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人事 > 双师老师【双师老师认定标准和管理探讨】

双师老师【双师老师认定标准和管理探讨】

来源:人事 时间:2019-11-14 07:58:56 点击:

双师老师认定标准和管理探讨

双师老师认定标准和管理探讨 “双师型”教师内涵及认定标准是职教“双师型”师资 队伍建设的基础。对此,学术界已给出了不同的内涵解说, 虽然核心观点基本一致,但是,在认定标准建立上,存在许 多差异。这导致“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性、 规范性和严肃性,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讨论的共同基础,我们认为讨论 应建基于中职教育和中职教师工作的特点。

一、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一)“双师型”教师界定标准研究的困境关于“双师 型”教师认定标准,学术界大体有以下八种意见:“双证说”、 “双能说”、“叠加说”、“双职称说”、“双层次说”、 “双来源说”、“多师说”、“特定说”等[1]。这八种说 法并非截然区别,其共性要大于差异,核心都是强调中职教 师的“双师”素质。然而细分析每种界定又不甚完美。“双 证”说,有过于简单之嫌,持有双证未必就有“双能”;
“双 能”说与“双层次”说道出了“双师”素质的本质,但具体 操作起来又缺乏依据和标准;
“叠加”说,虽然试图弥补以 上两者不足,但是,具体还是缺乏权威性、可信服的操作标 准;
“双职称”说,固然比“双证”说有较大改善,但是简 单的“讲师”职称和“工程师”职称就认定为具有“双能”, 仍过于牵强、不可靠“;
双来源”说,是从整个教师队伍结 构的角度来把握这一概念,忽略了“单个”教师“理论与实践耦合产生化学作用”的核心要旨“;
多师说”虽然角度多 元,但不免有故弄玄虚之感;
而“特定”说就更不为所取。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界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是在“重理 论、轻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差”的特殊背景下,但这并不等 于今后这个概念就会失去意义,职业教育的理论联系实践与 普通教育的理论联系实践在目标、内涵、方式上存有很大区 别,这个概念正好道出了职教教师的特殊性,它将具有长远 意义。笔者认为,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应基于对“中 职”、“职业”“、教育”三个要素的深刻理解。所谓“中 职”,是教育及人才培养等次的定位,它涉及到教育层次、 难度、目标定位,也涉及到教师角色任务等问题;
而“职业”, 反映教育目的和导向,学生必须有综合实践能力,这涉及到 教师角色素质的问题,是我们当前所关注,而着力促进的“;

教育”的意味则是目标(如人格培育)、过程(如方法)与 结果及技术实现的问题,涉及当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专业 素质的内涵,比如对学生的认知、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与教 学能力、计算机技术、评价等。

(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内涵探讨基础1.职业教 育的特点职业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教 育。其特点有: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市场性、适应性 等。职业教育特性决定了仅有单一教育(仅有大学学历)背 景的教师在效用上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和发展性。没有企业 经历,就无法更好地理解职业教育;
较难建立学习与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
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缺乏市场依据 的敏感;
无法真切感受受教育者和企业的需求;
教育理念、 目标和方式缺乏适应性。大学教育的优点是开拓人们的视野, 发展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对事物的见解更深刻,学习能力 强,提升人格素养等。大学加企业―――两种经历塑造了“双 师型”教师知识理性和技术实践的1+1>2的职校教师专业能 力,是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价值取向。

2.职业教育层次与类型的差别及教育目标教育的层级,如高 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
教育的类型,如职业学校的职 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职业教育的层次与类型,决定了相应职 教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要求。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在企业技 术实践中担负不同难度的工作任务。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 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劳动者,承担技术操作性任 务;
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是技术系统的设计、改进、创新 及复杂问题解决等。因此,中职教师的职责侧重于教学及技 术训练,而高职则是教学与科研(应用性)并重。区别于职 业培训单纯训练岗位操作技能的情况,职业教育更强调人的 职业能力的形成。因此,中职教育在课程设计上既注重操作 技能的教学与训练,也注重人的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两方 面能力的培养,要求职校专业教师具备“双师”素质。3.职 业教育教师职业特征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的特点除了具有普 通教育教师具有的特点之外,还有其鲜明特色。这主要是基 于教育领域特殊性考量的。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教师从事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它与企业生产、服务和 管理相联系,与市场和劳动就业关系最为密切。而怎样有效 高质量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既是教育制度、教育条 件与物质资源的问题,也是教师的问题。那么,这就需要考 虑怎样的职校教师更具有效力这一问题了。考察高效率的职 校教师,除要研究专家型教师之外,还要研究职校教师的工 作过程以及主要工作内容,以及组合的有效性问题。职业教 师的教学必须要考虑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实践性问题, 能理解并进行课程与教学的革新,以及思考技术实践的理论 原理问题,还有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及提供咨询。他应 是一名具有实践素养的理论家,或是具有理论素养的实践家。

这一点是普通教育的教师所不能比拟的。

(三)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内涵探析根据上述 分析,笔者认为,中职“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专业理论 教学能力,又具备专业实践教学素养和能力的教师。能力的 标准可以用“证书”、“职称”或“本专业职业工作年限” 来表征。单一表征,无法准确反应“能力”概念,恰当的表 征方式应是三者组合表征:“以工作年限为基础+证书+职称”, 它比较完整、有效地表征了“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获得,其 中工作年限是法定证书和职称的合法与效力基础。

二、中职“双师型”教师的管理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除了理清其认定标准内涵, 还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比如评定、评价、激励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制度。要通过制度建设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 发展。

(一)“双师型”教师的评定通过与企业界及相关部门 的合作,政府首先应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及操作 规范。通过标准的制定,大家在同一平台上去沟通、认可、 管理。这是对“双师型”教师“名誉”的一种保护和尊重, 起到激励作用。又能够对职师培养、培训以及大学生或在职 教师起到引导作用。“标准”制定后,是由学校来评定还是 由政府来评定双师资格?还是仿照职称评审的有关办法? 资格评审是一项严肃的事情,如果由学校来实施评定,其严 肃性可能有所减弱;
如果由政府(比如放到省一级)来统一 评定,其工作量较大,效率会比较低。因此,资格的评定应 由学校和政府来合作进行,如果双师资格是单一等级的,可 由学校做初步审查、评定,而后由政府(比如市的教育与工 业部门)复查、审核。如果是“等级系列”,高级的可由市 一级政府评定;
中级的可由学校为主,政府核查;
初级的可 由学校自己评定。在评定过程中,应采取公平、正义、简单、 节约的程序和方法来实施。公平、正义的程序要求防止资格 评定过程中的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行为,保障其严肃性。简 单、节约是防止程序或方法过于复杂、繁琐。

(二)“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是单独制定“双师型”教 师的评价标准,还是以“任务”或“岗位”为载体同其他非 “双师型”教师一起考核绩效?对此,我们应考虑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职校教职工队伍是能力禀赋多元、结构及工作 岗位性质复杂多样的一个群体。第二,教师工作任务及考核 如何做到公平、公正?第三,如何利用评价达到激励教职工 工作积极性的效果?第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作用及局 限是什么?第五,政策与环境匹配性,即现在的政策只适用 于解决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问题,问题解决之后,必然要 变更政策来应对新的问题。尽管“双师型”教师是中职师资 队伍建设的核心。但是,围绕中职教育的展开,教职工群体 其实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构成。就专业教师而言,既有侧重 于理论的教师,也有只承担指导实践的实训指导教师,如果 我们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本科学历,那实训指导教 师并不适于这一要求。如果一位是“双师型”教师,一位是 一般教师,他们承担同样的任务,区别考核就会有失公平, 更谈何来激励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励的原则有三个方 面:一是激励“双师型”教师;
二是激励其他教师;
三是激 励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教师。双师型教师的主要作用 在于解决当前教师们实践经验少,实践能力弱的问题,以及 会产生“理论与实践产生化学反应的效果”。但是,这并非 代表“双师型”教师就是完好无缺的。它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实践上比不上兼职的、有丰富经验的技师或企业实践专 家;
技术理论发展上,也可能不如高学历、少经验的理论教 师。只是,依据中职任务和特点而言,“双师型”教师应该 是主体,其他的实践指导教师和专业理论教师是必要的少量补充。因此,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上,公平合理,应是 基于“任务”,而非“身份”。身份性的评价或许可以用于 “职称”,比如高级职称教师的任务,中级职称教师的任务 等。

(三)“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双师型”教师队伍 是结构单一,还是富有体系特征?是作为一种“终极认定”, 还是构造成一种类似于“职称”的“专业能力等级系列”? 当然,这取决于我们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认为技术、理论、 教学技术的先进以及学习是社会的宝贵财富,那么构造能力 等级系列还是有非常必要的。辅之以富有激励性的、体现其 价值的薪酬体系,会激发人们的进取心,从而提高社会的技 术实力。因能力的发展遵循非线性原则,在能力等级的评定 策略选择上应格外值得注意,使之公正、合理。专业教师成 长为双师型教师需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甚至经济代价, 教育部门、职校要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激发专业教师成长的 动力,使在职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并进一步寻求 专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具体激励措施有:(1)建立“双师 型”教师系列职务,建立“双师”津贴制度,并使其课时费、 其他津贴待遇明显高于同层次(比如职称)其他教师;
(2)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职称、评先选优、干部晋升;
(3) 提供更多的进修、考察和学习机会;
(4)给予“双师型” 教师更大的专业权利,如课程与教学自主权、学科带头人 等;
(5)重视发挥“双师型”教师校务参与式管理,及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总之,要让广大教师看到“双师型” 教师具备的优势和资源,并能够得到要成为“双师型”教师 的支持,增强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激励政策并不是持 续不变的,假设某天我们有优良充足的职教师资供应,那么 要求教师既具有专业学位,又要求有2~3年的本专业职业经 历,便是一项常规性的“入职”制度了。当“双师型”教师 发展为一项常态时,相应的激励力度或政策可以降低或解除。

(四)其他管理制度 1.激励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制约教师成 为“双师型”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企业经验、实践能力,制约 教师进一步专业发展的瓶颈是缺乏实践进修的机会。这需要 企业的强力加入。当前,企业缺乏自发性、自觉性的时候, 就需要政府从中斡旋。政府可以激发行业主动性,以及挑选 各行业有规模、效益好、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以给予补贴、 减免税收等优惠,来使他们参与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 作中。学校(师资培养基地和中职校)亦可以利用自身的科 研、技术、设备和人才培养优势,争取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合 作。

2.增强中职教师的吸引力,提高中职教师的入职门槛 “各地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新进专业教师应具有 一定年限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2]。国外中职教师招聘条 件亦可资借鉴,比如,要求具有3年以上企业经验。如此, 使中职校不直接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教师,而是从企业中招聘。而要找到好的教师,还必须要使中职教师的工作待遇不 低于(乃至高于)企业的待遇。而高校毕业生,包括职师学 生要做中职教师就必须到企业工作至少2~3年,再经过优胜 劣汰的选择,才能回到职校任职。职校的大门是开放的,也 欢迎那些非职师、符合学历要求的优秀企业实践专家应聘职 校教师。这样就会使中职教师群体有直接、优异的实践能力, 稍加理论及教学技能的(校本或专门)培训,就会塑造大批 的“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3.完善人才自由流动制度,确保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人才 的自由流动能保证职校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素质处于常常更 新中。尤其是对企业技术发展而言。技术发展速度往往出乎 于人们的意料,长期的职校工作,会使教师们的技术实践变 得滞后。而工作一定年限后,自愿离职到企业工作,而后或 许重回学校。人才的自由流动,会使学校持续吸收新鲜血液, 充实学校技术力量。而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能力、年龄结 构良好的师资队伍,则是人才自由流动的基础条件。对此, 相关的人事政策及劳动人事聘用制度必须要做出调整.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