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县域 > 英语对话_语篇对话性与英语书面新闻语篇分析^

英语对话_语篇对话性与英语书面新闻语篇分析^

来源:县域 时间:2019-11-22 07:58:37 点击:

语篇对话性与英语书面新闻语篇分析^

语篇对话性与英语书面新闻语篇分析^ 巴赫金认为,任何存在于人类交往活动中的语篇都具有对话性 (dilgicly。新闻语篇作为人类社会众多语篇形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具有对话性 特征该是巴赫金题中应有之意。然而,巴赫金只是在学理上宏观地阐述了这一论 断,而没有将他的对话理论应用到当今意义上的公共语篇分析中去。

本文在当代语言理论,尤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对巴赫金所提 出的对话理论进行新的阐发,并且结合英语书面新闻语篇分析将其发展成为一个 更具可操作性的语篇分析框架。

1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在谈论语篇对话性之前,我们有必要区分概念对话(Dilgue)、对话主 义(Di^ogim)和对话性(Daogicaliiy或Dilgciy)对话是人们言语交际的一种形式,典 型的对话指时空上共在(coprcent)的交际主体通过语言进行的一种互动。对话主 义或对话理论是与独白主义(Manaiotm)相对的一个属于认识论范畴的概念,是 认识分析事物的一种框架(AmfytalFfnlavak)对话性是一个用于指称语篇特征的 术语。根据对话理论,这些特征是对话所具有的一些典型特征,也可以指更加宽 泛的所有人类认知以及交际的某些特征。(Markovi19903一9Line11199§8—10)巴 赫金虽然从未专门明确区分这三个术语,甚至从未使用过术语对话主义 (Hc1luist200215)但这些思想在他的著作中早已言明。

可以说,对话主义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于巴赫金各个时期涉及哲学、 语言学、文学甚至人类学的著作中,所以有人干脆把巴赫金的思想称为“对话哲 学”在早期的哲学关注中,巴赫金深受新康德主义以及现象学的影响,试图以对 话来解决二元论哲学所造成的主客体的分离问题。他将“他性”视为一切存在的前 提,把对话看作任何具体存在的基本方式,认为对话是“已在”与“未在”之间的不 断转换。人的意识保持并促成这种转变调节着“我”与“非我”的不断交流以及相互 连接(霍奎斯特199284Nielsei200259—65)因此,在巴赫金眼中,“世界是作为事件(而不是什么现成的存在)而存在的”(Bakhtn1986162)而事件的构成就是我与 他者的不断交流互动。

在我与他者的交流互动中,语言的作用不言而喻;
因此,他将目光投向语 言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这本著作中,他升华了先 前关于我与他者关系的思考,这些思考从道德哲学的话语转成语言哲学的话语。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巴赫金是通过语言来看待生活世界(Ifwo!)的,所以他的 对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语言哲学(霍奎斯特1992260)在以其好友沃洛希诺夫 (Voloicv)的名义出版的这本著作中,巴赫金主要以对话主义理论为武器,对以 洪堡特为代表的个人主观主义和以索绪尔为代表的抽象客观主义语言观割裂言 语交际中我与他者关系的错误进行批判,讨论符号在人类思维中的作用以及话语 表述(uterance)在语言中的作用;
并且提出语言真正的生命不在语言体系之中。

2英语书面新闻语篇的对话性 巴赫金不仅根据他的对话理论提出了超语言学,而且在此思想指导下 对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进行了成功的分析,但是他的对话性语篇分析是与他的小 说理论结合在一起的。(北岗诚司200213)另外,当我们面对一个既无主人公内 心独白、对话又尽量淡化作者主体性的书面新闻语篇时,我们很难(像巴赫金对 陀氏小说语篇那样)进行对话式解读。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1) 分析的对象不再是作为审美对象的、以艺术虚构为主的小说语篇,而是以提供信 息为主的生活语篇或曰公共语篇;
2)与第一个原因紧密相关,巴赫金所提出的关 于对话的概念似乎只为小说语篇量身定做,他对陀氏小说语篇的分析大多停留在 宏观层面而缺乏精细的微观语言学分析。因此,在考察书面新闻语篇对话性时, 我们需要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放入当下语篇分析实践以及语言学研究背景中进 行适当的阐发。

2.1对话性的构成性要素 在典型的对话交际中,即处于同一时空的交际主体所进行的面对面的言语互动中,对话双方在作出相应的回应前都力图在共享知识基础之上对对方的 视野、独特世界进行揣摩;
交际双方享有越多的共同经历,他们就越能从对方的 视角来组织话语,并且使得对话越发简洁,交际越发成功。(Markov19907)用巴 赫金的话来说,成功的交际或曰对话关键在于“说者力图在他者理解视野中确定 其话语方位,并进入与这个视野的各种因素对话的关系。说者打入听者的他者视 野,在他者的领土上,在听者的统觉背景上建立自己的表述”(巴赫金1998(3)62) 与此类似,在作为特殊的言语交际方式的书面新闻语篇中,为了保证该新闻报道 取得既定的交际效果(不管是提供有关事件信息还是旨在影响甚至改变读者对相 关事件的看法,以进行所谓的议程设定(),报道者作为特殊的说者同样也需要 对读者(特殊的听者)的统觉背景进行揣摩,从读者的视角组织报道话语使得新 闻报道更容易被接受。反过来,读者在阅读新闻报道时,往往也会按照报道者以 及新闻语篇这种特殊的言语体裁所设定的阅读位置(来对语篇进行解读 (Kress198933—40)由于新闻语篇读者的广泛性,我们可以把语篇中与作者的声音 不同而具有异质性的声音都看成来自读者的声音,或者说相对于作者“我”的“他 者”声音。

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声音(vte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是对话 的构成性要素,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话语的对话性(Lachann200454)虽 然巴赫金认为,对话关系发生在不同的表述之间,而每一个表述背后都有着特定 的言语主体(巴赫金1998(4)154)但是在他谈论对话关系尤其是在对陀氏小说进行 文本分析时,言语主体似乎在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不同姿态的声音来参与对 话。这固然与他将陀氏小说文本同音乐作品作类比有着很大的关联,然而我们认 为,这与以福柯为代表的后现代思想家认为是话语而不是主体具有第一性的观点 有相通之处。他们都反对西方哲学传统所理解的“主体”,认为主体不可以被定义 为构成了“自我”核心的那个自治、独立、稳定的实体。在他们看来,主体的位置 是由话语所构建的,并且这些主体位置(或曰功能、角色)可以在话语的观念框 架内形成一定的关系,进行某种互动,一起按照话语的要求生产意义(刘亚猛 2004151)因此,参与对话的不是自为、独立、自治的主体,而是占据不同主体位 置的声音。另外,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德(200548—53)也认为,声音对于对话交 际来说至关重要,我们正是以倾听自己以及他者声音的姿态来进行对话时的自我 监控和积极理解的。由此看来,巴赫金在讨论语篇对话性时认为是声音而不是主 体构成对话就不难理解了。虽然声音这个术语在当今人文科学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它迄今还没有 一个得到普遍公认的内涵,人们对构成声音的因素也没有清晰的理解。例如,在 巴赫金的著作中,声音指的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某人思想、观点、态度的综 合体”(巴赫金1998(5)3)叙事学家费伦却认为,“声音是文体、语气和价值观的融 合”(费伦200220)而语言学家布劳默特甚至将声音定义为“使听者能够按说者所 期望的方向去将说者话语语境化(CQmexualizton)的能九简言之就是通过语言使 自己被听话人所理解的能力”(Bommean200568)虽然声音的定义如此不同,但我 们可以看出差别是由定义者所要谈论的问题以及视角不同所导致。因此,我们对 声音的理解也主要由研究的问题所决定:我们把新闻语篇中声音视为由词汇语法 资源所表现出来的带有特定指向的话语;
它是特定思想、观点、态度和价值观的 综合体;
不同的声音具有不同特质,它们的异质性也是由特定词汇语法资源来体 现的。简言之,新闻语篇中的声音指的是语言所表达的观点(或曰对世界以及话 语本身所进行的评价)可以说它是一个语义概念。例如:
① Unonsforrejusecolectorsareihreateningostrideo_verwJat1heysayisarisingtideofviolenc ehathasseenoieinfiveofBritans4Q000bnmeninjurdinpiysicalataksatwoikandmorehantw ohirdsverba1yabusdTheybamehevoolenceongrowingfrustationwlhconp|exrgulationseq uiringpeopleomnmzewasteandseparaterecyc|ab|emate_ria[sIfhouseholdsfail幻 sorttheirwasteorputouttoomucjhbinnenareorderednotoakel(TheSundayTel-graphP1Ma y142006) 在上述报道中,我们可以至少倾听到三种声音。(1)报道者的声音, 它由hraenwhatheysayblame以及◦de几个动词和小句突显出来,表达了报道者对事 件的看法:A)工会的罢工计划是“威胁”;
B)“清洁工人所受身体暴力袭击以及言 语攻击呈上升趋势”的这一说法来自工会,而不是出自作为报道者的“我”(我对 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可以不负责任)C)工会对清洁工人受暴力和言语袭击发表看法 是在进行“谴责”;
D)清洁工人不回收未分类的垃圾或者过多的垃圾是在“执行命 令”。(2)工会的声音(文中前两句中的斜体部分),它由动词thretn和blame所标 弓|:A)由于1/5的清洁工人受到身体袭击,2/3的工人受到言语攻击,所以计划举行 罢工;
B)人们不仅越来越违反将浪费减小到最低限度并且将可再利用的垃圾分开 这一规定,而且还诉诸暴九这一行为应该受到谴责。(3)规定制定者的声音—— 住户若不守规,工人不许收集他们的垃圾。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声音(3)没有明 确的来源(它是来自工会还是政府,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根据动词adef以及紧 随其后表示其内容的不定式结构nottoakeit能够确定这是一个不同于报道者声音 的异质性声音。根据巴赫金的观点,任何交际事件都是“我”与“他者”之间的互动,因此,在汤普森的基础上(ThnPn1996)我们可以以此为标准,以语篇的产出为方 向将上述语篇中的声音分为两大类,即我(报道者)的声音和他者的声音;
后者 又可以细化为明确的他者声音(speliedothersvoice)和未指明的他者声音 (unspecifiedohfsvoice) 另外,在我们看来,声音和主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声音必然来自 于特定主体。然而,在谈论交际活动时,我们倾向于使用主体这个概念,而在谈 论语篇(尤其是书面语篇)对话性时,我们倾向于使用声音这个概念。这里既有 习惯上的考虑,又因为在特定的语篇中,我们虽然能够倾听到参与对话的具有异 质性的不同声音,但很难确定它是否来自于某个明确的主体。因此,书面新闻语 篇中,具有异质性的不同声音是被作为对话性的构成性因素来看待的。

2.2书面新闻语篇中对话性标记举隅如上文所述,语篇中参与对话的 具有异质性的声音是通过特定的词汇语法手段标引出来的,因此,这些能够标引 声音来源的词汇语法资源对于语篇的对话性分析至关重要。在众多标引话语异质 性的手段中,转述词语或结构是使用最多,也是最为主要的一个手段,众多研究 者对此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如沃洛希诺夫(VQOicv1986125-140)汤普森 (Thompson19962000)辛斌(2000144-1902005103一124)根据这些研究者的观点, 上例作为标引手段的threaejiwhatheyaybame以及cde等词汇语法资源都属于转述 类。当然,转述类标记远不止这些,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能对此另文详细论述。

对话的标记除了由转述类语言资源所体现外,情态类表达也是一个十 分重要的构建语篇对话性的手段。现代语言学理论认为,在英语里除了情态助动 词外,表达情态意义的语言资源还包括情态形容词(如丨keycertainapparent等)、 情态副词(如actuallyperhaps,afterall等)、一些实义动词(如believeexpecthope等)、 名词(如cemirnycamdoubt等)甚至时态和转述语都可以用来表达情态意义 (Homes1988Holliday1994C:h4Smpoi1993Ch3辛斌200577—79)例如:
② MrBlairwasalsoa^je^iorsoitappealedbyheunlikelyfgureofJacquesChira,ctheFrenchPres identwhobowedopublicpressureorareferendum(TheSudayTelgiahPl9May222005)此例所涉及的情态资源属于实义动词类(apper)和形容词类(likely这 两类情态语言资源的运用使得本句呈现了多声参与的对话模式;
可能参与对话的 声音有:(1)“布莱尔也会得到来自于法国总统因迫于公众压力而进行全民公决这 一事件的帮助”(2)“希拉克这个榜样帮不了多大忙”(这是通过情态形容词unlikely 折射出来的立场)(3)“布莱尔似乎表面上可以从希拉克的作法中获得帮助”(作 为插入成分的评价性情态小句sgttappeared充分折射出了这一立场)从报道的标题 所设定的主题基调(“法国下周对欧宪所进行的公投不管有什么结果,布莱尔的 日子都不好过”来看,声音(2)和(3)来自于报道者,声音(1)来自于他者。(李 曙光2006)新闻语篇中除了上述两种常用的对话性语言资源外,一些表示话语间 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如butor等)也经常被用于标引声音的界限。

以上仅列举了两种比较重要的用以标引语篇对话性的语言资源,其实 除此而外,英语中还有名物化、反诘问句、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以及预设 (presupposition)等语法语用手段可以用来承载具有异质性的不同声音。当然,以 上这些分类并非无懈可击,因为有很多语言资源是跨类的,最为明显的是很多表 转述的手段也可以表达情态意义。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将在现代语言理论框架内, 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另文进行深入讨论。

2.3书面新闻语篇中对话关系模式 就体现语篇对话性的对话关系而言,虽然巴赫金在《诗学》中对之给 出的列举性定义已被广为接受,但是笔者认为“问和答”是属于形式层面的话语表 现形式,而“同意和反对以及肯定和补充”是属于语义层面上的话语之间的相互关 系,不应该如此并置。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尤其是近期发展起来的评价理 论(AppmialTheay,语言交际中的“同意和反对以及肯定和否定”实际上就是在对 他者话语作评价性回应;对他者话语表示同意、反对、肯定以及否定其实是在表 明对待他者话语的态度,同时也表明了说话人对交际事件的参与程度 (White199821-25MartinRose200323胡壮麟等2005326—329)不过,问题似乎并非 如此简单,若以对话性眼光来看待“问与答”其实我们可以对之进行狭义与广义上 两种理解。狭义上的问与答,一般指的是在一次互动中发话人以提问的形式向受话人发出(涉及物品与服务或者信息的给予或求取的)互动性邀请(inttaiofeacUn) 受话人在相关特定语境中以任何语言形式作出合意的回应(Hallay199468—71) 广义上的问与答,一般指的是在一次互动中发话人以任何言语形式(问句、陈述 句以及祈使句)向受话人发出(涉及物品与服务或者信息的给予或求取的)互动 性邀请,受话人在相关特定语境中以任何言语形式作出合意的回应。简言之,期 待回应的一切话语我们都可以看成“问”而针对交际参与者的期待作出的任何言 语性回应我们都可以视为“答”需要指出的是,在真实的交际中,问与答是相互依 存、相互转化的;
问预设着答,答则又预设着新的问;
问与答的这种循环往复就 是对话交际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

如上所述,由转述、情态等语言资源所标引出的具有异质性的不同声 音在总体上可以分为“我”的声音和“他者”声音,在书面新闻语篇中,这些声音之 间总是相互指向、相互评判:要么表示同意,要么表示反对;
要么表示肯定,要 么表示否定。例如,例②中作为“我”的报道者的声音(声音(2))和他者声音(声 音(1))明显构成“反对”关系,不过为了显示报道客观,报道者通过插入的声音(3) 对自己的语气进行了弱化处理。

然而,例①的情况似乎与例②不同。如果例①中的声音(3)是声音(2) 之所以产生的依据,从而构成肯定或同意的关系,但是声音(1)和声音(2)以及 (3)之间的关系则显得十分含糊。作为报道者的“我”在此似乎与他者声音保持一 定的距离,介入对话的程度远远低于例②。但这种低介入的松散对话关系却是所 谓硬新闻(hrdnew)报道所追求的目标一介入程度越低,报道越显客观。不过, 如果我们将此处的标引词免成更为中性的词ay对比来看,针对来自于工会的声音 (2)报道者的声音(1)还是透露出了一丝批评的意昧只不过这种“反对关系”隐藏 得很深以至于难以察觉。

24书面新闻语篇中对话性的功能巴赫金在对陀氏作品进行分析时,发 现这位俄国作家的艺术思维方式,完全是一种对话的思维方式;
具有同等价值的 话语之间的对话统摄了人物与思想塑造、情节安排以及叙事结构,从而使得作家 创作出了一种新颖的复调小说(钱中文1998)需要指出的是,对话性创作除了具 有上述功能之外,巴赫金还指出对话性实际上使小说作品具有了最高程度的客观现实性,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交往的、对话的(巴赫金1998(5)50366—368)那么, 作为一种特殊语类而存在的新闻语篇,对话性在其中具有什么功能呢? “客观公正”一直被新闻媒介奉为最高的专业理念,舒德森甚至认为客 观性是新闻媒介作为一个专业组织的意识形态(Schudnl97S121—159)尽管新闻 媒介的客观性当下正在遭到不断的解构和批判(黄旦200568—113)但是我们认为 遭到解构的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客观性——认为先有客观事实,语言像镜子一样, 能够准确地反映这先在的客观事实。然而,在后现代语境中,根本不存在客观现 实性,人们意识所及的一切都是由语言建构起来的;
语言产品的真实性就在于它 所反映的人类社会实践的交往性、对话性以及意义的非稳定性。正如巴赫金在谈 论陀氏小说的客观性时所言,陀氏作品“完全是客观的”,因为在他的作品中,主 人公没有与作者融合,不是作者声音的传声筒,小说客观性的一个条件就是“主 人公自我意识的种种内容要真正地客观化而作品中主人公与作者之间要确有一 定距离”(巴赫金1998(5):67)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如果新闻语篇包含越多的 没有相互融合的异质性声音,它就显得越客观。其实,巴赫金在论述陀氏对话性 创作的时候,早就论及了新闻语篇对于陀氏的影响:“【他】把报纸看作当今社 会矛盾在一日的横切面上的生动反映”,“【他】能够从前一天零零碎碎的新闻中 勾画出此一历史时刻的完整面貌”(巴赫金1998(5)39—40)由此可见在客观性上, 报纸与小说并无不同,对话性越强,就越能反映人类社会交往以及存在的本质, 因此语篇就越客观。这也是最高意义上的客观。简言之,从概念功能上来讲,新 闻语篇的客观性依赖于语篇中异质性声音的多寡以及它们之间的“生态关系”,而 不是传统意义上事实的客观。

从人际功能上来讲,对话性表达不仅可以调节叙事的叙述距离和角度, 而且还能表达说者的观点和评价。例如:
③ aThelocalelectionshiiswekare“openofraudbecauseIhe(jOvernnenthasfildocpseIcxphole .sseniorejectionofficjassandoppositionMPssadlYesterday(TheSundayTeraphP^April3 02005)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此处报道者一开始似乎是从一个全知视角来进 行事件报道的,但是句中逗号以后的部分用表转述的标引词sy表示前面实际上是 从一个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来观察事件的。这样从全知视角到有限视角的转换,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产生戏剧化的效果,从而可以产生短暂的悬念(申丹2004232) 在新闻语篇中,这种利用转述语言资源进行叙事视角的转换,其实隐藏着报道者 对事件的评价。试比较:③bSeniorejectionoffic[assandoPiositjonMPssaid yesterdayhepealejectioishlsweekaie“wdeopen, ofraudbecauseheGoveirmenths"S靼iledocjoseloopholes③b与③a的不同之处在于,报 道者一开始就明示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表明自己的声音与所述内容(即他者声 音)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是别人这么说的,我只不过是对别人的话语进行概括 性报道而已)再比较:③ cSenirejectionoffic[assandoPiositjonMPssaidyesterday“Thelocalejectionsthisweekare wi^eopenofraudbecauseheGoveirmenthasjailedocloseoopholes. 在③c中,报道者不仅一开始就表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而且将其对 事件的看法放入引号内作为直接引语加以报道,此时报道者声音与他者声音之间 存在的距离为最大(对事件的看法是别人的,我只不过对之进行如实报道)可见, 叙事视角的不同可以导致报道者的声音和他者声音之间存在的距离不同,距离小 表明报道者对他者声音认可程度高(甚至将自己的声音与他者声音融为一体), 距离大表明报道者力求隐藏自己对他者声音的态度。不难想象,在现实生活中, 说话者与他者声音保持距离,这本身就显示了一种态度。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距 离的保持甚至暗含了一种对他者声音的否定性评价。

另外,对话性还能够使语篇显得更为连贯,具有组织语篇的功能。例 如,在上述例①中,报道者的声音渗透在整个语篇当中,分别由thffillblame以及 OTde几个动词突显出来,可以说来自报道者的声音(1)将来自工会的声音(2) 和不具名的声音(3)串联起来,这样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各声音之间的对话关系, 而且使得语篇表现出了高度连贯性。

3结束语 本文在现代语言理论及语篇分析框架内,结合英语书面新闻语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巴赫金对话理论进行新的阐发:1)书面新闻语篇对话性的构 成性要素是什么(谁参加对话)2)对话性由什么语言资源来实现,3)不同声音之 间具有什么样的对话关系,4)对话性在语篇中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以此为分析框 架,对书面新闻语篇进行对话性分析不仅能够揭示新闻语篇与新闻事件之间的关 系,并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作为一种特殊体裁类型的新闻语篇的一些新特点。更为 重要的是,我们将巴赫金的理论与具体的语言学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使之在语篇 分析中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从而希望能够给语篇对话性分析提供一个切实可行 的分析框架。当然,我们对于对话性的定义,对声音以及语言资源所做的分类并 非十分完善,对其功能的论述也显得过于粗糙。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将来进 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