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党章 > 儿童古代故事3个|儿童故事

儿童古代故事3个|儿童故事

来源:党章 时间:2019-08-15 17:46:58 点击:

儿童古代故事3个

儿童古代故事3个 儿童古代故事 愚人得燕石 宋国有一个愚蠢的人,他在齐国临淄附近捡到一块颜色像玉的石头, 其实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燕石,由于这个人没有见识,他惊喜得不得了,以为捡 到了值钱的宝贝。他双手捧着这块燕石,一会儿把它贴在脸上,一会儿用手小心 地抚摸。回到家里以后,还一个劲地盯着燕石看了又看,舍不得放手。

晚上,这个人要睡觉了,只好把石头放进柜中。他刚躺下一会儿,觉 得心里很不踏实,于是起身从柜中取出“宝贝”,把它放在枕头下,这才安心地睡 去。可是他睡着以后,迷迷糊糊在梦中发觉有人偷走了他枕头下的“宝贝”,于是 他又从梦中惊醒了。他翻开枕头一看,那“宝贝”在枕头下面安然无恙。可是这个 人依然不放心,于是又将石头紧紧握在手中钻进被子里,将石头捂在胸前,这才 睡着。就这样折腾了一夜,他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天天亮。

这个人想,总是将宝贝握在手里也不是个办法。于是他请来工匠,用 上好的牛皮做了一只装燕石的箱子。这皮箱共有10层牛皮。愚蠢的燕人先用10 层上好的丝绸将石头仔细包裹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皮箱里收藏起来。这 样,他才满意了。

过了些日子,外地有一个客人听说这个人得了至宝,特地找到他家里 请求观赏一下宝石。于是这个宋国人在虔诚地斋戒7日之后,穿上端庄的礼服, 又举行了隆重的祭祀,这才当着客人的面,十分郑重地打开一层又一层皮革做的 箱子;解开一层又一层丝绸巾系成的包裹。那个外地客人这才好不容易地看到了 这个宋国蠢人所谓的“宝石”,禁不住捂着嘴“嗤”地一声笑起来,竟笑得前仰后合。

宋国人大惑不解,瞪着一双傻呆呆的眼睛望着客人问:“你为什么如此发笑” 这位客人止了笑,认真地对他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燕石,和普通的 砖头瓦片没多大区别。” 宋人听了大怒。他指着客人说:“胡说!你这是商人口中说出的话;你安 的是骗子的心!” 那个外地客受辱后扫兴地走了。而这个宋国的蠢人则把这块燕石更加 严密地藏起来,更加倍小心地守护着它。可能有人觉得宋人把燕石当成宝玉,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很愚蠢。

可 我认为这宋人也有其可爱之处,一块石头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何必在乎别人的说 法,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就是爱石疯狂者,有米芾拜石的故事。贾平凹写有《丑石》。

真的是“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儿童古代故事 三年与三天 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fú],小时候在私塾馆学写字,学了三年,也没 学成。

一天,有一位进京赶考的秀才路过村里。米芾听说这位秀才写得一手 好字,就跑去求教。秀才翻看了米芾临帖写的一沓子纸,若有所悟,对他说:“想 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得买我的纸。不过,贵点,五两纹银一张。”米芾一听 吓了一跳,心想,哪有这么贵的纸,这不成心难为人吗秀才见他犹豫了,就说:
“嫌贵就算了,我还急着赶路呢!”米芾求学心切,一咬牙借来五两银子交给秀才。

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吧,三天后拿给我看。

回到家,米芾捧着五两纹银买来的那张纸,左看右看,不敢轻易使用, 于是翻开字帖,用没蘸墨汁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想着每个字的间架和笔锋, 把字一个一个印在心里。这样横琢磨竖琢磨,竟入了迷。

三天后,秀才来了,见米芾坐在那里,手握着笔,望着字帖出神,纸 上却滴墨未沾,便故作惊讶地问:“怎么还没写”米芾一惊,如梦方醒,才想起三 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说道:“我,我怕弄废了纸。”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 说:“好了,琢磨了三天,写个字给我看看吧!”米芾提笔写了一个“永”字。秀才拿 过来一看,这个字写得道劲潇洒,大有长进,便故意问道:“为什么三年学不成, 三天却能突飞猛进呢”米芾想了想说:“因为这张纸贵,我怕浪费了纸,不敢像先 前那样信笔写来,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对!”秀才打断他的话说:“学字 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现 在你已经懂得写字的窍门了,我该走啦。”说着,挥笔在“永”字后面添了七个字:
“(永)志不忘,纹银五两”。又从怀里掏出那五两纹银还给米芾,头也不回地上路 去了。

米芾一直把这五两纹银放在案头,时刻铭记这位启蒙老师的苦心教诲。

儿童古代故事 日军钢盔的战时故事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在电影中, 鬼子不是戴着挂“屁帘儿”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这几乎成了日军的标准形象。

日本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参加过侵华战争),有一本研究日军钢盔 的著作,叫《陆军铁帽物语》,居然有不少新的发现。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的 那个“屁帘儿”,有人说,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表明,它是 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可以通风,虽然样子有点寒碜,但效果确实不错。日军的 钢盔虽然威风,却也带来了不少烦恼。

冻住脑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根据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开始让士兵 装备钢盔,但一直没有正式使用。“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抵抗,日军的钢盔基 本没有派上用场。

真正用上钢盔,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部作战时。面对中国军队的顽强 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了一系列激战。

日军使用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让钢盔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车、 坦克等武器,这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日军攻击马占山部所用的雷诺 FT-17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里夺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破袭战中非常有效;钢盔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 上减少了日军的伤亡。但是日军发现,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由于钢盔的里衬 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本士兵出汗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快脑袋就 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如果强行摘取,还会连皮带肉扯下来。

面对这种古怪的情况,日军不知如何处理,有人采用热水浇钢盔的办 法,结果将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

宿营的时候,头皮和钢盔被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经常发出阵阵 哀号。日军攻占齐齐哈尔,阵亡300余人,而因为冻伤减员近2000人,其中不少 是这种钢盔带来的“头伤”。

为此,日本士兵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样子虽不好看,但是解 决了冻伤的问题。成为靶子 诺门罕之战时,戴着钢盔的日本士兵因头部中弹而死的人数,甚至多 于不戴钢盔的士兵。

难道苏联人使用带有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钢盔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弹 片,保护头部。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如果子弹不是正面击中钢盔,大多会滑飞, 这就是钢盔有防护作用的原理。

诺门罕之战时,头部中弹的日本士兵,多半是钢盔正面被命中,钢盔 被洞穿,脑袋当然难保。苏军的枪法为何这样准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方才 真相大白。原来,日军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小红五角星。红色最醒目, 苏军很远就能发现,瞄着小红五角星开火,一击必中。

诺门罕之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军,被迫取消了钢盔正面的小红五角星。

“军神”之死 饭冢国五郎,日本陆军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号称“军神”。此人喜 欢顶个破钢盔,挥舞战刀,又冲又杀,十分张扬。

做到联队长,手下有几千人,按说,在第一线戴钢盔耍酷的机会不是 很多。不幸的是,有人请饭冢耍酷。这人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俣行男,他到 庐山前线采访饭冢。

在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

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山形雄奇,道路险峻,故久攻不下。中国军队把迫 击炮搬上山顶,炮弹“如同雨点从天而降”,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

与饭冢作战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粤军唯一戴钢盔 的部队,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冢连续发动15次进攻,依 然无法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白白损兵折将。

由于连日苦战,饭冢被晒得极黑,眼里全是血丝,胡子多日未刮,显 得相貌狰狞。记者小俣行男建议饭冢比画几下,以便提振士气。

被几个记者一捧,饭冢推辞不过,记者们特意选了一个比较符合战场 气氛的高地,饭冢拔出指挥刀,又吼又叫,又蹿又跳,很快,记者们拍完了胶卷。

后来,从照片上看,拍摄效果的确不错,如果饭冢活到战后,可以考虑去演电影。

饭冢的“外景地”虽然适合拍摄,却在中国阵地对面,那里正好有160 师的一个哨所。视线内的目标太多,中国哨兵未必都能注意到。日本记者为了突 出效果,给饭冢扣上了一顶钢盔。当时,日军钢盔的涂漆工艺不过关,又正值炎 热季节,长期暴晒,偶尔又是一场大雨,时间一久,钢盔的绿漆剥落,露出钢底, 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远远地,中国哨兵发现有一个灯泡似的东西,定睛细看——哦,是个 鬼子啊!虽然看见了,中国哨兵也没办法,距离太远,“汉阳造”够不着。

看着饭冢表演,几个中国哨兵越看越烦。突然,眼前一亮,几个中国 老兵沿着战壕走了过来,他们背的不是“汉阳造”,而是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即日本造三八式步枪,因为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罩而得 名,其射程远,射击精度高。

饭冢所在的那个高地,“汉阳造”打不着,三八大盖的射程可是正好。

看到三八大盖,哨兵赶紧把几个老兵拦下,让他们看看对面饭冢的表演。

饭冢扣着一个钢盔,赤膊,几个中国老兵分辨不出他的身份,但看他 耀武扬威的样子,一致觉得这赤膊鬼子太猖狂了。

老兵枪法好,把枪一端就瞄上了。那边采访已经到了尾声,饭冢一转 身,正好把面门亮了出来。这时候,中国老兵也瞄好了,一扣扳机,“砰”,饭冢 应声倒地。

附近的日本兵赶来救护,发现这一枪正从饭冢的心窝穿过……饭冢在 101师团被称为“勇将”,他的死亡,对前线日军的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中国军 队对此事的记录,来自于独9旅官兵的回忆,并不是日本方面的材料。遗憾的是, 虽然有此段记载,却没有击毙饭冢的中国老兵的名字。

言归正传,钢盔反光暴露了饭冢,算是铁帽给日军带来的又一个悲剧。不过,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直到太平洋战争开始逐岛争夺,日军在钢盔 上涂抹煤焦油,才多少降低了其反光度。

并非无用 1945年的一天,一支日本军队出炮楼扫荡,晚上找了个山村宿营。

日军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村子表面很平静,实际上却是八路军的一个 重要据点。

八路军悄无声息地溜到打谷场,埋伏下来。

吃完晚饭,日军小队长吹哨,召集部下晚点名,地点就是打谷场—— 村里唯一平坦的地方。

这时,一个日本新兵手忙脚乱,闹出了笑话。日军条令规定,晚上点 名,穿军便服即可,而这个新兵没有记住,居然戴了沉甸甸的钢盔前来点名,引 起众人哄笑。

笑声未绝,忽然,雷声炸响,电光四射——八路军战士扔出了手榴弹。

有理由判定,这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其理由有二:第一,八路军战 士的投弹动作准确,肯定都是把手榴弹拉火后等上两秒钟再扔的。结果,手榴弹 凌空开花,打谷场上的日本兵连杀伤死角都找不到;第二,这支八路军用的手榴 弹,不是那种内置黑火药、一炸两片的边区造手榴弹,而是缴获自日军的破片卵 形弹,虽然这种弹的投掷距离不如国军的德式手榴弹,可是破片多,散布广,对 露天的日军杀伤力极大。

这个小队的日军没有死的只有一个,就是那个犯迷糊、戴着钢盔前来 点名的新兵。钢盔挡住了大多数弹片,他只是肩部负了伤。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