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驻点 > 丝绸之路的著名故事 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

丝绸之路的著名故事 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

来源:驻点 时间:2019-08-15 17:43:05 点击:

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

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 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 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在世界文明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今 天更成了国人关注的焦点。然而人们在热情谈论这条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时,却 很少问问它是否真的可以称为“洲际商贸大通道”,或者称为“和平友谊之路”。

在近代以前的历史上,这条丝路曾经是世界上路程最远、为时最长、 同时意义也最重要的国际商道。早在两千年前,罗马地理博物学家老普林尼 (Gaius Plinius Secundus)说道:“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 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他还说:“保守估计, 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 (Sesterces)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虽 然他说的贸易数字无从证实,但这段话也表明:早在公元之初,丝绸之路已把欧 亚大陆两端的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以及中间的印度联系了起来。

然而,丝绸之路的经济意义不宜夸大。

首先,交通运输方面,这条丝路是一条极尽艰难险阻的路程。它在历 史上经历了不少变化。在汉代,它西起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经西亚、中亚,最 终到达中国的首都长安。到了唐代以后,丝绸之路覆盖范围扩大,西起地中海东 岸与黑海沿岸港口城市(例如亚历山大港、大马士革、阿勒颇、君士坦丁堡等), 经过里海南部进入亚洲,穿过巴格达,分为几条支路穿过内陆地区,再汇集于咸 海附近,然后在中亚的布哈拉开始分路前往印度的德里与阿格拉。经过布哈拉, 到达帕米尔北部的撒马尔罕后,丝绸之路再次出现分支:往北通向阿拉木图,往 东穿越中亚,并沿昆仑山脉或天山山脉行进抵达西安。

无论是哪一条丝绸之路,一路上尽是高山、大漠、草原、荒野,大多 数地方人烟稀少,许多地方甚至人迹罕至。唐代高僧玄奘沿着丝绸之路西行,行 至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唯望 骨聚马粪等渐进”,“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 散如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尽渴不能前。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渧沾喉 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复能进”。到了梵衍那国,“在雪山中,涂路艰危倍于凌碛 之地,凝云飞雪曾不暂霁,或逢尤甚之处则平途数丈。故宋王称西方之难增冰峨 峨飞雪千里即此也”。又“渡一碛至凌山,即葱岭北隅也。其山险峭峻极于天,自开辟已来氷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凝冱污漫与云连属,仰之皑然莫覩其 际。其凌峯摧落横路侧者,或高百尺,或广数丈。由是蹊径崎岖登涉艰阻。加以 风雪杂飞,虽复屦重裘不免寒战。将欲眠食复无燥处可停,唯知悬釜而炊席冰而 寝。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旅途极尽艰难。

元朝初年人周密说:“回回国所经道中,有沙碛数千里,不生草木,亦无水泉, 尘沙眯目,凡一月方能过此。每以盐和面作大脔,置橐驼口中,仍系其口,勿令 噬嗑,使盐面之气沾濡,庶不致饿死。人则以面作饼,各贮水一槛于腰间,或牛 羊浑脱皮盛水置车中。每日略食饵饼,濡之以水。或迷路水竭,太渴,则饮马溺, 或压马粪汁而饮之。其国人亦以为如登天之难。”马可·波罗行经中国新疆的罗布 荒原时,从荒原的最窄处穿过,也需要一个月时间;倘若要穿过其最宽部分,则 几乎需要一年的时间。人们要过此荒原,必须要准备能够支持一个月的食物。在 穿越荒原的三十天的路程中,不是经过沙地,就是经过不毛的山峰。特别是帕米 尔高原,沿高原走十二日,看不见一个居民。此处群山巍峨,看不见任何鸟雀在 山顶上盘旋。因为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食物也很难煮熟。

直到17世纪初,葡萄牙传教士鄂本笃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经中亚来中 国,旅程依然非常艰险。在翻越帕米尔高原时,“由于天气寒冷、空气稀薄,人、 马几乎不能呼吸,因此而致死者比比皆是,人们只有靠吃蒜、葱或杏干来抵御”。

他们经过了一段最恶劣的道路,在滕吉巴达克(Tengi-Badascian)山附近损失了大 量财物和马匹,在翻越撒克力斯玛(Sacrithma)高山的时候又冻死了许多同伴。在 与盗贼、火灾、山岭、风雪相争斗后,1603年11月末这支商队终于到达目的地 ——喀什噶尔的鸭儿看城。此时距鄂本笃等离开果阿东行已有一年。鄂本笃所带 的马有六匹都死于冻饿困乏。

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骆驼和马、驴,特别是被称为“沙漠之 舟”的骆驼。据马可·波罗在罗布荒原所见,商人们用骆驼的多,因为骆驼能载重 物,而食量又小,比较合算。然而,即使是骆驼,其运载能力也十分有限。例如 连接欧亚海上贸易的苏伊士地峡,长不过160余公里,沿途是沙漠,货物运输只 能靠骆驼。适应这里天气和地理情况的阿拉伯骆驼,在最佳状况下能驮运400磅 (180公斤)重的货物,每天走40英里(64公里)的路程。丝绸之路沿途的地形更为复 杂,行程更为遥远和艰苦,因此骆驼的运输能力更受限制。他们将食物和商品装 在驴子和骆驼背上,如果这些牲畜在走完这个荒原之前就已精疲力竭,不能再使 用的话,他们就把它们杀而食之。

其次,前近代时期的世界上,各个国家(或政权)的领土往往没有明确的边界,因此出现许多管辖权不清的地方。不少地区在若干时期中甚至没有国家 (或政权)管治,成为政治管辖的真空地区。这种情况使得国际贸易成为高风险的 事业。特别是前近代时期国际贸易中的商品主要是价格昂贵的奢侈品。这样一来, 使得从事国际贸易的商队更加成为沿途盗匪垂涎的目标。因此丝绸之路上盗匪横 行,洗劫商旅,杀人劫财,乃是常情。玄奘西行中就多次遇到盗匪,有一次遇到 多达二千余骑的“突厥寇贼”。另外一次与商人通行,有一日,“同侣商胡数十, 贪先贸易夜中私发。前去十余里,遇贼劫杀无一脱者。比法师等到,见其遗骸无 复财产”。蒙古帝国时期治安情况有所好转,丝路得以重现繁荣。但是从马可·波 罗的记述来看,盗匪依然不少。像著名的商业中心忽里模子城附近就因有成群的 强盗不断袭击抢劫商旅,所以极其危险。蒙古帝国瓦解后,中亚地区大多数时期 处于混乱状态。鄂本笃于1603年3月从印度启程前往中国,在拉合尔随同商队出 发去喀布尔,同行的有500人,已有相当的自卫能力,但途中遇到盗匪,多人受 重伤,鄂本笃和其他几人逃到了树林里才得以脱险。因此之故,商人只能结成大 团伙,携带武器,雇用卫队,以对付小股盗匪。荷兰人白斯拜克于1560年奉日耳 曼皇帝查理五世之命,出任驻奥斯曼帝国使节。他在伊斯坦布尔见到一位旅游中 国的土耳其麦沃拉纳教派的伊斯兰传教士。此教士讲了他去中国经历。他加入了 进行丝绸之路贸易的商队。这个商队规模颇大,原因是路上艰难险阻,非结大队 不可。他们一直行抵中国嘉峪关后,方才安全。

第三,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贸易路线。国际贸易涉及国际贸易的各国 (或者领土政权),在经济政策、语言、法律、风俗习惯以及货币、度量衡、海关 制度等方面都不相同。由于这些差异,进行国际贸易有诸多困难。例如因为贸易 主体为不同国籍,资信调查比较困难;因涉及进出口,易受双边关系、国家政策 的影响;交易金额往往较大,运输距离较远,履行时间较长,因此贸易风险较大;
除交易双方外,还涉及到运输、保险、银行、商检、海关等部门;参与方众多, 各方之间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即使在今天,国际贸易也比国内贸易更困难,同 时商业风险也更大。至于在前近代时期,情况就更为严峻了。由于没有国际法和 国际公约一类共同的游戏规则,因此一旦商业纠纷出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就只 有靠纠纷发生地的统治者的意志来解决。丝绸之路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大小邦国 及游牧部落政权,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许多可以说就是当时的“流氓国 家”(rogue states)。它们往往对过往商旅横征暴敛,雁过拔毛,过往商队不得不忍 受它们的勒索。即使是那些“非流氓国家”,商队也往往要向它们上贡,寻求它们 在其境内经过时予以保护。更严重的是,这条路上的政治状况很不稳定,正如罗 伯特(Jean-Noel Robert)所说的那样,在罗马帝国时代,丝绸之路沿途所经之地区 政治相对稳定,因此无论怎样困难,东西方之间的道路还是通贯了近两个世纪。但是公元3世纪以后,世界陷入一片混乱,安全得不到保证,贸易也随之越来越 少。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