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党章 > 台陆两岸师资建设比较|两岸四地

台陆两岸师资建设比较|两岸四地

来源:党章 时间:2019-11-14 08:04:55 点击:

台陆两岸师资建设比较

台陆两岸师资建设比较 由于语言相通和文化同宗,台湾与大陆的教育一脉相承。

近20年来,两岸先后进行基础教育改革,从教育理念到实施 办法和结果,都非常相似。因为师资水平与教育改革之间是 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两岸都相对重视中小学师资队 伍建设,其中既有相似之举,又各有所长。本文就两岸基础 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意在相互借鉴的基 础上,探寻两岸共同提高的发展之路。

一、两岸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差异比较 (一)教师社会地位的比较 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法律将教师的身份确定为独立的 “教育专业人员”,与公务员的“文职人员”和军人的“武 职人员”并驾齐驱。台湾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比同级公务员略 高,他们一年发14.5个月工资,月收入平均约6万新台币(最 开始相当于1.5万元人民币),并享受包括住房、医疗等多 种优惠福利待遇。[1]由此可见,台湾当局在基础教育师 资队伍建设方面非常舍得投入,导致台湾中小学教师的职业 声望和社会地位相对较高,教师行业现在仍然是许多台湾年 轻人向往的行业。[2]为了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大陆政 府在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要求教师的平均工 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是,直 到19年后的今天,大陆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基本上仍无法 跟一般公务员相比。

《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从1994年到2004年,教师的工资在16大类行业排名中一直在第10至 14位之间波动,仍处于中下水平。[3]福建厦门因为是经 济特区,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一直相对较高,但是2007年 的调查显示,仍有77%的厦门教师认为自己处于一般、较低 或很低的社会地位。[4]所以,与台湾相比,大陆教师的 工资待遇水平明显偏低,教师职业还没有成为一种让社会普 遍尊重和羡慕的职业。

(二)教师职前培养的比较 目前,台湾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4大类:普通 文化课程,其中普通系科占50%,注重专门技能的系科占 35%;
教育专业课程约占30%-40%;
学科专门课程约占 20%-30%;
教育实习课程(“4+0.5”模式,另算学分) 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学习期间进行的见习实习,二是半 年的专门教育实习。而大陆师范教育各课程之间的课时比例 一般为:通识教育课程占30%左右,学科专门课程超过50%, 教育专业课程(含教育实践课程)不到20%。由此可见,大 陆师范院校的学科专门课程明显偏多,而教育专业课程明显 偏少。其次,台湾的教育专业课程非常丰富多样。如台湾师 范大学要求每个师资生在教育专业课程方面必须修满26个 学分(教育大学高达40个学分),并有上百门课程供师资生 选择。相比较而言,大陆教育专业的课程类型还比较单一, 学生选择的余地也非常有限,导致教学内容太专,学生知识 面太窄,一时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再次,台湾的教育实习制度有相当周延的设计和可操作性,如规定实习辅 导教师必须具有3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且每人以指导1名实习 学生为原则。[5] (三)教师甄选程序的比较 在大陆,师范生的教师资格证书是自然获得的。《教师 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师范毕业生可持毕 业证书直接向任教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的教师资格认 定机构申请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非师范毕业生只要参加相 对容易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考试并及格,就可以取得教师 资格证书。而台湾方面规定,不管是师范毕业生还是非师范 毕业生,都要通过教师资格检定考试后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 照。而且,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在教育类课程方面修得 一定的学分并通过半年的教育实习合格后才能取得参加教 师资格检定考试的资格。由此可见,在大陆获得教师资格相 对容易,大陆教师的入职门槛相对偏低。另外,台湾的教师 公开甄选主要由教师评审委员会负责,而且规定没有兼行政 和董事的教师代表不得少于评审委员会总人数的二分之一。

这就意味着,教师评审委员会掌握着聘任教师的决定权。

(四)教师职后教育的比较 台湾教师参加培训研习一般都不需要交学费,甚至有些 培训还免费提供食宿。如市级研习中心组织的种子教师培训, 相关费用就是由研习中心预算,完全由政府买单的。为推进 九年一贯课程改革,台湾筹措1亿元经费,为7万名教师提供免费培训。[6]近年来,台湾经常性的教育投入更多。尽 管大陆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也强调“中小学教 师的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但由于国家对教 育的投入非常有限,地方教育经费也相对吃紧,很多农村教 师培训项目要么不了了之,要么主要由学校和教师自己来承 担培训费用。其次,台湾教师的职后教育还十分重视实用性, 教师研习中心的辅导团在制定下一年的研习计划前,都会向 教师们征集有关研习内容的建议,花钱设立研习案例项目。

而大陆方面多以行政命令或文件的形式要求教师必须参加 培训,而且受训教师一般很少享有参与制定继续教育计划和 选择培训内容的权利。再次,台湾各类师资和不同层次的教 师进修培训都有各自明确的法律依据,使进修培训工作具有 很强的可操作性。而大陆有关教师尤其是高等院校和特殊教 育教师进修培训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

二、两岸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共性分析 (一)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虽然两岸对中小学教师到底应具备哪些素养至今还争 论不休,但是注意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却是大势 所趋,成为两岸的主要共识之一。为确保教师的优质化和专 业化,台湾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从20世纪40-50 年代要求中师毕业,到60年代改为专科,80年代要求本科, 基本上是每20年左右提高一个学历档次,而且中、小、幼教 师的学历标准基本上是同步提高的。[7]台湾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程度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目前,台湾国小教师具 有硕士学位的达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也在逐年提 升。[8]最近,台湾又要求将中小学教师的学历逐渐提高 到硕士。大陆在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 明定教师的“专业”身份,并且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提升教师 的学历水平。截至2010年底,大陆专科以上小学教师、本科 以上初 中 教 师、研 究 生 学 历 高 中 教 师 分 别 占 78.3% 、64.1%、3.6%。[9]大陆方面近3年来正在 组织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对专科以下小学教师 进行学历提高教育,力争使全国小学教师的学历尽快达到专 科以上水平。

(二)推进教师在职进修终身化 两岸均有多部法律对教师的在职进修做出宏观部署,都 强调参加在职进修和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我国 台湾地区相关法律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在职期间应该 研修与其教学有关的知能。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 的决定》指出,必须对现有教师进行认真培训和考核,把培 训在职教师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措施来抓。由此可见, 两岸都非常重视教师在职培训,都在倡导和推进教师在职进 修终身化。同时,两岸都对教师在职进修的课时做出了明确 规定:台湾《高级中等以下学校及幼稚园教师在职进修办法》 要求教师在职期间每1学年必须至少进修18小时或1学分,或 5年内累计90小时或5学分;
大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原则上每5年为一个培训周期, 累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0学时。需要注意的是,两岸教师 在职进修都存在培训内容不太实用、培训形式偏单一等问题。

(三)创建网络化教师培训平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化学习将成为教师在职进 修的主要学习方式。两岸在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上,都 致力于创建网络化教师培训平台,意在借助网络的力量,提 高参训教师的覆盖率,有效解决教师有课走不开、培训时间 和地点难以统一等问题。截止到2000年7月,台湾高达95.8% 的中小学校有校园网站。目前,这一数字已增长至100%。

2009年,台湾又建立了“‘全国’教师在职进修资讯网”, 拥有个人账号的在职教师可以在网上查阅研习资讯和教学 资源等,大大扩展了教师多元化进修的空间。[10]大陆2002 年12月开通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2003年9月启动“全 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为教师的在职终身学习构建了一个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的发展平台。在未来几年,两岸必 将致力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网络体系的便捷化服务, 使该体系的网络平台更趋完善。

(四)重视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 我国台湾地区1994年颁布实施的《师资培育法》把职前 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连成一体,体现了台湾师资培育 终身化的理念。台湾师范院校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于 一体,有利于减少培训学校的重复建设,发挥教育投资的规模效应。[11]2002年修订的《师资培育法》又做出新规定:
为配合教学需要,中等学校、国民小学师资类科合并为中小 学校师资类科。由此可见,台湾在教师教育一体化方面已经 实现观念一体化、管理机构一体化和师资一体化。大陆为了 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也紧跟其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 并实践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

1999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 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提出,今后师范 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职前职后教育贯通,继续教育走上法制 化轨道”。可见,两岸均已重视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问题, 而且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相互衔接方面均有很大的改 进空间。

(五)实施多元化师资培育政策 1993年以前,两岸的师范教育体制基本相同,都是以定 向为主的一元化师资培育体系。这种体系因为缺乏竞争容易 导致师范院校的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学术水平不如综 合性大学高,其培养的学生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台湾学者甚 至把这种师范教育体制称之为“教师专卖制度”。[12]1994 年,我国台湾地区颁布实施《师资培育法》,把师范院校从 计划管制推向市场化,允许设有教育院、系、所或教育学程 的大学院校培养师资。我国大陆地区在1993年颁发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就鼓励非师范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或 者职业学校任教,开启了大陆中小学教师来源多样化的历史。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鼓励非师范高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 学教师,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校中试办师范学院,意味着大 陆正式倡导多元化师资培育政策。师资培育多元化政策的实 施有利于中小学校挑选优秀人才,有利于师范院校提高办学 质量,有利于在职教师在深感生存危机的同时提升专业素养。

三、两岸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注意事项 (一)适当控制招生规模 师资培育多元化以后,两岸储备教师的数量供大于求。

加上学龄儿童的数量在逐年下降等因素,两岸先后出现师范 生就业难的问题。从1995年至2005年,台湾的“流浪教师” 人数已经突破10万;
大陆2010年也有近35万师范生不能“专 业”就业。这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给社会尤其是 当事人自己及其家人带来很多不安的因素,还导致学校因为 满员而长期不能输入新鲜血液、师范专业无法吸引优秀的高 中毕业生报考等恶果。两岸今后要积极开展教育人才市场调 研,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适当控制师范专业 的招生规模。教育管理部门要继续通过高校评估减少不合格 者的招生指标,甚至责令其停止招生。选拔优秀学生接受师 范教育是教师教育成功的前提。两岸今后要在给中学生做好 教师职业宣传、让学生认识到任教光荣的基础上,注意多录 取有较强的任教意愿且学习成绩在中上水平以上的学子就 读师范专业。

(二)合作培养综合型教师两岸过去都采取分轨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模式,即中学师 资一般由师大和(或)师院进行培养,小学师资则由师院或 中师具体负责培养。两类师资的培养因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 组织机构,与九年一贯制基础教育改革的师资需求显得非常 不协调,同时也容易给非师大学生带来不良的求学情绪。

[13]两岸高师院校今后要在融合成统一系统的基础上,合 作培养既能上中学又能下小学的综合型教师。两岸基础教育 阶段目前都普遍开设综合课程,都遇到教师不太会上综合课 程的问题。如两岸都开设的综合课程―――科学课,内容涵 盖理、化、生、地等多个学科领域,这对传统师范教育体制 培养出来的分科型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提出了严峻 的挑战。为此,两岸师范教育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 业口径,为综合课程和精致化教学培养和储备优质教师。

(三)适当延长实习时间 有资料显示,法国师范生在取得学士学位和教师资格证 以后,还要进入地区教育中心接受为期1年的专业培训,其 中安排27周时间进行教育实习;
美国师范院校的学生从大三 开始,每周有2-4个半天接触儿童,第八学期全学期进行教 育实习;
英国三年制的普通教育学院,一般安排15周的时间 分3次进行教育实习。[14]相比之下,两岸目前的教育实 习还存在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大陆师范院校学生的实习时 间一般仅为6-8周,最长不会超过半年。实习生上课的次数 非常有限,有的刚刚进入角色就结束实习。台湾的教育实习原本是1年,但从2003年开始又把实习时间缩短为半年,且 不再给师范生发放实习津贴。笔者以为,台湾的上述做法是 一种退步的表现。因为“半年的实习很难让实习生完整理解 学校一整年的行事”;
[15]而且,受教职难求和频繁应试 等方面的影响,实习生全身心投入实习的时间本来就不够。

(四)尽量减轻教师负担 两岸新课程都赋予教师极大的自主空间,都要求教师成 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但因为长期被排斥在课程之外, 缺乏必要的课程意识和能力,两岸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练就 自我编制和掌控教材的能力。两岸在实行“一纲多本”政策 的同时都规定“考纲不考本”,但因为招生时仍以统考分数 为主,导致教师和学生仍无法安心,生怕教学一本教材还不 够。而且,“一纲多本”政策还导致教材良莠不齐、前后衔 接不良等问题。面对学习程度不一的学生,教师的教学难度 可想而知。教师职业本身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和竞争压力 大。两岸新课程打着“减负”或“松绑”的旗号,却无意中 让教师们普遍感到力不从心,超负荷的工作量甚至让他们怀 疑自己当初的职业选择正确与否。所以,两岸今后要注意通 过增加教师编制、减少班级规模等措施给教师适当减负。

(五)设法提高教育质量 两岸先后采取了诸多措施提高师资素质,但都存在质量 有待提高等问题。台湾方面从2000年起持续辅助县市办理在 职教师九年一贯课程研习,实施方式是要求每人必须完成至少30小时的任务,却并未妥善规划和设计研习内容,使得教 师对九年一贯课程的精髓与内涵无法掌握,研习最终流于凑 满时数的形式主义。[16]大陆方面虽然也组织了各种形式 的教师培训,并出版了不少教师教育方面的书籍,但因为是 以灌输教育理念为主,效果也不甚理想。尽管教师参与培训 的次数不少,但真正了解新课程真实意图的人还是非常有限 的。另外,“多元化”不代表“健全化”。师资培育多元化 以后,两岸教师教育的质量都出现整体弱化和良莠不齐等问 题,教育市场上充斥着不少名义上合格而实质上却并不合格 的教师。所以,两岸今后的教师教育要在加大投资力度、提 升师资水平的基础上,在系统规划课程内容、设法提高教育 质量方面多做些实事。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