。总括起来,共青团要在非公经济中开展活动,就必须为企业主所理解、为企业发展所需要、为党组织所支持、为青年所欢迎、为青年组织所认同。

二、非公经济对共青团与青年工作提出的时代要求

1、从“点”到“面”的铺开与“量”的扩展是非公经济组织建团工作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建团工作虽取得不少成绩,但仍然存在“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参与决策难”、“开展活动难”等突出问题。至2002年底,有超过95未具备独立建团条件的非公经济组织未能被团组织有效覆盖,已建立团组织的非公经济组织,工作重心在“点”而不在“面”,示范意义仍大于实际的工作意义。在不同性质的非公经济组织中,建团工作相差较大。一般来说,脱胎于原有体制的合资、股份制企业的建团工作较好,而外资与私营企业较差,个体户基本游离于团组织之外。在已经建立团组织的非公经济组织中,团组织从事的活动大都具有边缘性质,由于经费紧张与青年闲暇时间较少,既不能有效参与企业发展与青年发展的有关决策,又很难组织青年开展活动。这些困难带有连环性质,未能有效形成良性的因果链。只有提高团组织在非公经济组织的覆盖率,缩小不同类型非公经济组织建团工作的差异,提高团组织参与决策和开展活动的能力,才能充分履行党的助手职能,协助政府管理好青少年事务。因此,在非公经济组织中,使共青团组织从“点”到“面”的铺开与“量”的扩展,是共青团目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关注目前非公经济组织中存在的青年维权和发展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将非公经济领域的青年工作列为重中之重。非公经济组织中普遍存在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福利待遇低、休息休假少等问题,严重威胁着青年的健康权、人身权、休息权、收入权等等。由于部分非公经济组织严重侵害职工权益,2001年,全国各级劳动仲裁委员会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5.5万件,比上年增长14.4;涉及劳动者46.7万,比上年增加10.5。因此,应将非公经济领域的青年工作列为重中之重,青年政策的立法进程应与非公经济的立法进程统一步骤,有机结合。为有效地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开展青年工作,就应该突出重点,集中精力,着力研究非公经济组织中青年工作的相关问题。同时,在建立和完善非公经济相关法律过程中,要及时把与非公经济有关的青年政策纳入立法进程之中,从而达到两者相互协调,有力地促进非公经济与青年工作共同发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