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规划方案 > 制度和策略_高考制度改革策略认识影响对策研究论文(共7篇)

制度和策略_高考制度改革策略认识影响对策研究论文(共7篇)

来源:规划方案 时间:2019-11-18 08:28:50 点击:

高考制度改革策略认识影响对策研究论文(共7篇)

高考制度改革策略认识影响对策研究论文(共7篇) 第1篇:顺应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 一、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思维模式 第一,更新优生概念。首先,优生是一个相对概念,孔子弟子三千, 贤人72,他的优生率只有2.3%,孔子弟子优生比例是很低的;
而高考升学率已从 很少部分学生可以升学扩展成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升学,仅从升学角度讲,优生 的概念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其次,优生校际化、班际化也会发生变化,由于实行 选课制,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了过去行政班的范围,跨班、甚至跨校选课也成 为可能,优生不再属于某个班,甚至某个学校,因此,学校应将优生概念放在一 个更大的空间来思考。

第二,反思教学模式。近些年,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要在新的时期 高位求进,追求高考新的突破,在相同的生源状况下应该看谁的教学模式先进、 科学。换言之,学校应针对自己的生源实际,构建校本教学模式,探尋人才培养 的新路径。

第三,通过对点定位,落实面向人人的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做 到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高一开始就关注和思 考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针对不同学生,针对学生差异,结合高一学生兴趣初显、 才华初露的特点,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得 到足够的关注。

二、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关键任务 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求学校 明确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

第一,基于立德树人的宗旨,这是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

第二,基于学校的价值追求。结合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实际,体现 学校特色,在课程建设中促进学校发展。

第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变知识点教学、考点教学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以学科素养的达成度为基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 进学生的发展。

三、建立新的教学组织形态,适应新的教育教学需要 第一,《实施方案》中,统一高考科目设置的语文、数学、外语,不 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这与现行高考的差异在于:数学不再分 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考生的起点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层次就显得更加明显;

外语提供的两次考试机会,学生个体学外语所耗时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从这两个 角度讲,分层教学的教学组织形态呼之欲出,传统单一的班级授课制遇到挑战。

第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既是学生高中毕业的重要依据, 也是升学的重要依据。作为高中毕业的依据,学生要完成符合毕业学分的要求;

作为升学的依据,考生要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 选择3个科目计入高考成绩。这样,选择走班的教学组织形态应运而生。编制选 课指南,完善选课系统,探索走班形式等都是学校的配套行为。

作者:张杰 第2篇:试点区物理高考制度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 实施意见》,该意见提出2014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并将上海市和浙江省作 为试点区,试点区从2014年秋季开始对刚入学的高一学生实施新的高考制度。

2014年9月9日,浙江省印发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2014年9月18日,上海市印发了《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 案》,标志着两地拉开了高考改革的序幕。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试点区物理高 考制度的特点,以及该制度的实行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的影响及产生的问题, 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应对的措施。

1试点区物理高考制度 1.1试点区物理高考考试制度 通过研究浙江省和上海市的高考改革方案,我们发现两地的物理高考 考试制度有一定的相似度,都是主要从高考模式、考试机会、单科满分及赋分方 式上进行改革,但具体细节又略有不同,如表1。(1)均采用选考模式,但选考科目有差异 对于浙江和上海所采用的选考模式,具体而言:高考考试科目由“必 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两部分组成,“必考科目”是语、数、外三科;
“选考科目” 是学生自主选择的三科,“选考科目”有一个选择范围,浙江省的选择范围是政、 史、地、物、化、生、技(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7门(简称“7选3”),上海 的选择范围是政、史、地、物、化、生6门(简称“6选3”)。其中,物理都是作 为选考科目中的一门出现的。也就是说,学生高考是否考物理,完全取决于学生 自己的选择。

(2)考试机会不同 浙江省的高考方案中给学生提供了两次选考科目的考试机会,上海的 高考方案中给学生选考科目一次考试机会。浙江的考生选考物理的话,在其高中 三年中,省里会组织4次物理选考考试,分别在高二和高三上、下学期的10月份 和4月份,考生可以选择其中2次时间参加考试,取其较高的一次考试成绩作为高 考成绩。上海的考生选考物理的话,将在高三下学期的5月中下旬参加考试。

(3)单科满分不同 对于浙江选考物理的考生,其物理一科高考的满分是100分;
对于上 海选考物理的考生,其物理一科高考的满分是70分。

(4)均采用等级赋分,但等级不同 浙江和上海对选考科目的赋分都采用了等级赋分,也就是说,选考物 理的考生的物理高考成绩并不是他的物理卷面分,而是通过等级划定的分数。以 上海市为例,上海的等级赋分有A+、A、B+、B、B-、C+、C、C-、D+、D、E 共11级,分别占5%、10%、10%、10%、10%、10%、10%、10%、10%、10%、 5%,其中,A+为满分70分,E计40分,中间每个等级相差3分。一次考试中,如 果一名考生的卷面分在所有参加考试学生卷面分的排名中排在前5%,那么不管 其卷面分是多少,他的等级都是A+,高考成绩都是70分,如果其排名在前6%到 前15%,那么不管其卷面分是多少,他的等级都是A,高考成绩都是67分。浙江 的等级赋分方式与上海类似,只不过由于浙江的单科满分是100分,所以浙江的 高考成绩划了21个等级,每个等级的百分比从高到低分别是:1%、2%、3%、4%、 5%、6%、7%、8%、7%、7%、7%、7%、7%、7%、6%、5%、4%、3%、2%、1%、不超过1%。

1.2试点区物理高考招录制度 (1)专业报考 不管是浙江的“7选3”还是上海的“6选3”,考生的选考科目都有3门, 那么学生选择不同的科目对其高考报考专业有没有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高校 会提前给出不同专业需要考生选考的科目,每个专业会设置0到3门选考科目。那 么,对于设置了选考科目的专业,学生要想报考,只要选考了高校所设选考科目 中的1门即可。比如:北京大学的地质学类专业设置的选考科目是“物理、化学”, 那么考生如果想要报考北京大学的地质类专业,就必须选考一门物理或者化学, 当然也可以物理和化学都选考。

(2)高校录取 在录取批次上,两地的高考改革都采取了合并录取批次的措施。浙江 省的高考从2017年起,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上海市的高考从2016 年起,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在投档方面浙 江省和上海市不同,浙江省的“实行专业平行投档”说的是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考 生按“专业+学校”的形式填报志愿,首选的是专业,其次是学校,在专业里选学 校;
上海市的“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说的是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考生按“学 校+专业”的形式填报志愿,首选的是学校,其次是专业,在学校里选专业。

1.3试点区物理高考制度简评 (1)选考扩大学生选择权,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浙江和上海物理高考制度所采用的选考模式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 兴趣去选择是否选考某门科目,相比于文理分科而言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利。学 生选择权利扩大,学生高考考上自己感兴趣专业的可能性更大,大学学习也会更 加积极主动,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2)考试机会多少的优劣 相比于上海市给每位考生1次机会参加选考科目的考试,浙江省给每 位考生2次机会参加考试有其优点,也有其弊端。其优点是打破了高考长期以来“一考定终身”的桎梏,给由于考场紧张、身体不适等各种原因导致考试成績不理 想的考生多一次考试机会。其缺点在于:一方面由于每次考试试卷难度、参加考 试的学生人数、学生学习程度等因素的不同,会给不同场次考试之间学生成绩的 可比性带来挑战;
另一方面在2次考试机会下,学生如果第一次考试不理想,在 准备第二次考试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压力。

(3)等级赋分的好处 相比于传统的卷面分,等级赋分用考生卷面分在群体中的排名给学生 赋分,增加了考生不同科目之间分数的可比性。同时,对于浙江的考生来说,等 级赋分也提高了他们参加某次选考考试所获成绩与其他考生参加其他场次选考 考试所获成绩的可比性,提高了不同场次考试对每位考生的公平性。

(4)高中生对物理的重视有赖于高校合理设置选考科目 高校选考科目的设置对学生选考有很大影响,以武汉大学的光电信息 类专业为例,该类专业设置的选考科目是“物理、化学”,那么就有可能导致部分 想报考该类专业但又担心自己物理考不好的高中生,通过只选考化学,不选考物 理的方式进入该类专业就读,那么对这类学生而言,其物理基础的不足会让自己 将来的学习受挫,也会使高校的教学受到影响。所以,高校需要合理设置专业选 考科目,给高中生正确引导。或者说,可以给高校更大的选考科目设置权限,对 于某些交叉学科类的专业可以要求考生必须选考多门科目,比如“能源化学工程” 这样的专业,可以要求学生同时选考物理和化学才能选报。

2试点区物理高考制度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影响 为了研究试点区物理高考制度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影响,本文通过 对浙江和上海的高中教师的问卷调查,对部分高中物理教师访谈,以及在试点区 中学的实地考察,得到以下结果。

2.1对学校的影响 (1)大多数高中实行走班制教学 “选考模式”在扩大学生选择权的同时,会导致学生多样化的选择结果, 浙江的“7选3”共有35种组合方式,上海的“6选3”共有20种组合方式,按照传统分 班方式上课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普通高中大多选择实行走班制教学。本文对浙江、上海27所高中的调查结果如表2。

表中“其他”表示有部分学科走班。从表2可以看出,大约80%的学校 都实行了走班制教学。

(2)部分高中出现师资分配问题 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可能导致一所学校中某门科目选考的学生比较 少,该门科目的教师相对过剩,或者某门科目选考的学生比较多,该门科目的教 师相对不足。针对27所高中的调查显示大约一半的学校都出现了某门科目任课教 师多余的现象,70%以上的学校会出现任课教师不足的现象。而通过访谈发现, 物理学科最容易出现学生选考人数少,教师多余,并且在一些比较差的学校这种 现象表现得更加明显;
地理学科则是最容易出现任课教师不足的学科。

2.2对教师的影响 (1)教学进度变快 对高一和高二的物理教师的调查显示,浙江的物理老师普遍反映教学 进度加快,上海的物理教师有些反映教学进度加快了,有些反映没有明显变化。

这可能与两地选考科目的考试机会有关,浙江的选考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如果 学生要参加两次考试,最晚也要在高三学年的10月份和4月份参加,这就需要学 校的物理课程在高三10月份之前就结束,并给学生一定的复习时间,所以教学进 度要比原来加快一些。而上海的选考科目只有一次考试机会,时间在高三下学期 5月中下旬,跟统一高考时间相差不多,所以教学进度方面并没有很大变化。

(2)课下与学生沟通机会减少 由于走班制的实行,学生上完一节课要准备去下一个教室上课,课间 的10分钟很难再有时间向老师咨询一些问题,大多数老师反映课下与学生交流沟 通的机会减少。

(3)班主任工作复杂 通过调查,教师们反映实行走班制后,班主任工作变得复杂,主要表 现在管理和了解学生学习两个方面。首先,走班制会给学生逃课带来便利,某一 节课上缺了学生,任课教师很难知道学生是哪个班的,上节课在哪里上的课,班主任管理起来也麻烦;
其次,学生分散在不同的班级上课,班主任想了解班里学 生的学习状况就比较困难,需要跟许多老师进行沟通了解,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集 体教育的机会减少,课间想找学生单个沟通也比较麻烦(难以确定学生位置)。

2.3对学生的影响 (1)选择权利扩大 对于浙江考生而言,从文理分科到“7选3”,从选文科或是理科到35 种选择,学生的选择权得到扩展;
对上海考生而言,改革之前上海是从政、史、 地、物、化、生中“6选1”,但现在是“6选3”,学生的选择权也扩大很多。

(2)选择不仅仅以兴趣为依据 研究中发现,虽然学生的选择权利扩大了,但学生在确定选考科目的 时候,并不仅仅以兴趣为基础。他们首先考虑的是选考科目在报考时能够选择的 专业多不多,其次才是他们对这门科目感不感兴趣。

(3)学习负担加重 教师们普遍反映,新的高考制度下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对于浙江考 生而言,教学进度的加快,需要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习负担 自然加重;
对上海考生而言,原来的高考科目只有4科,现在高考科目增加到6 科,学习负担更是加重很多。

3试点区物理高考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1学校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学校遇到的问题主要是是否实行走班制和选考模式下的师资分配问 题。

对于是否实行走班制的问题,学校首先应从保障学生选择权利的角度 出发实行走班制,但是可以根据学生选考的具体情况决定走班的人数。比如:如 果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学生人数很多,就可以将这一部分学生组成若 干相对固定的班级,进行传统的班级教学,对于某些科目组合如果选考人数较少, 则实行走班制教学,同时在走班教学中探索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管理模式。对于师资分配问题,学校一方面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师资情况建议学 生选考。学校各科有多少位老师,能提供給多少学生上课,跟学生和家长讲明白, 对于选考人数过多的科目让部分学生改选其他科目;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区域内 教师流动解决,比如:A学校的物理科目选考学生较多,B学校的物理科目选考 学生较少,可以让B学校的物理教师到A学校任教,缓解两校的师资问题。

3.2教师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教师遇到的问题是教学进度变快、和学生沟通机会减少、班主任工作 复杂。

对于教学进度变快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对于简单的内容, 学生容易掌握的地方,通过合并课时来加快教学进度,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建议教师不要刻意加快教学进度,要让学生打好基础。

对于课下与学生的沟通问题,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工具加强与学生的沟 通指导。例如:利用QQ让学生及时反映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及时予以反 馈,采用微信推送重难点习题等。

对于班主任工作问题,学校分班时应该尽量将选考相同科目组合的学 生分在一个班级,这样班主任想要了解班里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沟通的任课老 师相对较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

3.3学生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学生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如何科学选考和学习负担加重的问题。

对于科学选考,建议学校为高中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帮 助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些职业特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发展与 课程选择的关系,做出科学合理的选考。

对于学习负担加重的问题,建议学生一方面充分利用初三毕业的暑假 时间,提前预习高中课程,另一方面学习高中课程时注意跟老师、同学沟通,掌 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通过分析试点区浙 江和上海的高考制度,我们发现这轮改革确实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高中主要的学习科目,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但是这 需要高校合理设置各专业的选考科目,或者应该给予高校更大的权力,规定考生 在报考某些专业时必须选考某两门甚至某三门科目。同时,“选考模式”的实施可 能要求普通高中实行走班制教学,普通高中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走班教学和 学生自主选考带来的多种问题,包括师资分配、对学生选考的指导等各方面。这 样高考改革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既有利于学生发展,又有利于高校选拔和培养 人才。

作者:周东营 第3篇: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变迁与路径选择 前言:高考制度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层次人 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考制度在其考试形式、内 容以及命题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梳理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变迁方式、 因素,有助于对高考改革制度的路径选择进行理性展望。

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高考已经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 甚至整个中国教育的兴衰成败,意义重大。在高考制度历史演进过程中,走过了 一段艰辛的路程,只有认清高考改革的方式、要素,汲取改革经验,揭示高考制 度变迁规律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确保高考的科学与公平,彰显制度正义。

一、高考制度改革的变迁内容分析 (一)变迁方式 从目前我国高考改革形势上来看,高考改革制度变迁的方式具有多元 化,但最为基础的变迁方式要数强制性与诱导性。我国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 国家对于高考所做的相应改革一直没有停止,从全国统一试卷到全国多份试卷, 从单一选拔再到多元化录取方式,回溯39年间高考制度的演变历程,高考制度具 有着历史传统基因,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和前行。伴随着国家社会体制的日益完善, 高考制度受到国家政治制度性质以及社会运行体制的影响,在我国实施计划经济 改革之初,选择了“自上而下”的主导型制度的变迁方式。纵观我国自改革之初到 现今的高考制度中各种局部变迁情况来看,从改革开放的标准化考试再到分省命 题政策的推广等,都是基于国家对于现阶段的社会建设人才的需求以及为了改变 基础教育发展状况而做出的主导性的变革。其变革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输出人才的最大化或是追求风险最小化,从而进行的制度创新。

(二)变迁因素 从我国高考制度演变过程中分析,高考制度具有着明显的路径依赖特 征,其演进规律受到国家政治、经济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制约,高考制度 结构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的制约。高考 制度之所以受到传统文化的约束,主要是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我国封建社会 中主要受到儒家文化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影响,并将此理论思想作为培养社 会人才以及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将科举制与儒家思想相融合,在实际 的应用中不仅为广大考生提供了平等考试的机会,同时还大大的减少了封建社会 里人才流动的交易成本,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现行 的高考制度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与科举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在制度的结构上 还具有许多相似之处。科举制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前的高考制度,并在社会层 面产生负面效应。如社会中出现的状元崇拜现象。与此类似的现象所产生的消极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高考改革的步伐。二是政治因素的约束。我国高考制 度变迁利用了强制性的变迁手段,是由政府出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形成的自上而 下的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方式。高考制度在变迁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的影 响,使得高考制度在短时期内其制度结构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由于我国受到城 乡差距的影响,高考制度还是受到大多数人的信赖,尤其是身处经济条件落后的 偏远地区,很多考生还是希望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说来,高考制度 的变迁不仅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已经上升为是社会性问题,其实更是一个政治性 的问题。

二、高考改革变迁路径选择 (一)从单一考试向多元化评价转变 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要着眼于克服单一化考试出现的弊端,以 此来适应不同高考中的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上的教育形式的差异化要求,改变高 考教育制度模式,在逐步完善中形成多元化考试、多元化招生的考试体系,在此 过程中制定出完善的多元化考试评价制度,进而促使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各种教育 制度与多样办学相融合,形成全方位的高考教育新模式。高考教育制度在改革中 的历史教育轨迹决定了高考制度变迁的发展方向与路径的选择,具体有:扩大高 效的自主招生规模,增强学生填报考前志愿的独立性,完善高考教育机构的服务 性以及降低基础教育评价的依赖性等。(二)从单一选择向“赋权增能”转变 从赋权增能的观点来看,其基本假定是每一个人的身上都蕴涵着能力, 透过赋权增能历程将其能力引发出来,同时它也是一个赋予权能,授与权力的历 程,尊重考生、高校等各层级系统的自主性,在赋权过程中同时也要求责任,要 求组织或个体负起专业责任,唤醒个人或组织的能力与责任意识。高考制度中高 招规则限制考生高校的选择权。伴随综合素质评价的全面展开,不但给高校更多 的选择权利,同时也给考生更多展示自身价值的机会。故此,高考制度中理应进 一步厘清综合素质评价中考生和高校两者间的关系,科学、公平的分配权利,通 过赋权,唤醒制度本身对人的关怀,从而增加高考制度本身的效力。实现所有的 学生选择最合适的高校,所有的高校挑选最合适的生源,切实保证双向选择制度 达成制度效能。

综上所述,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对于高考 制度起到了双重的影响,并以此而长期存在,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内高 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的状况,并持续影响着高考制度的变迁。因此,我国必须 制定出科学严谨的高考制度规划,并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面向社会,建立出完善 的多元化教育考试评价制度,以此来为高考制度的改革树立正确的方向。

作者:喻冰洁 第4篇:高考制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与对策 高考制度改革: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探索“外语 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2016年进一步确定高考制度改革将于2017年在全 国范围推行。英语科目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分值仍为150分。学生可多 次参加,取最好成绩计入高考。

政策解读:
社会上对英语教育的不满由来已久,认为现行英语教育体制培养出的 学生大部分是“聋哑英语”,“高分低能”。且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此次改 革首次打破高考形式的一考定终身,实行英语科目一年两考。成绩三年有效。通 过改革试图引导英语回归语言学科的本质。改革后的英语社会化考试将更加突出英语的语用目的。

一、社会化英语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笔者在不同地市的学校及网上进行了广泛调研,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社 会化英语考试不太可能采取现有的雅思或托福,最大可能性是由国家委派独立的 第三方建立一种全新的考试模式。因未来的英语社会化考试将突出语用目的,而 语言首先是用来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故业内及笔者皆认为听力在考试中的比重会 增加,客观题目比重会降低,增加主观表达题目的设置,使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 得以考查与体现。尤其是写作题目会更加注重真实语境的设置。从而使英语写作 体现交际功能。确切信息还待官方发布。[1] 二、高考制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英语传统教学理念与方式将被颠覆。

传统的英语教学重阅读、词汇与语法,而对听力、写作强调不足。口 语几乎没有涉及。而社会化考试强调语用,增加听力、写作分值,增加主观题比 重,且可能增加口语考试。这无疑将颠覆传统英语教学。英语教学到底该如何实 施将不得不从头摸索。我们的教育领导部门自身如何转变工作内容与重点,又如 何帮助引导老师做好转型?[2] 2.社会化考试给培训机构带来商机,公立学校有可能会被边缘化。

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交由非政府机构负责。一年两考,三年六考对 于社会辅导培训机构是一个利好。这意味着他们会有持续不断的生源,而且人数 也定会大幅增加。另外,也会有家长和学生更青睐社会化办学机构,而放松或放 弃在公立学校的在校学习。如果学校不予以重视,积极应对,我们的公立教育便 有可能被边缘化。

3.教师的工作生活受到影响与冲击,进一步影响公办教育。

实行英语社会化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如果学生在高一就考 出了理想成绩,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将精力用于其他科目的学习,而不再学习英语。

学习英语的学生减少,需要的英语老师也就相应减少。那么被精简下来的老师如 何安排?他们的工作、生活将受到极大影响。另外,社会化办学及培训机构获得 发展,需要扩大规模,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高薪聘请公办学校精英教师,导致公办学校的人才流失。

4.教材编制与课程设置需做出相应变动。

考试形式与内容的变化必然要求教材的重新编制。新教材是由国家统 一编制,还是交由地方甚或是学校自己去处理?学生如何编班,采取何种形式授 课?课时如何安排? 以上问题如何解决是我们的教育部门必须审慎面对的。

三、对策:
1.此次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这是一次从根源上的变革对此,教育部 门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引导英语教师放下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根据新要求探索 新思路,研究新方法。比如可以进行现场讲座、培训;
还可以举行在线研讨;
举 办英语教育教学创新观摩课、论文大赛等,促进老师尽快适应新型教学。无论对 个人,还是对于一个地市而言,只有积极适应、开拓创新方能求发展;
抱着陈旧 的观念和做法不放注定被时代淘汰。

2.面对高考制度改革给社会化办学培训机构带来的商机,及公办学校 被边缘化的潜在危险,我们应积极应对。帮助公办学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改善 学校教学设备,为老师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提高英语教师综合素质。另外政府还 需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使公立学校能够留住杰出人才。教育是一 项育人的事业,但收入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之一。追求更高的工资是无可厚非的。

3.教育部门和学校还要做好可能出现的公办学校英语教师岗位不足 的问题。学生在高一或高二考出个人理想成绩后不再修英语导致教师有剩余。这 些老师的工作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其他老师也会人心浮动从而影响教学,解 决办法之一是可以将教育教学工作内容更加细化。让老师们的工作更专业化,更 具体。发挥老师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如像大学那样设置写作课老师,听力课老师, 阅读课老师等。

4.考试形式与内容的变化必然要求教材的重新编制与英语课程及课 时的相应调整。教材最好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制。这样既能保证教材质量又确 保了教育的公平性,但如果不是统一编写,地方教育部门就应考虑与英语教育教 学先进地市合作开发高质量教材或直接引进高质量教材。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 依托。其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我市英语教学水平。考试内容与形式变了,英语课程与课时的设置也需深入考虑如何调整 与设置。如是否应该开设听说课,写作课等。每周多少课时才更合理也是需要预 测与考证的。英语是否可以考虑实行年级范围的分层教学。打破原有的班级,按 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编班。这样便于老师因材施教,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提高 英语也会更快速。因为这样的教学兼具了社会辅导机构的部分职能。而教学的针 对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更富成效。公办教育对学生和家长而言也才会更具吸引力。

[3] 结语:
任何改革都是新生事物,具有蓬勃的生机,又将无法避免地带来这样 那样的问题。所有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进行勇敢的探索,并通过实 践去检验、修正、完善。但正因改革我们的教育才更有希望,才能更加健康的发 展!所以,我们不应拒绝变化。我们需要做的是积极面对,身体力行! 作者:沙俊燕 第5篇: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高考制度改革探究 一、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 高考制度原本具有社会选拔与教育引领两种核心功能,但由于社会功 能紧迫性与教育功能间接性的存在,高考改革往往重视社会功能而忽视教育功能。

当高考受到社会各界欢迎的时候,它对教育的影响却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高考 作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在它试图通过自我变革来顺应社会需求时,却让基础 教育变得无所适从,甚至不惜背离教育规律来顺应高考制度。形象地说,高考制 度将应试教育的火花煽成了一股浓烟,又熄灭了素质教育的星星之火。

二、高考制度弊端产生的原因 1.高考弊端产生的原因,首先是高考本身的特性导致的。高考具有片 面性,高考所考查的内容是相对有限和片面的。在片面性的影响下,为了追求高 的升学率,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出现了对知识明目张胆的功利主义,对高考所考 查的知识以外的内容视而不见,认为这样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

2.是我国长期以来运用传统的“二元智能理论”这一标准来评价学生。

传统的二元智能理论主要是指人们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它所考查的内容非但有限,而且不科学,左右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个性张扬和特长发 展起到了束缚及压抑作用。

3.从高考改革实践来看,高考的地位越来越高,教育对高考的希望也 越来越大,但从高考改革进程来看,它对教育因素的考虑却并没有因而得到相应 的增加。尽管高考一直被视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高考改革的动因却很少来自 于教育内部,高考改革也较少关注教育自身的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笔者认为,高考制度的改革应当:
1.参与高考改革的主体多元化,加强高考改革与社会、学校、教师和 学生的对话。一线教师有更多切身的教学体验和清晰的认识,学生对选择什么样 的发展方式以及什么样的教育能让自己身心愉悦、全面发展也有更深刻的感受, 因此改革必须倾听他们的心声。

2.变革考核的内容。多元智力理论呼唤要在真实的场景中评价学生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评价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要尊重并评价学生发展的差异 性等。高考成绩只能是决定性因素中的一项,平时的成绩、表现,学校或教师的 推荐意见等都应该加入进来作为考虑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3.改革考试与招生的形式,加大高校自主权,并给予考生一定的自主 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以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 人才培养。”高校需要有权加大自主招生的力度(5%是远远不够的)、有权自主 组织考试、有权将高考时间与其他高校的时间相互错开。“个体智力的发展方向 和程度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学生也应该有根据成绩和需要选择 学校的权力。

4.完善特长生考试制度。由于“每一个体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 独特的表现形式”,因此高考应该促进学生特殊才能的充分展示,应该帮助学生 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具体的做法可以是:通过增加特长 生招生比例,以此来提高学生和高校对特长培养的重视程度。

5.改进分数统计与解释的方法。学生在培养和发展各种不同的智力时 所花费的努力并不是等同的,因此简单地将原始分数相加的分数统计方式不合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分值同为5分的题,考生A做一个高难度的数学代数题与考 生B做一道简单的政治选择题所需要的努力是不同的,简单地算总分就无法体现 公平。统计出考生总成绩的加权平均数,排名按照考生各自的加权平均数进行, 这样的方法也许更科学。

6.适当增加考试的次数。目前我国固然不能像美国那样每年有五、六 次的高考,但是适当增加一到两次未尝不可。从之前北京、天津、上海、安徽等 地的春季高考“叫好”不“叫座”的结果可以看出,春季高考的真正实施,需要赋予 其与夏季高考同等的地位,需要各大高校积极配合,参与招生,还需要让考生及 家长充分理解并接受,提高学生参考的积极性。

无论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还是从本地的实际需要出发,高考制度 改革措施的提出与制定都应体现全面性、客观性和适切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 展、教育的整体进步和不同地区社会的总体稳定。在实践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 也都有权利和义务去总结经验,灵活把握。我们的社会是极其现实的,它对人才 的选择更趋于理性、务实。哪一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有血有肉充满生机和活力 的人的天堂,高考的改革才可以说真正做到以育人为本了。

作者:伍衡燕 第6篇:对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和应对策略 随着新一轮考试制度的改革,个别省市已经开始实行英语学科一年两 考或者三年多考的模式,这将改变过去英语作为高考科目一考定终身的情况。这 样的改革立即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归纳起来,主要观点无非两种:一种持赞 成态度,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这样的改革将会大大减轻学生的负担,可以 自由选择参加某一次考试,并且选择自己最理想的成绩计入高考成绩,这样的设 计对于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进步,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另外一种观点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样的做法无疑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负担。过去是 三年学习,最终一次考试解决问题,而现在则变成一年两考或者多考,无疑促使 学生进行多次备考,从而一次次经历备考的心理煎熬和摧残。因为除了满分以外, 所有的成绩都是相对优秀的,为了在最终的高考中获得较好的优势,学生必将一 次次参加英语学科的应试,直至用完最后的一次机会。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学 生的负担是增加了呢,还是降低了呢?当然,这些都是社会人士对新的高考制度 改革的一面之词,或许各自的观点中都有着一些合理的成分,也有着一些不合理 的成分。对于师生来讲,议论归议论,作为一种制度的改革,这已经是一种趋势,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想方设法去适应这样的趋势,看看具体应该如何做,才 能应对这样的改革举措。

一、放下包袱,轻松上阵,打好基础是应对高考改革的前提。

对于河北省的高考学生来讲,至少这一届学生无缘新的高考,因此, 我们只需按照既定的学习和复习策略备考就行了。毕竟,这一届学生仍然实行“3+ 综合”的高考模式,英语作为其中的“3”分之一,占到150分的成绩,它的成绩将 影响到高考总成绩,影响到高考后的志愿报考和选择。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决定 木桶盛水多少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因此,对于有可能 是我省最后一届参加“3+综合”高考的学生来讲,要正确对待高考中英语学科的地 位,做到如果是优势学科,就要继续保持这种优势,如果是弱势学科,就要想方 设法提升这个学科,从而使得总成绩更突出。

即使是面对新的高考的考生,未来真的实行一年多考,我们也没有必 要过于关注这样的改革趋势,而是要把目光和精力放在日常学习和努力上,首先 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计,看看自己中意的未来职业对英语学科的要求如何, 是要求比较高呢,还是一般呢?根据这个评估情况作出选择,而不用非得在英语 这一学科上获得最优秀的成绩。举个例子,如果我们为自己的未来设计的是一个 外交官的工作或者是一个翻译的职业,那么,我们必须追求较为完满的英语学科 的成绩,因为这样的职业选择对于外语成绩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我们将来要从 事的是考古专业方面的事情,那么,对于英语成绩我们完全可以过得去就行了, 就没有必要非得在英语学习上争一个高低上下,因为这样的专业对英语学科的要 求没有那么高。其次,无论如何定位未来,我们都需要放下思想包袱,轻松上阵, 扎扎实实地努力,毕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做了,在英语学习上尽最大努 力就行了,就可以无悔了,完全不必纠结到底会获得什么样的英语成绩。

二、听说读写,练好功夫,掌握方法是应对高考改革的法宝。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重要基本功,无论高考怎么 改革,最终的考核总要归到这四项技能上。对于应对高考改革来讲,我们练好听 说读写这四门基本功就可以了。可以这样说,练好基本功,什么考试都不怕。

如何训练这四项基本功呢?我想没有特别的诀窍,答案就是一个多练。

比如对于听这一项能力的提高来说,离开了多练,想提升听力是不可能的。换句 话说,听力水平的提高,就是依靠多听。课上要注意听老师的发音,不断地自我模仿和训练,还要听同学们的发言,不断依靠揣摩,更要听录音机放磁带,一遍 一遍地听,不断地模仿,只有这样我们的听力水平才会提升,没有这样的艰苦的 训练,听力水平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大的提升。如果经过了这样的艰苦训练,那么 无论应对什么高考中的听力测试都会感到轻而易举。再如能力的提高,在目前的 高考考试中,说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写作呈现的,随着新的高考制度和考试制度的 改革,很有可能将口语作为英语学科的一项基本能力提出考查要求,为什么呢? 我认为,毕竟英语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语言应用 主要是和别人进行交流,从这个角度讲,英语口语进入高考考查的可能性就大大 增强了。因此,作为英语学科的学习来讲,我们一定要从一开始就重视对英语口 语的训练,不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适应未来可能的英语高考制度的改革。

当然,如果英语考试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如我们所说,将英语口语测试纳入高考之 中,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对于一门语言学科来讲,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提 高了,学习的真正目的达到了。

总之,无论高考怎样改革,我们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练好听说读写 四项基本功,就可以轻松应对,想得太多,反而容易成为负担。

作者:陈凤仙 第7篇:创新教育视阙下的高考制度改革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创新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一种不同的新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 念,它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 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与解决如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探究的精神以及基本独立操作和实践能力。其具有 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超越性。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发现问题和解决 问题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注重继承的同时,更强调对现实的突破 和对未来的创新,是一种超越传统的教育。

2、主体性。反思当前的教育现状,由于受传统集权式教育体制的影 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往往表现出来缺乏个性、动手能力差、创造力不足,难以适应时代的创新需求。而创造性正 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激发人的创新潜能为宗旨的创新教育,从这种 意义上说,正是体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

3、全面性。创新教育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 不少中小学校以牺牲学生全面发展为代价,在教育过程中轻视学生能力培养、抑 制学生个性发展、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将全部教学重心都放在考试上,盲目追求 所谓升学率,导致培养的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而创新教育旨在让学生学习知 识、技能、文化的同时,注重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创新教育对高考制度改革的要求 创新教育作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一项重大举措,必然会带来对 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系列变革,这不仅反映在教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 而且也体现在高考这一国家的根本考试评价制度上。高考制度的改革创新是推进 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二者相互影响。结合创新教育理念,新一轮高考制度的改 革将体现以下几种趋势:
(一)考试评价内容要体现发展性和过程性 新一轮的高考制度改革,应在保留原有的全国统考的基础上,积极构 建过程性评价机制,包括对学生整个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道德品 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与考核,从而缓解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沉重的心理压力, 全面、真实反映学生的内在水平与能力。此外,我们还应改变过去那种孤立、单 一、书面理论本位的考试评价模式,在考试和录取中注重对学生相关学习发展能 力的动态过程性考核、评价。即不仅关注学生的过去和现在,更关注其未来发展 的潜力。

(二)考试评价重点要突出创新性 创新教育重视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彰显。因此,在创新教育 理念下,高考制度改革要从考试内容、标准、命题、评分等方面重点体现其创新 性原则。首先,创新素质的考核应当成为高考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有 利于创新的素质,如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逻辑分析能力、健康的心理 品质、道德修养等;
另外,在命题上,改变以往客观性试题比重过大,难以体现 学生思维方式、推理过程、分析应用知识能力等弊端,用探究性、开放性和新颖性的试题来考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品质;
在评分标准中,克服对标准答案的过分 追求,千篇一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与独特 的做法,启发学生有创见的思维。

(三)考试评价过程要尊重学生主体性 创新教育重视人的主体精神的发挥,鼓励挖掘教育对象创新潜能,具 体表现在考试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对考试的认同感。传统“应 试教育”对学生始终实行“自上而下”的评价活动,考试评价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教 育者手中,他们单方决定了考试的标准、方法、内容等各个方面,作为受教育者 的学生个体只有接受而没有选择的权利,具体表现在现有高考制度片面强调对学 生共性的考核,而忽视了其个性差异。因此,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应按照相对统一、 注重个性、全面衡量的要求设置招生考试科目,进一步增加考试的灵活性和选择 性,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自主选择发展方向,使自身创新能力 的培养和发展具有内在动力,使高考竞争产生的“两极分化”变为“多极发展”,以 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多层次创新人才的需要。

(四)考试评价标准与手段要实现多样化 传统高考制度的弊端在于评价标准的唯一化和手段的单一化,表现在 用书面考试这“一把尺子”去度量所有的学生,去体现所有考试科目的要求,出现 了“纸上考实验、考品行、考实践”等怪现象。这种“纸上谈兵“的评价标准不适合 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创造性潜能发展的需要,新的考试评价标准必须以学生的智力 特点为基础,提供适合于其自身的多样化评价标准和方法。在保证基本知识的基 础上,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个性特长的考察。

三.创新教育视阙下高考制度改革的途径 (一)树立新的考试评价观念体系 1.人才观 高考作为国家和高校选拔、评价人才的一项重要手段和尺度,其标准 的制定,往往来源于国家和高校对人才选拔标准的主流认识。传统的应试教育往 往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而忽视学生能力及个性品质的发展性考察, 所以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应转变思想观念,建立新的科学人才观,即:一要具有 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
二要具有良好的思维素质;
三要具有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