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人事 > 论文明教育中的内修外炼:内修十论

论文明教育中的内修外炼:内修十论

来源:人事 时间:2019-10-23 07:52:27 点击:

论文明教育中的内修外炼

论文明教育中的内修外炼 内容摘要:教育伴随社会发展,同时也伴随人的一生, 教育包含社会、学校、家庭三种教育,它需要的不仅是单一 的说教,而是内修精神品质,外练体能技能的过程,内修中 的修身、修学使人走向文明与完美,更具昂扬的精神和斗志, 外练中体质增强是干事创业的基础,技能掌握成为建功立业 的手段,而在劳动创造中生命价值才得以充分展现。内修外 练升华人的素养,提高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需不断充实加 强。

人类进步离不开教育的推动,教育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 少的重要支撑。教育针对的是人,教是教导,育是培养,教 育使人脱离了粗俗与野蛮,成为有教养的人。漫长教育过程 伴随人类历史在不断完善中世代相袭,逐步走向人类的文明 与完美。教育应该是我们培养的人,不是自然造就的人,而 是社会希望造就的人,社会希望成为其内在结构所要求的人。

也就是说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为其人。通过教育改变其内在 精神结构,其精神世界注入各种文明因子,善良、勤奋、勇 敢、智慧诸多优良品质使人成为文明缔造者和传承者,人类 历史中尽管每个时期教育制度不尽相同,教育方式千差万别, 但希望教育服务于当时社会需要,追求推动社会发展的愿望 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教育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前提,教育文明 需要文明的教育。

一、教育是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文明社会依靠人的素养创造建立,文明人并非天生的, 而是后天教育培养生成,教育的根本在立人、育人,塑造人 的文明品性在于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提升和 超越人的全面素质,逐步消除人性中的假、恶、丑,向真、 善、美靠拢,因而,走向人类理想的文明社会离不开教育。

1.教育具有明确目的性 世界万物都具有发生发展的根源,教育是什么?凡是增 进人们的知识和才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的范围很广,无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都围 绕其鲜明的目的性展开,教育不是单行的,而是在教育者和 受教育者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关系,施教者从教,出于育人 的责任,其内在素养与教育技术娴熟度关系到教学质量。受 教者学习是为了感知了解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包括人自己。

受教者要有远大的胸怀,高远的志向和宏伟的人生目标,当 然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学习锻炼,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不断阅 读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等书籍,徜徉于人类精神 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叩问心灵同时感 悟世界。教育是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施教者必须具备充满理 想主义激情的人文关怀和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在整个过程 的每个环节找到、展现、突破自我。施教者也是具有七情六 欲的人,日常教育工作中,思考如何与受教者之间的相互沟 通,达到水乳交融的和谐。教育者的理性目的如果被感性主 导,偏重于功利,内心充满私心杂念,其行为必定偏离正确的教育轨道,会借与教育相关的各种条文,无孔不入的添加 个人利益的筹码,势必造成不良影响。作为教育者肩负着教 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其目的一定要明确而高尚,将个人功利 心压制在合理的欲望范围内,坚持职业操守和做人底线,淡 泊名利,严于律己,为受教育者作出表率。同样受教者学习 生活的目的也应明确而纯粹,人生观价值观当紧跟时代,不 远离生命本真,始终以国家兴旺、人民幸福为最终奋斗目标, 建立扎实稳定的人生根基。如果受教者的学习只为改变自身 地位而接受教育,其生命价值将大打折扣,只有从个人索取 角度站到为公奉献的位置,命运才会突变,人生境界才会高 远。

2.教育必须有正确的路径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非一朝一夕能完成,教育的路径 由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决定,教育过程走什么样的路径取决于 教育目的,取决于社会制度和教育管理者。正确的教育路径、 恰当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教育成功。作为教育的执行者,施教 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人是内心不断变化很难把握 的复合体,施教者只有深刻理解教育的目的,根据受教者的 个性要求,心理思想用灵活多样切实可行教学方式深入受教 者心中,通过爱抚、照料、对话、引导,促使受教者走上成 人、成才、成功的道路。假如路径偏离正确轨道甚至走反, 其教育结果必定与社会需求背道而驰越走越远,施教者的培 养路径不可局限于升学率、分数、名次的界定,忽视受教者的全面发展。热衷于表层的名利追逐,忽视受教者的内在精 神培养,将学生等级化,教与学若不能融为一体,教育质量 不可能提升。施教者的教育路径和受教者的学习路径,必须 明晰而准确,坚决杜绝“学而不用”现象出现,避免教育资 源的浪费。

3.教育必须有准确的定位 二、内修是提升精神生命的最佳手段 教育伴随人一生的成长,并非阶段性完成。人的肉体生 命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精神生命是内在的东西,依靠内修 去完成,内修是自我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内修是自我完善的 过程,从自我认识到自我实现,内修提升人的远见,缺少内 修的人精神匮乏,只是一具行尸走肉,心灵贫瘠的游走不过 是生命中的过客。黑格尔将精神分为理论、实践、自由三种, 教育中的内修便是提升精神生命最佳手段。内修的作用是提 高思想意识理性观念,使人的生命力由内及外更具活力,内 在精神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参悟的内修中逐渐变得强大而 丰盈,促进生命成长。

1.修心是干事创业的基础 人一切的行为由内心主宰,人的所思、所想、所做都是 由内心发出指令操纵而完成的,人的内心是比外界事物更为 复杂的深邃世界。心直行正,心斜行歪,人可以做大事做好 事,也可以不干事干坏事,错误的指令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修心是将人心树正、扶直、养润,充满智慧、正气、正能量,人生境遇绝不是一帆风顺,充满坎坷和不确定性,因此必须 心中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不惧挫折不畏困难,勇敢向前才能干事创业。教育者施教靠 心,受教者学习也靠心,心中不仅有自己,更有他人和社会, 有无限的爱。修心是张扬生命活力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在活动 过程。修心在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首先,真正的教育是 心灵教育,心与心的交流是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内心感情培养, 意志建立和学习生活能力形成。自觉性是按照生活规则依照 社会需求积极主动去做的一种行为,对教与学双方至关重要。

自觉性是明确该做、能做、当做。自律是人的主观意识,明 确做该做之事,拒绝不该做之行为,正是自觉自律,生活才 从杂乱无章走向良好秩序。反思是正心的必然过程,在提高 知识技能的教育中,修正自己的心不偏离正确的生命轨道, 依照生活的原则在不断反思中纠正改进,避免重复错误,得 以迅速进步。施教者在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选择切实 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受教者在学习中 举一反三,在思考中推理沦证,达到触类旁通。其次,教育 中充斥着“学习好一切都好,分数高前途无量”的价值观, 偏重智育忽略其他的教育理念,造成教育双方认识上误读。

修心是思想教育也是理想信念教育,这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2.修学塑造内在品质 学习是培养人的第一路径,教与学构成教育的框架,其 目的是“建立一个无限生长的完美社会”,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培养出贴近文明的完美的人,施教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的同时,塑造受教者良好的内在品质至关重要。假如一个人 具有渊博的学识而缺乏良好的内在品质也难以立足,更谈不 上建功立业。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只有具备善良、勤奋、 助人等良好品质的人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良好的品质表 现在思想道德情操诸多方面,施教者当用心、用情、用爱去 关注每一个受教者。用喜闻乐见的巧妙方式去感化改变受教 者,不是用冰冷、机械、僵化的传统教育形式。古今教育中, 体罚是一种常见的也是残酷的教育方式,在不断使用并不断 翻新中,形成的教育压迫成为摧残人性的教育弊病,对受教 者的身体和梦想及创造力具有毁灭性打击。惩罚不是折磨他 人的身体或灵魂,而对过错应该肯定过错所否定的准则。一 方面,修学是施教者在学习者生长期内严格管教,规范其行 为,在这个过程中不可使用过度语言或行为暴力。因为压迫 和强制使人心灰意冷,压抑扭曲的氛围中人与人的信任与忠 诚,平等与尊严可能丧失掉,只有使用张弛有度的耐心说教, 而使受教育者欣然接受得到健康成长才是高明的教育。强迫 学与自愿学有本质的差异,学习效果也有天壤之别,施教者 不可借助位置的权威,就算是出于为了受教者的公心,也不 能成为逼迫受教者按照他的意志愿望去做的理由,应当尊重 帮助受教者依照自身的兴趣爱好去学习、深造、修为。一方 面,受教者在具备了成熟的意志和理性的自控之后,施教者 当以启迪引导为主,为受教者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过度干预只会使教学双方矛盾激化无益于教与学。只有从道德 的角度出发,人的内在品质才会变得高尚优雅,寻找到现实 生活永恒的精神支撑,挖掘出个人不竭的前进动力。

3.修精神激发昂扬风貌 精神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反应,是通过后天学习培养 成长起来的,在教育过程中,由于角色与位置的不同,受教 者往往对施教者言听计从,产生盲目的崇拜,因而施教者应 放低姿态,以谦逊的胸怀崭新的风貌,以昂扬的正气感召受 教者,施教者的信仰越高尚思想越正确,传授的方式越恰当, 产生的教育效果就越大。首先,施教者的精神风貌体现在教 育中,是谆谆教导善的关怀,是倾心传授的爱的教诲,严厉 中透着敬业与希冀,无时不刻开启受教者的智慧,鼓舞受教 者的精神,但生活中往往有些不尽如意的现象出现,缺乏职 业道德的漠不关心,体现出的是为糊口和工资而应付的混天 熬日,重讲课轻效果的形式主义是严重不负责任的表征,是 精神萎靡的前兆,本身散发的不良气息带给受教者的同样是 一蹶不振的懒散,有害于教育开展。其次,精神状态的优劣 关系到人的生活水准、学习质量、工作效率,仅仅注重形体 上的修饰,服饰上的变幻以及为人处事的心机修炼.难以从 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秉性命运。只有不断壮大内心的精神世 界,才能迸发出战胜一切的无穷力量,无论施教者还是受教 者都将是终生的必修课,如果施教者犯了方向性错误,精神 信仰偏离,危害的不止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代人,注重自我的精神培养,从成长走向完美是教育的关键。必须依靠言传 身教耳濡目染直至心灵的情感手段,使受教者感悟精神生命 活动过程,不使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一颗奉献的心做人做 事,实现生命的丰满、精神的丰盈、心灵的完美。

三、外练是强身健体的致胜法宝 1.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 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体育不仅仅是一门活动课程,同 时是一门有形体积极参与的活动,体育中彰显出人的竞争运 动,无不渗透着人类精神与文化,人类许多优秀品行便是在 体育运动中获得的,最显而易见的是体育锻炼,它强健了人 的体能,锻炼了人的肢体,同时培养出入争强之心,意志之 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恩格斯说:
“教育是体力与智力的发 展,以及社会生活,人需要体力与智力同步发展才称为完整 的人。”最显而易见的是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作用是直接的, 健康是人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人首先追求的,正如古希腊哲 学家赫拉克利特说:
“如果没有了健康,智慧就不能表现 出来,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 也无法利用。”可见健康是生命中第一位的,没有健康一切 无从谈起,虽然每个人对健康的认识定义不尽相同,但是强 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是保障健康的最佳方式,这是公认的道理。

体育虽然与环境心性密切相关,体育锻炼却奠定人的生理基 础,有利于身体各个机能的提升,对于缓解紧张情绪增加毅 力,增强适应力及心里承载力都具有极大的促进帮助。体育锻炼是教育的一部分,他不是阶段性的,同样贯穿 于人的一生,无论施教者还是受教者是任何时期都不可忽视 的,体育锻炼不仅增强体质还能改变或者弥补先天不足的影 响,从而使人生减少缺憾达到完美。一方面体育锻炼给人以 优雅的形体,改变职业特点给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变人 体局部机能损害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力的震撼。体育 运动散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体育在运动中孕育内涵丰富的 体育精神,能丰富升华人的情感世界。体育锻炼上升为人人 参与的全民运动之后,团结、协作、拼搏的意识随之增强, 全民健身运动助推了精神文明建设。但在体育教育中,体育 成为了一项硬性指标,奖牌、名人效应、学校知名度、加分 等等优惠措施,鼓励竞技体育蓬勃兴起,另一方面它又遮蔽 了体育的实质,运动锻炼添加进了与健康无关甚至损害健康 的元素,体育运动成为了求名取利的附属品,锻炼变成了超 负荷运动摧残身体的行为,高雅的运动形式被功利化。作为 教育者,当不断反思纠正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使体育教 学和体育运动成为全民健康的助推器。

2.实践活动的社会体验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人的存在 方式,社会实践是从理论到生活的重要过渡阶段,是检验理 论锻炼技能的主要活动,社会实践形式以多样化存在,学习 者对理论知识模糊的概念,通过实践则有了更深邃的理解和 更牢固的记忆,将学习课堂搬到生产一线,使身临其境的学习者对自身所学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社会实践是正式进入劳 动的试验性阶段。实践的特征是人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 界的客观物质活动。第一,社会实践成为了学以致用的平台, 人类是不断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服务实践,在实践课堂上,实践 者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所学知识技术的作用,体验到学与做 的差距,体会到所学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堂学习的 理解,调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学以致用得到很好的体现, 回击了读书无用的谬论,尤其日益发展的高新技术更是成为 了人才需求的热门。第二,读书只为分数重理论轻实践,严 重制约了受教育者的良性发展,错误的观念认为只要有高学 历则会有满意的工作,便可高枕无忧,他们认为不需要多此 一举的实践,拒绝参加各种实践,虽然课堂上他们是施教者 眼中的佼佼者,却常常在找工作中屡屡碰壁,眼高手低的现 象频发,只讲学历不讲务实的状况使这部分学习者找不到恰 当的职位,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第三,社会实践给学习者 一个全新的认识全新的体验和感受。改变学习者某些自以为 是的观点,他们的内心情感也随之改变,开始体谅家长的劳 动艰辛,理解施教者的谆谆教诲,更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未 来。心理的成熟伴随身体成长,社会实践展现他们自身能力 的同时,丰富了情感,磨练了意志,主观愿望得以实现。

3.劳动创造中的生命价值 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依靠劳动逐渐从荒蛮愚昧走向文明智慧,劳动是一种依靠人的意愿和需求从事改造 自然的活动。劳动改变了人的体能与生活,霍姆林斯基曾 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 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教育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 只有通过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 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 力。”在教育过程中施教者能否使受教者养成正确的劳动观, 崇尚劳动并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展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是教育 的成功所在。第一,受教者对劳动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 上书本上,更不能简单的认为劳动是受苦下力,劳动虽有脑 力体力之分,但都是创造社会需要的财富必须经历过程。厌 恶劳动、轻视劳动、拒绝劳动的人都是对劳动的偏见,只有 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品尝收获的快乐,掌握劳动 技能,用敬重之心对待劳动,看待劳动者,端正劳动观,才 能融入劳动大军,成为合格的一员。第二,劳动需要体力更 需要精神,体力创造财富,精神支配财富,财富是共用还是 私有,展现的价值不同。劳动最大的益处在于促进人的道德 和精神发展,这是人的另一种宝贵财富。人类劳动需要齐心 协力的合作共同完成,团结显得尤为重要,任何困难在团结 面前都不是困难,共同的理想奋斗目标是精神力量的凝聚, 所以并不比动物高大的人类却具有了统治世界的能力。归根 结底生命的意义在于劳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在为自己、为他 人、为社会的贡献中显现。劳动需要热情更需要技能,劳动需要体能更需要饱满的精神。每一个人的生命终将在劳动中 圆满度过。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