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改革 > 游记类课文的文体特征与教学策略|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游记类课文的文体特征与教学策略|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来源:改革 时间:2019-10-22 07:59:12 点击:

游记类课文的文体特征与教学策略

游记类课文的文体特征与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都在用教一般记叙 文的方式教游记,忽视了游记的文体特征。叶圣陶先生认为, 教材在语文学习中主要起到的是范例的作用。阅读教学,应 通过“课文”教“语文”,通过“一篇”教“一类”。王荣 生教授也认为,凭借文体确定教学内容与策略,是实现有效 阅读教学的关键之一。因此,只有在游记教学中关注文体意 识,才能彰显其独有的教学价值。

一.游记类课文的基本特征 综观教材中的游记类课文,结合文学创作理论,我们发 现,其基本特征有如下几点。

(一)行文板块的结构化 (二)所见景物的特征化 例如,人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课文《索溪峪的“野”》 中有这样一段: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

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
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 女”。

(三)景物情感的交融化 二.游记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游记类课文的文体特征,挖掘其 独特的教学价值。笔者经过实践探索发现,游记类课文的普 适性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循踪明线:借思维导图训练整体把握能力 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小学中高年段学生应掌握的 重要阅读能力。游记类课文往往会按一定的行文线索有序展 开。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发现“游踪”,把握 游记线索,并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把抽象的文字 与思维可视化。这样能直观、有效地帮助学生厘清课文脉络。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学段的不同,在借助思维导图展开教学 时,教师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

1.游览路线图,重梳理 例如,在梳理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课文《颐和园》 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学习任务。

通过画路线图,学生经历了提取、组织、变式、呈现信 息的过程,思维得以具象化。同时这也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 媒介,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抽象的文字变成了一幅幅形象 直观的图画,他们自然就能明白课文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 序写的。

2.层级关系图,重逻辑 教师在教学游记类课文时应做到双线并行,一要注重审 美体验,让学生在读中览景悟情,增强阅读的愉悦感;
二要 重视言语表达,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

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读、多思、多想,在充 分的情感体验和意义构建中自然而然地了解课文的表达特 色。1.在朗读中体验 例如,教学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桂林山水》 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品水——长句朗读,体会长句的柔美缠绵。

品山——对比朗读,体会短句的阳刚之美。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字的 节奏、韵律之美。通过对比朗读,学生体会到长句轻柔悠远, 恰似桂林的水,柔美缠绵;
短句短促有力,正体现了桂林之 山的阳刚之美。读着读着,学生不仅把这山与水的魅力读进 了心里,更明白了不同的句式能表达出不同的意蕴,适合用 于呈现不同的内容。

2.在思辨中体悟 阅读其实就是学生通过理解、探究、体验等行为完成的 思维活动。学习游记类课文,倘若教师仅仅是带着学生在文 字的表层走了一回,那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教学时,教师 应引导学生细心揣摩、辨析文本的语言,领会其中的内涵和 表达效果,提升阅读的思维品质。

3.在想象中构建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 新形象的过程。教学游记类课文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 想象力,激发其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使其能与文本 进行“对话”,产生独特的体验。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的形式,补充和构建文字背后生动的世界。

游记类课文的文体特色,促使其成为发展学生写作能力 与口语能力的有效工具。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操作才 能让学生的这两项能力有所生长呢?《课程标准》中提出,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活动。以任务驱 动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强调学习活动与教学任务的结合,能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把课堂变成学生真正的 语文实践乐园。

1.积淀言语图式,,实现读写迁移 美国学者格雷把知识与能力之间的阅读心理过程分为 “感知一看到文字”“理解一转为意义”“反应一领会意图” 和“综合一联系运用”四个阶段。可见,任何知识要转化为 能力都需要一个过程。游记类课文的教学也是一样,教师要 让学生把课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转化为自身的写作能力,就 需要在探寻言语图式的同时,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充分地 练习,实现读写迁移,掌握言语技能。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课文《颐和园》 时,一位教师设计了“移步换景”(如下)的教学环节。

(1)梳理课文:读课文,根据内容画游览路线图。

(2)探寻表达:展示交流,聚焦过渡语句,学会正确使 用“移步换景”。

(3)内化表达:迁移练写,如果请你来写一篇游记,试着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列提纲,拟好过渡句。

2.创设主题情境,发展独白语言 在小学阶段,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经常被忽略,而口语 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在教学游记时, 对于一些包含导游词或风光解说词的课文,一定要重视指导 学生学习此类课文中独白语言的表达特点。同时,笔者认为, 创设“真实”“忘我”的说话语境,是促进学生口语能力有 效生长的重要手段。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课文 《颐和园》时,组织学生练说导游词。首先,教师创设情境, 让学生做小导游,向游客介绍颐和园。然后,播放颐和园中 的导游接待游客的视频,让学生对导游词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接着,请学生对照着课上梳理的游览路线图自由练说导游词。

之后,再开展同桌合作练习,一个做导游,一个做游客,在 表演中互动练说导游词。最后配上音乐和画面,向全班展示。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言语、视频、音乐、表演、 游览图五种媒介,营造了“导游解说”这一主题情境。学生 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了感染,经历了充满情感体验的言语实 践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游记类课文有着独特的文体特点。教师在教 学时需要梳理文本特征,根据特征挖掘此类课文的教学意义 与价值,设计实施蕴含文体意识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有效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